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锦囊科学吗

2017-01-07 19:55瑾歆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谣言职场科普

瑾歆

当公众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由于他们健康素养较低,极其容易被“江湖骗子”所蒙蔽。为此,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公众的身心疾病日益增多,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张悟本事件”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旺盛程度。当公众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由于他们健康素养较低,极其容易被“江湖骗子”所蒙蔽。为此,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人数不足10人。(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衡量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健康素养低,首先表现在健康意识较薄弱,对于身体发出的警告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确保自身健康得到保障。容易养成较为消极的健康行为,例如吸烟、饮酒、滥用抗生素、久坐不起或是过度工作的生活方式。尽管不少公众知道要运动,要限盐、限油,却对具体的做法认识不清或者懒得去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职场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得不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尤其近期到年底,不少人更是加班不断,操劳不止。仿佛一天不努力工作,就会被社会淘汰。

饮食无节,劳逸失衡是常有的现象。这种不良生活习惯极易导致生理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甚至有可能导致职场人猝死。

11月10日发布的《2016北京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北京白领的职场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线城市平均水平,其中70后白领职场健康水平最优,而90后职场健康指数处于最低位。

工作压力、不良的环境、过度加班、不健康的饮食和不良的办公环境成为影响北京白领健康的五大影响因素。可以看到的是,当前职场压力,明显年轻化。

广州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专家李春兰建议,年轻人应有这样的意识:每天晚上下班后的时间属于自己,不要为了钱或晋升长期加班。“一周5天上班时间,至少应安排两三天在下班后实现自己的锻炼计划,跑步、打球、游泳等都是适合白领的选择。”

因患癌症英年早逝的复旦大学讲师于娟生前留给世人的一段话,也许能给过劳的职场青年以启发:“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在积极工作之余,大家应当更加注重保持身心健康。面对压力时多与同事、家人、朋友沟通,选择积极的事儿、积极的人、积极的心态是缓解压力的重要基础。

健康素养低,还表现在公众对于健康的认知存在缺陷且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偏低,人们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获得健康信息,得到信息后又不能正确理解。现在很多健康信息披着科学养生的外衣,借助微信等平台传播,使许多网友特别是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结论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生活观念,同时也给标榜健康的流言创造出机会。他们以“老中医的秘密偏方”“医生决不会告诉你的养生秘诀”等新奇字眼粉饰那些伪健康科普,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伪健康科普和正规的健康科普虽然都涉及到术语,但伪健康科普制造者自身却缺乏正确的专业知识,不过在表述上则更加亲民,而普通民众恰恰更愿意接受他们看得懂的信息。有些会使用大量的科学术语,甚至是自创的“伪术语”,显示自己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迷惑那些并不具有足够专业知识的普通民众。这些虚假信息不乏偷换概念、颠倒黑白、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有时连专业的医务人员也被蒙蔽。

伪健康科普由于缺乏科学性,这些反科学的信息注定是错误的,必然会危害大众健康。有些患者因为这些伪健康科普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抱憾终身;也有些患者因为使用了伪健康科普里的保健方法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

不仅仅是对普通民众的伤害,这些伪健康科普也是医患矛盾激化的背后推手。民众听信了这些谣言,会在一定程度上不信任医务人员,质疑医务人员正确的诊疗措施,扰乱医疗秩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

所有涉及人身伤害或者影响健康的问题,人总是倾向于宁可信其有。目前,社会公众的健康素养与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现在微博微信上很多热传的所谓健康养生知识,看上去很有道理,公众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很难辨别真伪。那么,微信上的健康谣言有啥特征?如何辨别呢?

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是否引用的是政府、权威的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发布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是否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等。属于个人或新颖的观点是否有同行专家或机构评议意见,或是否向公众说明是专家个人观点或新发现。是否注明信息来源、出处,注明作者或审核者的身份,注明信息发布、修订的日期以及科学依据等。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一些健康谣言通常都会推荐一个公众微信号,甚至有些还附着养生项目的地址和电话。这都是一些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利用人们对养生信息的关注而推广传播。在看到类似信息时,如果有很明显的信息植入或者前后背景,不要轻易相信。还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权威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还需要政府、新媒体、用户多方合力。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

专家视点

苏婧(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如今健康类自媒体已成为主要的健康资讯传播源头,但自媒体放出“健康谣言”不在少数,应加强对自媒体传播的监控,打击伪科学,建立专家审核机制,识别不靠谱的“专家”。设置门槛,规范自媒体运营。同时提高造血功能,鼓励更多的医生、医疗机构、医学专家等加入健康类自媒体,取代发布养生类软文的营销类健康自媒体,避免“网络谣言”的滋生。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互联网传播的健康消息越来越多,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混乱。眼下各种公众号关于健康养生信息的推送层出不穷,一则健康信息的阅读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养生帖都互相冲突。而许多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进而说服读者相信。更有巧用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看准了吃货们的心理,将疾病、健康类谣言混入食品安全。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社交媒体谣言分几类。一类是添加剂对身体的危害,一类是被妖魔化的农药,一类是相生相克的传言。这一方面源于消费者辨别报道真假的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普及的报道效果不够。

王帆(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如果想要分辨出营养谣言,除加强监管外,还要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只有当公众具备了这两种素养,才能自己有意识地去甄别,才能让“谣言不攻自破”。

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由于每天的诊疗任务繁重,还有科研论文需要撰写,大多数医学专家并没有时间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科普文章尽管有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并没有纳入学术业绩考核体系,不会因此在业内获得更高的声誉,进行职称评定时也不会作为一项指标。一条阅读上百万的微信不会比一篇引用量仅仅几十的权威期刊论文管用。有些谣言要证伪需要科学实验作为支撑,比如传播甚广的骨头汤补钙,但这样的基础性实验并不会纳入科研考核,科研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也缺少动力。

钟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大家热衷于传播微信中的所谓养生帖,主要是因为科学素养不够,对这些健康知识了解不够。在国外,这样的情况就很少,比如在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根据。

猜你喜欢
谣言职场科普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科普达人养成记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