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 让城市更美好

2017-01-05 01:39撰文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摩拜单车

撰文>>>本刊记者 刘锦鑫

共享单车 让城市更美好

撰文>>>本刊记者 刘锦鑫

最近路边出现了许多橘红色的靓丽的自行车——摩拜单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本用来描写雪景的绝句,如今用来形容“网红”单车的出现,毫不为过,它们就那么不经意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近路边出现了许多橘红色的靓丽的自行车,摩拜单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本用来描写雪景的绝句,如今用来形容“网红”单车的出现,毫不为过,它们就那么不经意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随意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在公共停车区域,一辆辆橙色的单车尤为显眼,橙色的轮毂,银色的V型车架,酷炫的外表,似乎自带“网红”气质,而这股风暴便是今年4月份从上海刮起,9月初以一股强劲的态势席卷北京的摩拜单车。与此同时,人们不难发现,街上除了有摩拜的小橙车出没外,还伴有“小黄车”出现。没错,它们就是原本服务于校园,力图解决高校出行痛点的ofo单车,由于它们统一被刷成黄色而被学生戏称为“小黄车”。

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项目一经面世,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甚至有人将它评价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只需借助手机APP就可定位车辆位置,二维码随扫随走,关锁时自动结账;还车不用特意去找停车桩,只要放到公共停车区域就可以,不怕车辆丢失;而且外观时尚拉风,这些特点俘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从此路上多了许多风一样的男子和女子。

共享单车打通“最后一公里”

对都市人来说,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呈现“碎片化”趋势,从一个目的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可能需要更换好几次交通工具。而在中间1公里至3公里的短距离换乘中,公共交通不能抵达,出租车既不划算又易堵车费时,所以这“最后一公里”接驳存在着巨大的出行需求。

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诞生,就是瞄准这类“最后一公里”问题。自行车几乎没有噪音和空气污染,其消耗的能源也远低于其他非机动车。与汽车相比,自行车占据的道路和停放空间都较小,经济性优于汽车或公共交通。

数据显示,北京市当前自行车出行比例大约为20%左右,五环内自行车专用道为700公里。至2016年8月,北京全市已建成拥有2000余个网点、6.8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累计办卡70余万张,日周转率为每车5次。未来,绿色经济必是发展方向。摩拜称其有大约3万辆自行车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这些城市的总人口加起来超过7400万。摩拜的目标是在年底前为每个城市提供至少10万辆自行车,并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广。

在摩拜单车CEO、前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的眼中,抓住“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市场,让那些用汽车出行的人短途改用自行车,对节能减排、缓解拥堵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王晓峰说:“打个比方:如果骑自行车,只需要占用约1平方米的道路面积,而汽车则大得多。如果说服100万上海人短途出行不坐出租车、网约车,改骑自行车,瞬间能少占几百万平方米的路面。”

公共自行车作为大城市整个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往往具有灵活便捷、低碳环保且打通“最后一公里”等独特优势,基于这些独特优势,许多大城市通常以政府力量直接推动公共自行车的运营和发展。然而,受制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落差,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摩拜和ofo等项目与公共自行车同属共享经济,但相较之下摩拜和ofo等又显得如此不同:摆脱了停车桩的束缚,用户可以随用随骑,不用前往停车桩找车,也不用寻找停车桩还车;不需要前往相关地点办理车卡,省去时间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紧跟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使其在年轻人中迅速宣传开来。

骑在路上痛并快乐着

“每当我们纠结细节时,都会回到一个标准:方便和便宜。这是公共自行车的核心价值。要达到这两点,就需要车辆稳定耐用,因为频繁返修的成本难以承受,其他需求都是次要的,只能尽量满足。”王晓峰说。

为了尽量降低高返修率带来的损失,摩拜单车将车子本身做了很大改动,车的传动系统利用了锥齿轮能够交叉轴传动的原理,用两组锥齿轮传动,代替了链传动,这样就排除了使用过程中掉链子的风险,减小了事故的发生率。然而,齿轮传动与链传动相比,阻力稍大,这是很多用户感觉摩拜不省力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爆胎危险,摩拜单车使用的是实心车胎,但加上铝合金车架、车锁等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车身的重量,一般女性几乎无法将其抬离地面。车重也导致车子起步慢,滑行的距离变短。这些做法确实可以有效降低返修率,但同时在使用的体验感上打了很大折扣。摩拜还有一个自充电功能。CPU和各模块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电量。单车的轮轴上设有电机系统,能够利用从离合器单元传输来的力带动转子转动,转子和定子的相对运动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为车辆的电池充电,实现电量的自给自足。

对此摩拜单车用户季女士发出这样的感叹:“车身太重,车子骑起来很沉。短距离的骑行还可以接受,一旦距离较远了就会很累。而且车座不能调节,腿太长或者太短骑起来都很不舒服,租借的环节十分有趣,让我有种科技改变生活的感觉,车子也十分酷炫,但骑在路上却是痛并快乐着。”

相比于过去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最大改进就是通过采用GPS定位以及取消停车桩,真正将单车变成了一种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共享品”。但从另一方面看,没有停车桩,城市人口固定的流向与共享自行车的无序流动形成矛盾,加大了找车的难度。使用者并非每次都可以顺利地找到车。“寻找起来有时候不方便,更多的是美丽的偶遇。”有摩拜用户开玩笑说。

上下班是人们用车的高峰,在这个时候,用车需求多的地方车数量会变少,早上在家附近怎么都找不到单车,到了地铁口才发现,原来都被骑到这里来了。晚上下班晚一点,地铁站口的单车又都被骑回了各个小区。用车的时候找不到,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使用共享单车本就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现如今却要为了找车走上10多分钟,倒不如直接走去地铁站了。想解决这个问题,增加车辆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单车不像网约车可以随时调度以合理配置闲置资源。大家都多是上下班使用单车,那白天大量的时间就会被闲置。

如何处理此类问题,考验着共享单车管理者的智慧。王晓峰认为,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遇到的困难。摩拜是第一个抛弃了桩束缚的智能共享自行车,没有别的城市或其他国家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才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未来会逐步有相对科学的方案去解决这类问题。

考验城市文明

共享自行车的概念早已有之,但是这种模式最先试验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先例证明,把希望寄托在群众的自觉性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阿姆斯特丹,共享自行车的计划因为自行车频频被偷走而宣告失败,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摩拜和ofo身上:

9月13日,摩拜运营人员通过GPS定位,在昌平区沙河定福庄公交车站附近找到一辆被废品收购站收走的单车;9月18日,摩拜单车公司运营维护人员又在昌平的一家小卖铺中,找到一辆车身二维码毁坏的单车。但以摩拜采用的GPS技术为例,尽管现有定位技术可以找回部分被盗车辆,但在遭遇用户骑到小区、大院、胡同、停车场以及高楼阴蔽处的现实情况时,其往往并不能奏效。

当然,摩拜单车也采取了一些手段规避此类风险,比如设置了信用制度,不按规定停车的用户将被扣分惩罚,以致不能再次使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手段或仍难完全解决问题,比如加装私锁,很难核实清楚是上一位用车用户干的,还是计划用车用户做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晓光认为,“只靠摩拜的积分制来控制破坏、违规行为是不够的,应将其纳入社会的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的诚信体系。各地都在提倡绿色出行,骑行作为绿色出行的一种方式,应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进一步来保护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对所在城市的文明程度是一种考验,不过绿色出行是未来的前进方向,而且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相信在这方面风险会逐渐降低。

网约车发展了近4年之后,政府才出台了正式管理条例预案。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也面临着这样的监管空窗期。它所解决的社会需求,本身也带有公益属性。因此,共享单车市场是否也需要政府的适度介入和监管扶持,引导企业合理运营,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共享经济生态圈,值得各方共同思考。

猜你喜欢
摩拜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飞吧,单车
摩拜推出多项福利,同时发布摩拜助力车
共享单车发展困境与出路展望——基于摩拜和ofo的品牌比较分析
共享单车,汝欲何往?
共享单车来了
摩拜的宿命
共享经济思维引领 招行与摩拜达成战略合作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共享单车(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