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正的“磨砺教育”

2017-01-06 19:25
现代家长 2016年12期
关键词:莉莉小鱼女士

【编者按】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分数以外的能力培养,更有些家长痛恨应试教育和越来越多的“啃老”现象,故反其道而行之,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意识,称其为“磨砺教育”。磨砺教育原则上值得肯定,但如果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逼孩子过早独立生活,则无异于拔苗助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崇尚磨砺教育的家长虽属小众,但其做法却多有极端之嫌,对孩子造成了许多隐性的伤害。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个话题。

假性独立不足喜

田女士是郑州某保险公司的客户代表,是一位精明强干的职业女性,从事保险工作5年多来成绩斐然。她的女儿小鱼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也不错。或许是受竞争激烈的职业环境影响,加上耳闻目睹了许多年轻人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甚至大学毕业了仍在家“啃老”的现象,田女士的教育观念逐渐清晰:对女儿不能溺爱,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不那么重要,当务之急是开展磨砺教育,培养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田女士毅然退掉了小鱼的三个培优班课程,在家教小鱼做家务。小鱼对妈妈的变化又惊又喜,欢天喜地地配合妈妈,不仅很快学会了操作洗衣机,而且学会了做麻婆豆腐、回锅肉、番茄炒蛋、蒜蓉生菜等几个家常菜,房间也收拾得非常整洁。田女士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更令她欣慰的是,小鱼的学习成绩未见下降。

田女士决定加大磨砺的强度,内容包括:小鱼自己徒步3公里上学,放学后也要徒步走回家;每天下午放学后,小鱼负责买菜,做全家人的晚饭;生活事务(诸如理发、买衣服、手机充值等)完全自理;每年暑假去江西姥姥家体验农村生活一个月;等等。小鱼渐渐有了畏难情绪,但迫于妈妈的压力,好歹也能应付。有一天,小鱼患了感冒,早晨无力起床。田女士狠了狠心,要求小鱼自己去医院。小鱼委屈得哭了,求妈妈通融一次,开车带自己去医院。田女士不肯,说:“如果我死了,你靠谁?去医院看病是你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小鱼强忍痛苦,乘公交车去医院,居然一切顺利。

看到女儿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田女士沾沾自喜,经常对同事说:“我家小鱼可让我省心了。孩子就得这样养,否则一准宠成废物!不,没有基因什么事,完全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决定的。”她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命名“反啃老小组”,积极介绍经验。许多朋友跟着她改弦更张,退掉培优班,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有一次开家长会,班主任会后找田女士单独谈话,给她看小鱼的一篇作文。女儿的作文让田女士惊愕不已,“妈妈可能不爱我”“未来不成功就死掉算了”“她是我亲妈吗”“生活没意思”“为什么同学可以撒娇”等句子刺痛了田女士的心。班主任反映,小鱼最近状态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很糟糕。如果有同学请她帮忙,她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我死了,你靠谁?”如果她自己遇到了麻烦,也绝不求助于别人,比如体育课上跑步摔倒了,同学伸手扶她,她居然粗暴地甩开对方。

田女士不得不反省,难道自己的教育观念有误?

武汉的张先生也是一位奉行“教育新思维”的家长,他把两岁半的儿子科科送到全托幼儿班,就是为了摆脱爷爷奶奶的溺爱。他曾无数次对朋友说:“家长的溺爱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可以说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必须坚决摒弃,隔代亲更是贻害无穷!我拿老人没有办法,但我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家都说全托班像孤儿院,我认为是偏见,孤儿院有什么不好的,哪里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哪里就是最好的成长环境!”

科科在全托班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洗脸、自己睡觉、自己上厕所、自己看漫画、自己玩耍,甚至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张先生洋洋自得,到处炫耀自己的教育心得,说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双赢”,既培养了儿子的独立能力,也能让自己有时间和精力经营公司。

但是,一年不到问题就出现了。周末回家,科科总是不开心,胆子越来越小,还特别敏感,拒绝与家人交流。如果有什么不如意,科科会哭得非常伤心,一哭就是一个多小时,谁哄都不行。

担心儿子的性格发展出现异常,张先生求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张先生,科科已出现孤僻症状,表现为自卑、敏感和自闭,必须马上进行心理干预,遏制病情发展。干预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再送科科去全托班,尽可能多陪伴他。

田女士和张先生对孩子进行的磨砺教育,问题出在何处?为什么看似先进的教育方式却收获了惨痛的教训?本刊就此采访了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

南京教育学副教授汪先生点评道:“许多家长错误地理解了独立能力,错把孩子能独自做一件事当成独立能力,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真正的独立能力是指孩子能独自思考,有独立的人格,能独自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过分依赖他人。能独自做好自己的事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家长强制性地减少对孩子的照顾,逼迫孩子学习独立生活,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让孩子独立的前提是先帮助孩子掌握生活与学习技能,必须确定他们自己能做好了,父母才能真正放手,不然会适得其反。”

成都心理咨询师陈键博士接受采访时说:“家长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常见的误区是对溺爱矫枉过正。家长刻意地撤出关爱,让孩子在心理和技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孤独地面对困境,也许可以逼迫孩子增强独立能力,但是从心理层面来看得不偿失,很可能形成‘假性独立:看似坚强无畏,实则迷茫脆弱,同时往往伴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陈博士从专业角度解释独立:“真正的独立,首先要能够在心理层面走出‘共生,区分自己和父母,有明确、自主的人生目标;其次要有弹性的自尊,耐受挫折。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能力,独立不是孤独,不是不求助。独立的人,恰恰是能够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需要、获取社会支持的人,也只有心理独立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隐性伤害莫轻视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家长对独立能力的错误理解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其影响不容忽视。

12岁的菁菁从小接受父母的磨砺训练,半岁开始独自睡觉,幼儿园上的是周托班,即只在周末回家待两天,6岁半开始上寄宿制小学,也是周末回家。一到寒暑假,父母就给菁菁报各种训练营,使其很少在家待。渐渐地,菁菁的家庭观念很淡薄,周末在家总是六神无主,百无聊赖,与妈妈相处变得越来越困难,经常吵架,勉强一起逛街,母女俩也是各走各的,相隔两三米,而且菁菁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妈妈不解:“我的女儿怎么跟我不亲呢?”

沈阳心理咨询师刘女士解释:“儿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父母,父母怎样对待他,他就怎样对待别人。菁菁从小没有享受到足够的父母之爱,心中缺少爱,又怎么能付出爱呢?问题不仅仅是与妈妈不亲,菁菁长年接受偏激的磨砺教育,独立能力一定很强,但是作为代价,她的童真过早地消失了,有可能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社会化,就像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

14岁的成成是一名初二男生。在爸爸的强制下,成成从小学习独立生活,起床、洗漱、吃饭、写作业、就寝都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进行,当然,所有事都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能要求父母帮忙。如果成成有什么要求,比如想要一个新玩具,爸爸从来不会爽快答应,而是设置障碍或条件,而且美其名曰“延迟满足”。从3岁开始,成成进入跆拳道训练班接受严格训练,节假日很少休息。10岁时,成成获过西安市跆拳道比赛少儿组冠军。上学后,成成每天按时上学,从不迟到,按时完成作业,从不偷懒,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老师反映,成成喜欢做“孩子王”,拥戴他的同学都是他的“小兄弟”,如果小兄弟被人欺负,成成就替他出头,聚众打架。因为有跆拳道身手,成成在学校很有名,高年级的学生都忌惮他。接受采访时,成成的爸爸苦恼地问:“不溺爱孩子,对孩子进行磨砺教育是我的一番苦心,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

北京教育专家范女士解析道:“成成的确没有被溺爱,但他所接受的所谓磨砺教育,其实跟溺爱是一样的,家长都是无视孩子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控制孩子,不同的是,这样的控制是靠强制手段做到的。在这样的被控制过程中,成成缺乏被爱的感受,心中难免自卑,当他发现自己具备的能力可以控制别人,那么他就会照着父母的样子充当‘老大,并陶醉其中。可以想象,成成的心理问题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烦恼。”

5岁的莉莉也是一个在父母的磨砺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像个小大人,但在幼儿园蔡老师看来,莉莉却是一个“问题孩子”。蔡老师告诉记者:“莉莉太奇怪了,她很少跟同龄小朋友来往,不得不一起做游戏时也显得心不在焉。听莉莉的妈妈说,莉莉小时候爱哭,特别黏人,妈妈就故意不理她。见没人答应,莉莉就不再哭了。您见过这样狠心的妈妈吗?现在,莉莉好像缺少了一些童趣,她提的问题都很成人化,比如‘为什么动画片里的狗狗会说人话‘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对吗,让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很少笑,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有一天,幼儿园买来几只小鸡仔,让孩子们亲近小动物。下午的时候,我发现莉莉一个人在水池边玩耍,走近一看把我吓了一跳:她把手深深地伸进水里,手里攥着一只小鸡仔!她为什么要杀死一只可爱的小鸡仔呢?”

广州儿童心理学副教授唐先生认为,莉莉的异常行为是缺少关爱导致的。他说:“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磨砺教育,过早训练孩子独立生活,有百害而无一利。表面上,孩子学会了一些小小的生活技巧,家长对此自鸣得意,其实这是教育短见。有些家长只根据可见的、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觉。即使发现孩子情绪不正常,也不往心里去,但坏情绪就像慢性中毒,等到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往往后悔已晚。”

济南某幼儿园园长邓女士接受采访时愤恨地说:“有些家长真是太糊涂了!急于把幼儿训练成社会人,潜意识中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要把孩子尽早推向社会!在家庭教育这件事上,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反自然、反天性的所谓理念?父母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不是拔苗助长是什么?”邓园长最后特别强调,“人的基因里潜藏着独立的愿望,这是人的天性,不用担心孩子不愿意独立;相反,不能独立的孩子往往是早期错误的教育造成的。”

养育孩子且从容

珠海心理咨询师雷女士认为,置身快速转型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在家庭教育这件事上,父母要有不忘初心的定力,还要有鉴别科学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智慧,做到不人云亦云,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接受采访时雷女士说:“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基本概念并不难懂,无非‘养‘育二字。”

雷女士认为,父母对待孩子要先养后育,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逐步放手,是帮助孩子与父母分离,走向独立的安全方式。所谓“养”,是允许孩子早期对父母充分依赖。没有人能够生而独立,在孩子生长发育早期,依赖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越能接纳这种依赖,怀着关爱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就越能体验到自己的需要是合理的,是值得被满足的,而自己是足够好的、受欢迎的、被认可的存在。这样的孩子不怕离开父母,因为他心里知道,无论走多远,心里都装着爱和支持,这是一切内在力量的基础。孩子早期得到的情感满足越多,就越敢于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意识到“我是我”,从而形成自主愿望,为走向独立打下心理基础。随着孩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探索世界的愿望自然也增强,父母的教育重心转向“育”,即帮助孩子确认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渐进的过程,父母要随着孩子的发展逐渐调整自己的位置,尊重孩子的意愿,看见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以自己的期待来要求孩子。

雷女士举例说:“比如孩子学走路,他不想走路时,强行让他走,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孩子主动要走的时候,父母要先扶着孩子走,时刻观察他的能力发展,调整自己,既不能太早松手,也不能因为担心摔倒就去限制他。父母持续的尊重、信任,并随时回应孩子求助的意愿,会帮助孩子提高效能感,使其相信自己的愿望值得尝试,自己有能力应对困难,并且能从外界得到支持。在尊重、信任、支持下逐渐培养的独立能力,符合孩子的自然发展进程,是现实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平衡。”

对矫枉过正的所谓“磨砺教育”,雷女士分析道:“磨砺教育本身没有错,错在父母没有把握好分寸。首先,如果父母把自己对孩子发展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扼杀的是孩子独立的种子——自主愿望。孩子会认为,我想做什么不重要,完成父母给的任务才有意义。其次,有些操之过急的父母,可能会以锻炼孩子为名,把孩子直接推出去面对困难,这样会使孩子过早体验到无助。在无助中长大的人,会重复体验无助。他们焦虑,感觉世界充满危机,时刻准备着面对未来的困难,难以享受轻松的当下,一旦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就很容易有毁灭感。而他人就像严厉的考官,时时苛责甚至贬低、嘲笑自己。因为无法开口求助,这个假设很可能不断强化,成为难以打破的心理障碍,从而感觉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支持,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极端的情况,还可能会过于推崇强权,丧失很多情感体验。”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女士则认为,父母急于磨砺孩子,逼迫孩子早早具备独立能力,是出于父母的焦虑。“可能这些父母自己就是被父母逼迫长大的,认为没有逼迫就没有进步,没有体验过鼓励、支持对成长的促进作用,所以也不会鼓励、支持自己的孩子。也可能这些父母把世界看得太可怕,认为不比别人更独立更强大就会惨遭淘汰。不管出于何种心理,父母都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是对孩子自主意愿的扼杀,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本刊认为,凡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都不会有好结果,那种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所谓“磨砺教育”,无非是与溺爱相对的另一种极端做法,不值得推崇。孩子的独立,源于父母的关爱、尊重和支持,是内心不孤单,能够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敢于去追求。有了这样的内心,孩子走出父母的照顾,建立自己的生活,是成长中水到渠成的事。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莉莉小鱼女士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小鱼
小鱼
不倒自行车
Look from the Anglo—American jury system of jury system in our country
小鱼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喂猫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