里斯本大航海时代的记忆
——贝伦塔和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2017-01-04 12:19撰文陈琳汾
海洋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尼莫里斯本修道院

撰文|陈琳汾

里斯本大航海时代的记忆
——贝伦塔和热罗尼莫斯修道院

撰文|陈琳汾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特茹河河口,是一座怡人的海滨城市。它和罗马、伊斯坦布尔、旧金山类似,也被称为“七丘之城”。关于七丘的传说,来源于尤利西斯和女神卡里普索的故事——两人原本是相爱的恋人,然而尤利西斯抛弃了卡里普索,卡里普索悲伤欲绝,于是变为一条蛇,蛇身缠绕相盘,最终化为了这里的七座山丘。

里斯本最初的营建者是腓尼基人。公元5世纪,西哥特人将这里作为军事要塞。公元714年,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将其占据。直到公元1147年,阿方索一世才率领十字军夺回里斯本。13世纪中叶,里斯本正式成为葡萄牙的首都,之后逐渐发展为欧洲和地中海地区重要的贸易城市。尤其是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使得里斯本成为当时欧洲最兴盛的港口之一。

在辉煌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走在世界的前列,并且在里斯本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贝伦塔和热罗尼莫斯修道院。贝伦塔和热罗尼莫斯修道院都是曼努埃尔风格的代表建筑。曼努埃尔风格是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代表了葡萄牙航海时代的光辉历史。该风格的建筑以扭转造型的圆柱、国王纹章、雕饰精细繁复的窗框为主要特色,华美而又大气。此外,还会将大自然的生物作为装饰图样的来源,雕刻在建筑上。在曼努埃尔风格的建筑中,同时可以看到亚、非、南美等地不同风格的影子,所以后来的人们又将曼努埃尔风格称为“大海风格”。

作为大航海时代最典型象征之一的贝伦塔,屹立在特茹河畔。它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堡垒型建筑,最初的建造目的主要是为了守卫港口,防止敌人的入侵。当时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提出一个防御计划,贝伦塔的建造就包含其中。贝伦塔始建于1514年,建筑师为弗朗西斯科·德·阿鲁达。这位建筑师曾在北非建造过许多防御工事,可谓声名在外,对贝伦塔的建造也是得心应手。

贝伦塔可分为壁垒和塔身两部分。经过海面上的木制栈道,便可到达贝伦塔壁垒的内部。壁垒的墙上共有16个火炮孔位。放置火炮的地面中间高,两边低,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承受大炮开火时的后坐力,另一方面能快速地排开地面的积水。屋顶为拱形结构,中央有一扇矩形天窗,既能通风采光,又能使大炮开火的硝烟迅速散去。壁垒的地板下是储藏室,最初是存放补给品的地方,后来也曾作为地牢关押犯人。从入口一侧的楼梯可以通向壁垒顶部的平台。平台有着船型的平面,在平面的每一个角上都树立着一座岗亭。平台的中心是下方的天井,因此在边缘环有一圈围栏。围栏做有简单的装饰,其南部立着一座胜利圣母像。这座圣母像怀抱圣子,遥望着蔚蓝的大海。1580年贝伦塔进行了一次增建工程,因为人们希望这里能容纳更多的人;然而不久后这些增建的部分便被损坏,于是贝伦塔变回了原先的模样。

贝伦塔的塔身由处在壁垒平台上的入口进入。以平台入口这一层作为一层,塔身的四层从下至上分别是名为“长官的房间”“国王的房间”“观众的房间”和“小礼拜堂”的四个房间。“长官的房间”这个名称大概来源于这里原来是长官办公的场所——贝伦塔的第一任长官加斯帕·德·派瓦曾在此处办公。房间由石灰刷顶,其东北角和西北角建有和房间相连的岗亭,方便向背海的一侧传达信息。经由一层房间中的螺旋楼梯,便可到达二层“国王的房间”。它在面朝大海的南面建有阳台,阳台装饰着带有花边的楣栏。阳台地板上有8个圆孔,如果敌人攻上壁垒,防守者便可从这些圆孔中投掷石块或者泼洒沸油以此御敌。“观众的房间”南面有两扇拱顶大窗,从塔身的外立面来看,这两扇窗之间有一个巨大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之盾”。国王之盾象征了皇室的威严,加之与曼努埃尔风格的融合,使当时的人们对这个设计颇为称赞。最上层的小礼拜堂,在塔身的外观上利用外凸的围栏做了分割,使其单独的一层在视觉上更为明确,但总体比较朴素。

虽然贝伦塔是一座防御工事,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它有被用作协助贸易的海关,收发消息的电报站,乃至为水手导航的灯塔。因为在建成后几乎未遭战火洗礼,再加上后来陆陆续续的修建工作,所以现今看到的贝伦塔可谓保存相当完好。

另一个作为大航海时代典型象征的建筑,是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如今的修道院是曼努埃尔一世在1502年下令修建的,之后历时半个多世纪,于1572年完成。建筑的修建是为了纪念达·伽马开辟从欧洲经好望角直通印度的航线。达·伽马开辟新航线的意义非凡,这一壮举使得葡萄牙在当时成功跻身最强大的航海帝国行列,并获得难以计数的财富。

修道院虽然是曼努埃尔风格,但同时包含明显的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这也是大航海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探索和侵略,交流和融合。获取的巨额财富,伴随着别处的文明,被一砖一瓦地实体化,最终成为这座巍峨的建筑。

修道院里的教堂部分中厅开阔,穹顶高达25米,采用星状肋拱结构。在这偌大的中厅,仅有6根柱子进行支撑。为了增加垂直上升的线条,柱身平面被塑造成多边形,向上呈放射状分支成拱肋,拱肋之间又相互交错形成四轴对称的复杂图案,最终支撑起屋顶。虽然中厅的支柱不多,但其结构稳定性极好,在1755年发生的里斯本大地震中,整座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而这座建筑却毫发无损。教堂里分别安放着达·伽马和路易斯·卡蒙斯的棺墓。路易斯·卡蒙斯是葡萄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品为《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以达·伽马率领船队首次由欧洲东航至印度的事件为主线,其间穿插神话故事,讲述了葡萄牙从建国之初到1497年间的历史和海外扩张业绩。

修道院的建筑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建造,这个开阔的庭院设计简单,仅仅由一些几何图形的草坪和道路组成。庭院四周环绕着两层精美的回廊,回廊宽约5米,顶部是也星状肋拱结构。一二层的廊柱分隔形式略有不同,但均雕饰精细,螺旋扭转的纹样呈现出典型的曼努埃尔风格。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贝伦塔和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同时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对里斯本乃至整个葡萄牙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大航海时代对于葡萄牙来说,并不只是一段历史。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满溢着血与火的时代,在数百年时光的涤荡中,早已成为这个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文化元素。在里斯本,除了这两个地方,还有许多展现昔日时代记忆的地方。建于1960年的发现者纪念碑,为了纪念在15世纪对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恩里克王子。碑体模仿卡拉维尔帆船的形状,船头站着恩里克王子,他的身后跟随着达·伽马,哥伦布以及其他对航海做出贡献的地理学家、数学家等一众人。在纪念碑旁的广场地面上,有大理石镶嵌而成的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明葡萄牙航海家所进行的航海活动的时间、航线以及重要的途径之地。

这座靠航海一度发展起来的城市,早已与海洋文化密不可分了。1998年里斯本举办世界博览会,其主题即“海洋,未来的资产”。当时会场的建筑以海洋和船舶为造型题材,色调以蓝白两色为主,比较成功地展现了里斯本的地域文化特色。

如今的里斯本早已不复当年的锋芒,只是一座温润的海滨城市。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波德莱尔曾在寄给友人的信件中这样写道:“到里斯本住段时间怎么样?那儿的天气一定很温暖。你会像一只蜥蜴,在阳光的映射下伸展腰肢,获得活力。那是一座水之城、光之城和大理石之城,住在那里有益于平静和沉思。”就连葡萄牙人都带着骄傲说道“没有看过里斯本的人等于没有见过美景。”是啊,这里不复喧嚣与霸道,这里仍余沉静和欣荣。

猜你喜欢
尼莫里斯本修道院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法国“修道院经济”亮点多
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
漂亮的蝴蝶鱼
顽皮的小海豚
顽皮的小海豚
危险的美丽光芒
张自启中国画——英伦纪行
《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