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别山精神的再探讨

2017-01-04 08:16胡遵远
党史纵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金寨大别山人民军队

胡遵远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区包括安徽省六安、安庆,湖北省黄冈、孝感、随州以及河南省信阳等地共36个县市区。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是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是在党的领导下,22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30年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革命老区。大别山地区的红色历史承载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史、勇创新路的发展史,包括浴血奋战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奉献史、铸就辉煌的改革史。

大别山精神应该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寨、红安、新县等地的大别山区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一种以共产主义奋斗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进行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凝结体,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炼概括“大别山精神”,既是对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广大军民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早日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做的牺牲、奉献的充分肯定和大力褒奖,也是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步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别山区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爆发地(共计爆发了黄麻、立夏节、六霍3大起义)、中国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就成立了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等5个师,先后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第二十五、第二十八等10支成军建制的人民军队,组建了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这里又先后组建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大别山地区,还是解放战争“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战略要地,写下了史诗般的传奇和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根治淮河水患,国家在大别山区修建了梅山、响洪甸等5大水库,建起了人间天河——淠史杭水利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国家又划分了生态功能区。大别山区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绿色的生态保护屏障,发展受到了限制、开发受到了制约,老区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又一次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笔者认为,凝炼概括“大别山精神”,既要考虑大别山区整个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兼顾大别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各种特征,既要准确、全面,又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和传诵。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别山精神应该凝练概括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这3句话、12个字。

“坚贞忠诚”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本质。无论是在革命的初始阶段、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区的军民始终对党无比热爱、无比忠诚。大别山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带领人民从血泊中站起来,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来。金寨县党组织创始人、立夏节起义组织者詹谷堂面对“杀人魔王”顾敬之的残酷迫害,始终昂首挺胸,经受住了3次游街、5次陪斩的考验,最终蘸着自己的鲜血在牢房墙上写下“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后壮烈牺牲!面对敌人3次“会剿”、5次“围剿”和反复的“清剿”“驻剿”,大别山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没有后退,视死如归、不屈不挠,铁心跟党走,自发地支援人民军队,参军参战、救治伤员、护送情报、拥军优属,誓死保卫红色政权,直到革命胜利。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金寨贫苦农民吴凤春东挪西借,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盐。敌人烧光了他的房子,抓走他的妻子和女儿。但吴凤春没有退缩,坚持送情报、护伤员。后来不幸被俘,受尽酷刑,悲壮牺牲。他的邻居黄大娘受到激励,带着吴凤春的孙子,以山洞为“家”,继续救治红军伤病员。面对误解与冤屈,一大批革命前辈,仍然不改革命初心,始终忠诚党的组织。洪学智将军一生“四起三落”,仍然坚持革命理想大于天,做到位高不忘百姓、逆境不改忠心。林维先曾经被误判为“改组派”,由师长降为战士,但他仍然“拿起扁担打敌人”,再一次得到组织的信任后,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开国中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大别山人民的矢志不渝、坚贞坚韧、赴汤蹈火,终将革命之火燎原全国,终使我们的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凝练、概括大别山精神,首先就要浓墨重彩地突出这种“坚贞忠诚”的精神。

“牺牲奉献”是大别山精神的显著特征。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红安县大革命前有48万人,到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34万人;新县当时不足10万人,有5.5万英雄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金寨县在革命时期共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仅幸存700余人。金寨当时人口不足25万,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2个人牺牲……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大别山人民节衣缩食、无私无畏,始终发扬“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牺牲奉献精神,倾力支援人民军队建设,赤胆投身革命事业。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皮旅”在金寨吴家店休整期间,老区群众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为每位战士准备了1双布鞋、3双草鞋、5天干粮。渡江战役期间,仅金寨县就为部队送去布鞋2万双、雨伞2万把、粮食100万斤、银圆5万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区人民继续发扬大别山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为治理淮河水患、支援国家建设,再一次牺牲了良田、奉献了家园。仅六安市境内就修建了5大水库,特别是坐落在金寨境内的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3大重镇、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群众离开故土、迁徙他乡,且几乎没有任何经济补偿。移民群众逐水而居、移居深山,自力更生、自谋出路。可以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舍小家、顾大家都是大别山军民的自觉遵循,牺牲奉献的精神之花早已在大别山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遍地开放。

“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大别山区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和党组织,1928年以后相继成功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一共组建了49支主力红军队伍,其中,金寨就组建了11支,位居全国第一。在长期而复杂的斗争中,这些革命队伍听党指挥、浴血奋战、血染疆场、永跟党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拼搏奋战、辗转迂回,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留存了革命火种、保存了革命实力、捍卫了大别山上高高飘扬的革命红旗!在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危急关头,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将士与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没有能够带走一人一枪,实现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体现了人民军队对党的无限热爱。西路军广大将士不畏强暴、舍身成仁,与“马家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一大批金寨籍乃至原籍大别山地区的红军将士血洒河西走廊,一些被打伤、打散的革命前辈,怀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爬到延安城”的信念,纷纷从甘肃沿途乞讨回到陕北。立夏节起义组织者、红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在“肃反”扩大化中被捕,被错杀前仍表示出对党组织的信任,他说“20年后,我还要革命”。漫长的光辉历程、无数的革命史实,见证了大别山区人民群众不屈不挠、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政治定力。

如前所述,大别山精神是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一种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一样,构成、完善、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有了这些红色基因的接续、交融、升华和弘扬,我们党才能不断地战胜困难、战胜敌人、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必须代代相传、使其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胡北)

猜你喜欢
金寨大别山人民军队
中國“將軍縣”安徽金寨:高速連接長三角 山貨緊俏遊人如織
走进红色大别山
家乡的好日子
金寨红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廉政建设研究述要
幸福金寨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英模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