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窝窝 从宫廷走出的传统小吃

2017-01-07 19:59林言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江米贪食香妃

林言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北京居民中既有皇家贵族的后裔也有平头百姓,因此,北京的饭店里不仅有精致、昂贵的官府菜,还有十分接地气的老北京小吃,这些吃食是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典味道,如同历史一样不可磨灭。

北京人爱吃,众所周知。梁实秋在《北平的零食小贩》里这样描写北京人爱吃,“北平人馋。馋,据字典说是“贪食也”,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美味当前,固然馋涎欲滴,即使闲来无事,馋虫亦在咽喉中抓挠,迫切的需要一点什么以膏馋吻。” “有人说北平人之所以特别馋,是由于当年的八旗子弟游手好闲的太多,闲就要生事,在吃上打主意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各式各样的零食小贩便应运而生,自晨至夜逡巡于大街小巷之中。”

数一数老北京的传统小吃,一双手都不够数。驴打滚、唐耳朵、面茶等等,其中一定要数上艾窝窝。艾窝窝,名字虽然奇怪,乍一听也能猜到是一种点心。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就要上这种点心了。艾窝窝不算是时令美食,没有专门的节庆与之对应,一卖就要卖到夏末秋初,一年中有多半年的时间都在卖,算得上老北京人最爱的点心之一了。如今,艾窝窝更是全年有售,不仅在各个小吃店出售,还经常被当作北京特色小吃,被游客当成特产带回家乡赠送亲友。

艾窝窝个头比鸡蛋黄略大,形状团团圆圆,色泽洁白如霜,质地粘软柔韧,馅心松散甜香,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艾窝窝用江米饭、面粉、白糖、芝麻、核桃仁、山楂糕制作而成,先把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山楂糕、白糖,拌和成馅,揉成元宵状,再裹上糯米粉。雪印轩主所著《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记载,“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

对于艾窝窝名字的由来,有几个版本。一说明代便有艾窝窝这种点心,《明宫史·火集》载:“(四月)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同也。”这个“不落夹”其实就是艾窝窝。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对“不落夹”的做法有记载:“以糯米饭夹麻糖为凉糕,丸而馅子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另一个关于艾窝窝的传闻则更为有趣。清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伊帕尔汉家族配合平叛有功,全家奉召进京。伊帕尔汉家族有一女子身上散发着异香,能吸引蝴蝶。乾隆对此心动不已,也不管这女子婚配与否就将其强制纳为后宫,封为香妃。香妃其实已有婚配,而且与心上人两情相悦。到宫中后,香妃心情抑郁、茶饭不思。乾隆为了讨香妃欢心,就下旨叫香妃故乡的人做些家乡小吃送进宫里。香妃的丈夫此时也为了寻妻来到京城,他得到消息后便做了一盘祖传的江米团子。香妃见到江米团子,就知道她的丈夫来了,睹物思人心情好了不少。太监问这东西叫什么名字,香妃的丈夫本名艾买提,他就给江米团子取名艾窝窝。

还有一说,也是与皇家有关。传闻因为艾窝窝“色雪白”“味香甜”受到后宫妃嫔们的喜爱。后来艾窝窝就由皇宫传到了街头巷尾,名震京城,成为京城有名的清真风味小吃,并被美誉为“御艾窝窝”。对此,《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记载:艾窝窝为“北京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色雪白,球状,质粘软,味甜香,因明代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窝窝,后传入民间,脱衍为‘艾窝窝了。”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北京居民中既有皇家贵族的后裔也有平头百姓,因此,北京的饭店里不仅有精致、昂贵的官府菜,还有十分接地气的老北京小吃,这些吃食是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典味道,如同历史一样不可磨灭。

猜你喜欢
江米贪食香妃
玩手机时间长,孩子易暴饮暴食
当“吃”成为一种负担
江米芬的奇迹
茶人赖法卫与香妃翠玉
大脑对食物的反应:贪食症患者VS健康人群
Case Study of An Adopted Chinese Woman with Bulimia Nervosa: A Cultural and Transcultural Approach
姜大同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老北京风俗画
对号入座!你是思维广?还是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