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教育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衔接性研究

2017-01-07 21:49李功科
考试周刊 2016年101期
关键词:任职教育课程设置

李功科

摘 要: 注重相同专业不同培训层次任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性,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符合教育认知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定位和课程内容体系三方面,对如何提高课程衔接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任职教育 课程设置 衔接性

任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为载体,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评方式,优化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是实现任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和关键环节。培训层次之间的课程衔接充分体现了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科学性,符合教育认知规律,对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设置应注重结构的任职教育特性

课程结构是指按照纵向关系及横向联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问题。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地衔接,直接关系到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及提高任职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问题。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具体做法是对具体的工作进行分析,确定具体工作的工作结构,任职教育实践技能的获得,需要学员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不再以学科的逻辑结构组织学生学习,而是以工作任务的工作结构组织课程的学习,在任务明确、内容清晰的实践中,更有利于潜力的开发和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设置应明确目标定位的层次性

1.以人才培训目标来区分课程目标定位。著名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先生在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的规律上,把技能分为经验技能和策略技能两个层次。他认为,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技能的两种分法相对应。即中等职业教育对应经验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策略技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正是从经验层面的技能向策略层面的技能的转变和提升。按照这种思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即达到知其然的水平;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掌握更有深度的理论知识和更复杂的操作技能,即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中高职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

2.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区分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比较流行的做法,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在经济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体系发展得较成熟,如澳大利亚TAFE职业资格认证框架体系、中英职业资格证书NVQ、美国微软公司ACT等。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署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将士兵职业技能划分为五个等级,并对每一等级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提出要求,明确等级之间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区分度,体现层次性。《大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等级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做了详细的解读。这些为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等级的衔接奠定了基础,为如何实施衔接提供了依据。

三、课程设置应强调内容体系的衔接性

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学员所学的专业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上都是有区别的,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

1.以技术实践知识作为专业课程衔接的主线。由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取决于课程目标,要保证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做出科学的筛选,以便使课程内容有机衔接。由于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开发和实现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目标。因此,针对培养技术性人才的目标,课程内容的衔接主要是技术知识的衔接。无论是传统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以技艺为主的技术实践能力,还是现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以智慧为主的技术实践能力,实践知识占据很大的分量。所以,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技术实践知识为主,技术理论知识的选择要“以满足技术实践知识”为标准。

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不是线性的、一一对应的,实践知识不是理论知识的照搬,而是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产物。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怎么把学与做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会运用知识,需要将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弄清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理论知识,什么实践条件下需要理论知识,两者在什么条件下整合,以及怎样整合两类知识等问题。

2.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组织专业课程的内容。人所具有的知识,是同该知识以什么顺序、什么方式加以掌握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按照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模式来组织,而应该选择自己适合的组织方式,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应用较成功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由德国劳耐尔教授等在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过程以职业工作岗位为起点,经过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设置和教学设计实施三个环节,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及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经过三个环节的转换,与工作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学科知识被排除在专业领域之外,课程内容体现的是满足特定岗位(岗位群)工作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要求,从而增强课程内容的岗位指向性。

3.以模块课程作为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方式。模块课程是依据社会职业发展要求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开发出大批与之相应的教学单元,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把这些教学单元灵活地加以组合,从而编制成所学的课程。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不能再进一步划分,并且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整的学习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标准。专业课程的模块分为专业基础模块和专项能力模块。前一种模块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理论知识,为学生适应更深层次的学习及满足学生未来就业、转岗的需求打下一个良好的专业基础。后一种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注重学生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任职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米靖.现代职业教育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淑文.职业导向形式多元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董会瑜,牟显明.现代军校教育辞典[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任职教育课程设置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新装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师旅团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锻造适应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教员队伍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战化训练改革的思考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