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科研的若干思考

2017-01-05 17:54刘金虎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课题教研研究

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科研,必须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只靠少数学校、少数教师的科研行为,很难推动区域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有效的举措应该是分类扶持、分层递进的——依靠一批科研骨干,潜心研究带有联动效应的系列课题,以点带面,组织、带动全校教师展开科研工作[1]。

以下将结合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科研经验,讨论如何从“七个一”着手,推进区域教育科研科学、和谐并可持续地发展。

一、具备一种“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

人要先有正确的意识,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因此,必须先有正确的科研意识指导,才会有正确的科研行为。一是科研促教意识,以促进教学,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科研强师意识,以增强教师素质,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三是科研兴校意识,以振兴学校,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品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区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科研一定要有课题,课题是教育科研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要挖掘影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核心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形成区域性的或学校的主课题或课题群。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育科研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从教育管理变革、课程开发到课堂教学改革,再到教师队伍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等,都可以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加以推进,从而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兴教”“兴校”“兴师”的助推器,进而形成区域性主课题由行政领导牵头,教研、科研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学校主课题由校级领导亲自担纲,职能科室具体实施,学科课题、小课题研究由教师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

二、营造一个适合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环境

教育科研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观念更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做法是从细节入手,创设一个适合开展教科研的环境。

校长率先垂范是营造适合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所需环境的关键。校长带头参与教育科研,既可以引导教师的重视和效仿,又可以使教师得到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全校性的课题研究,校长的参与更有利于各部门的配合。这就要求校长本身也应具备过硬的科研素养、较强的科研能力、敏锐的科研眼光、先进的科研思想等品质。这也正是富阳区近年来所一直致力追求的。

教育科研运作面向教学实际,重在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是营造适合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所需环境的重要抓手。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尤其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求走科研和教研结合之路,以科研引领和推进教研专题化、课题化。具体操作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教研承载科研。一项好的专题性教学研究,经过充分实践、区域性推广应用并加以总结,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提炼,就是一项好的研究课题。专题化教研活动既是教育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又是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还是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是科研引领教研。教研活动以教学经验为中心,操作性强,但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概括、提炼,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富阳区利用教研室和教科室合署办公的优势,把教育科研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科领域教学研究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概括,并逐渐使之系统化,然后用科研的视角,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实践应用,提高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用科研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

三是群体协作,共同攻关,充分发挥科研、教研人员的优势开展专题研究。教研、科研人员作为特定区域和学科的带头人,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可以发挥各自专长,协同本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把单向性的学科课题做成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的、综合性的精品课题。

就富阳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年来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取得,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外,学校与教研室、教科室联合,优势互补,群体协作,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是擦亮慧眼,善于捕捉学科教学研究中稍纵即逝的信息,确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从教育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中寻找课题,从学科教学研究、新老课程的对比研究、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学科教法与学法的研究等方面寻求课题研究的突破,从而推进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完善一套科学与人文相互通融的管理机制

教育科研的特色发展不仅是个体力量的展示,也不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课题做出特色就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应该是集体力量的整合。为此,要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成果奖励机制、运用推广机制等,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把学校的注意力引导到依靠科研求质量、求发展上来,激发课题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学术品味和研究成果的档次。

确保教育科研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是保证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富阳区积极探索在“阳光工资”和绩效工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校级教育科研奖励和资助的具体措施,将教育科研成果奖励纳入《富阳区高端教育人才奖励暂行办法》,由市财政予以保障。同时,要完善成果奖励和资助制度,把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让其发挥更大的效益,从而为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如有的学校(幼儿园)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规范课题管理,是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科研的关键。从课题的申请立项到过程监控再到结题,要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其中,尤其要重视教科研的督导、检查、评估和激励机制,确保教科研工作有章可循,富有成效。因此,对科研制度的执行,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首先,要求选题科学,要从教育教学问题出发,适合草根研究,要经得起深入论证。其次,课题方案制定要求翔实,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实施举措,可操作性强;再次,关注过程性管理,课题研究不仅要重两头,还要顾中间,要求研究者根据方案操作实施,且必要时可视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最后,要求研究者有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注意积累并及时整理资料以形成完备档案,总结和转化研究成果。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

教学科研相融的教科研队伍

教科研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物”的支撑,但 “人”的因素才是最根本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是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应该包括三类人: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有权之士”指学校或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区域性课题和学校主课题,需要调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动用行政资源,需要行政领导的主持。“有识之士”是指教育科研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素质科研队伍的建立,除了岗位设置的制度保障,县、市(区)一级的培训指导外,还离不开专家、学者具有前瞻性、方向性和权威性的引领。“有志之士”是指有兴趣并乐于参与教育科研实践的教师群体。虽然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本职,但要真正有兴趣、有志向并以此为乐的才算是“有志之士”。一个单位要有效开展教育科研,众多的有志之士既是基础,又是保证。

五、打造一个让部分教师依靠科研

先“冒出来”的高地

“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类似于滚雪球,先要有一个核心,然后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一个整体。建好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实质上就是造就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一旦形成,既能缩短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养时间,又能增强群体的稳定性[2]。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是教师发展的向导。培养科研骨干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

作为科研骨干的培养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有开展科研活动必要的基本素质,即务实合作的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二是有志于教育科研,即对教育科研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三是对教育科研有较高的敏感度,即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转化为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预案;四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并有较强的号召力。只有具备这四个条件的人,才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深入开展扎实、长期、有效的科研实践。

2.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

学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促进教育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是要为这些骨干提供高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与锻炼机会,包括外出学习、培训、讲座、讲学、教学展示等,支持科研骨干在多种场合“亮相”;二是要落实结对帮扶,为科研骨干量身定制,聘请专家指导科研活动或教学研究的方案;三是要精心“包装”,帮助教师总结成果和经验,支持发表(出版)论著,宣传和扩大成果推广应用范围,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政策倾斜、经费支持、工作促进、成果激励和“形象设计”与“外观包装”,以此形成让教育科研骨干优先“冒出来”的高地。

六、创建一个让教师依靠科研得到发展的平台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平台,教育科研就是其中一个,主要载体是适合教师的科研内容和实践方法。

1.主课题先行,引导研究目标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首先必须有研究课题,以便确立具体明晰的方向与目标。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取新的教育信息,掌握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为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和教学实践,设立主课题或课题群,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方式,引导教师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每个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以主课题或课题群为核心,确定各自的研究主题。无论是教学研究、教研活动,还是教师小课题研究、教学论文选题、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研究和探索活动,都应围绕主课题或课题群展开,使主课题或课题群研究贯串教学全过程。学校不仅要有综合性的主课题或课题群,还要有专业性的学科主课题,使同学科的每个教师都能在主课题的引领下,在渐进的研究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学科专业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整体提升教学与科研素养,使课题能够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2.小课题跟进,展现研究特长

为了真正发挥教师的实践优势,让课题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学校应倡导在主课题或课题群引领下,全体教师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学科教师,或者是备课组成员可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章节或专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等,开展小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是总结报告、教学论文;也可以是教学设计、展示课;还可以是课例研究报告、教学反思等。研究周期长短不同,短则几个星期,长则一学年。因人、因学科、因研究主题而异,从而使一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级登上学校搭建的教育科研平台。

3.教育叙事承载,参与研究过程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撰写教育教学叙事是自己的强项。因为,日常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它可能是校园内师生的一次对话,也可能是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事件,还可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某个片段。只要教师加以留心和思考,把这些记录下来,进行总结提升,就会留住这些美丽和精彩,成为自己和同伴的借鉴和启发,鼓励和带动。基于此,学校应提倡教师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叙事,根据其中记录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既是观点的碰撞,也是思维的启迪,有助于发展教师的科研素养。通过撰写教育(教学)叙事,既能锻炼教师面向日常教学生活的观察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洞悉、把握缄默的实践知识,提高教师反思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3]。

七、追求一份“克服功利、注重内需”的踏实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科研工作的日益普及,也会遇到一些有别于教育科研本质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教育科研的圣洁,甚至会掩盖教育科研的本质。比如,因为教科研成果和论文获奖与评职评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教师在很多时候往往只看重成果而忽视研究过程,从而导致“重立项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评奖轻应用”现象的出现。为科研而科研,为评职评优而做课题,致使原本神圣、纯洁的科研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功利主义倾向。为此,有效的办法是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利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各种教学成果奖、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成果和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奖的成果,开展“科研聚焦课堂”“课题成果下乡”和“科研成果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并形成制度。利用富阳教研网,开设教育科研子站点,通过设立“科研动态”栏目,及时向全市教师介绍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信息;通过设立“科研指导”栏目,对需要得到帮助的教师给予教育科研方面的帮助、提供咨询服务;通过设立“科研成果”栏目,向教师介绍和推荐本市及国内有关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使学校教育科研(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实现教育科研成果应用显性化。同时将科研成果、先进的科研理念带入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俊.科研型教师形成机制的探索[J].教师之友,2005(4):37.

[2]潘海平,张俊.促进研究型教师群体形成机制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3):16.

[3]刘金虎.教育科研新视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6.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课题教研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