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培育学生的生态观

2017-01-04 08:14高振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立德价值观学科

高振奋

地理课程通过研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在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树立过程中一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们在地理教学中积极探索地理学科寓德策略,在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方面积累了大量具有创造性的经验。

以智启德,教育无痕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将寓德过程融入地理课堂学习之中。

例如,北京市十四中学李京老师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北京农业发展为例》一课教学中,以北京农业发展为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观察实践、课上交流讨论、小组展示等多样的活动形式,运用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逐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北京农业随着时代变迁的不断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体会到家乡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同步,感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学习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

情境引导,以情育人

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深入学习,形成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北京市大成学校刘婷老师《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课,以毕淑敏环球旅行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通过设置三个情境,结合地图和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学生饶有趣味地分析了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即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在课堂结束语中,刘老师再次引用毕淑敏的话:“在同一个时间,将世界连成一个圆环,连续地走访不同的国家,飞快地从寒带到热带又到寒带,见识不同的文化和人种,是如何在广袤的地理中渐次演变和晕染,那种震撼和迷惑的感觉,真是心旌摇曳地动山摇。”引导学生在旅行中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世界,使学生意犹未尽。

联系生活,点滴寓德

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观察、操作的每个过程和细节里,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地理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发展和提升。

例如,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张灵燕老师《地方文化特色》一课,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合院作为案例,引导他们认识文化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感受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形成人地和谐的理念。

注重实践,探究体验

地理学科是注重实践的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操作和分享中体验研究的快乐,和谐相处、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中。

例如,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王莉老师《海洋和陆地的变迁》一课,设计了“寻找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探究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红海的形成”两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资料拼合大陆轮廓图,利用威化饼干模拟喜马拉雅山和红海的形成过程,边操作,边体验,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而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科学家们在发现规律、建立原理过程中的艰苦。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家探究精神的敬佩逐步深化。

深入挖掘,立德树人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很多老师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对照课程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整合,形成综合性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挖掘、选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例如,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乔瑞敬老师《中国的人口》一课,充分运用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及增长特点,在分析中认识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人口政策的关系,从而真正理解我国制定人口国策的目的,同时逐步使学生树立人口增长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学人口观。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体魄。这也正是教育立德树人是的宗旨所在。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探索寓德策略,提升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赋予的使命。

猜你喜欢
立德价值观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的价值观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超学科”来啦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