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25年:俄罗斯的“光荣与梦想”

2017-01-09 02:05
新传奇 2016年46期
关键词:叶利钦北约大国

苏联解体25年:俄罗斯的“光荣与梦想”

苏联解体25年来,俄罗斯的定位始终是成为世界大国,然而,实现这一愿景的路程并不轻松。更加有定力和战略谋划的外交政策、具有创新性可持续的雄厚经济基础,仍然是圆梦的前提。

10月17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编队通过挪威海域。有军事专家认为,俄罗斯航母编队的南下,很有可能是俄在地中海东部海域建立大型永久海军基地的第一步。而今年的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5周年的日子。独立25年来,俄罗斯始终没有放弃大国情结和梦想。俄罗斯希望做大国,然而,实现这一愿景的历程并不轻松。

挪威巡逻机在其西海岸拍到航行中的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甲板上可以看到米格29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

叶利钦最终导致了俄罗斯成为“西方的小伙伴”

俄罗斯历史上就怀有大国情结,这种情结在俄罗斯的精英层、领导层普遍存在,甚至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基因。有一种观点认为,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成为了“西方的小伙伴”,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尽管后来产生的客观结果可能是这样,但原来的出发点并不是这样。

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献便是例证。1993年4月,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是俄罗斯联邦独立后第一个外交政策文件,反映了俄罗斯的基本外交思想和政策取向——俄罗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要继续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俄罗斯所认为的“大国”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国呢?叶利钦认为,俄罗斯应该是跟西方伙伴走在一起的大国,是西方强国俱乐部成员中的一个大国。在外交实践中,叶利钦也是一直努力争取让俄罗斯加入七国集团。他认为七国集团就是世界强国俱乐部,只有加入其中,俄罗斯的大国身份才能被认同。而且不仅叶利钦一个人这么认为,俄罗斯政治精英团队对此也有普遍共识。他们认为,苏联时期的老路是走不通了,必须走当时世界上发挥主要影响力的西方国家所走的道路,也就是他们认为的被“十月革命”中断了的历史上俄国与欧洲联系的这条路。其本质主要不是体现在外交上,而是体现在俄罗斯国内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设上。精英们认为,成为一个西方国家后,俄罗斯就可能发展起来,就能够很自然地成为西方强国俱乐部中的一员,俄罗斯也就自然是一个世界大国了。

当然后来客观的结果是,叶利钦最终导致了俄罗斯成为“西方的小伙伴”,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当时在一些问题上的表态跟西方比较一致,比如在人权的问题上,在世界民主浪潮的问题上,等等,但这样的表态是与其国内政治形态相关联的。首先,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局势处在动荡、摇摆不定的状态;其次,俄罗斯的经济也处在衰退状态。所以俄罗斯国内的问题牵扯了叶利钦投入在外交方面的精力,削弱了他外交活动的能力基础。这是表现在那个时期最主要的一种因素,并不完全是他的主观因素,也不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对叶利钦时期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

影响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两个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对后来的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个因素是俄罗斯内部局势,主要是从1993年、1996年的两次选举——1993年的杜马选举和1996年的总统选举。当时叶利钦差点被换下来,勉强得以继续留任总统。这两次选举期间,渐渐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日益壮大的俄共代表的左派力量使西方开始警觉和恐慌,担忧这样一个大国的转型能不能成功,如果不成功未来的俄罗斯会怎么样,是否会走过去苏联的老路,俄罗斯是否有可能重新成为一种威胁,这些担忧情绪使西方开始有所防范并调整对俄罗斯的政策。

第二个因素是北约“东扩”。北约扩大一经提出,拥有大国情怀的俄罗斯首先感受到了地缘安全的新压力。原本说好华约解散,北约也要解散,但现在北约不但留了下来,还扩大了,俄罗斯的安全怎么能保障呢?对地缘安全的担忧恰恰说明俄罗斯拥有大国情怀。如果俄罗斯不想做大国,只想做“小伙计”,那北约东扩就把它也扩进去算了,俄罗斯就不会有后来的激烈反应。直到今天,北约东扩仍然是俄罗斯跟西方过不去的一道坎儿。

经过俄罗斯的积极努力,1997年北约启动第一次东扩时与俄罗斯达成妥协,北约不在新加入北约的盟国领土上部署军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乌克兰危机之前。经过俄罗斯的外交努力,北约为了做出安抚姿态,在第二次东扩前夕的2002年,成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即所谓“20国机制”。双方同意就欧洲安全问题共同商议,宣称“相互为敌的北约与俄罗斯已成为伙伴”。尽管这种机制后来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尽管矛盾仍然存在、没有解决,但是这种合作的框架基础已经生成,即在欧洲安全、政治问题上俄罗斯与北约寻求战略合作,双方拥有对等的发言权。

成为世界大国一直是俄罗斯外交的出发点

普京初任俄罗斯总统时,整个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延续了叶利钦后期的局面,处在冻结的状态。在科索沃问题上,俄罗斯出于对“近亲”国家的保护意识,叶利钦时期就跟西方闹掰了,开始产生比较激烈的矛盾。这也是俄罗斯所谓大国情怀的一种表现。“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普京反应非常迅速,主动给布什打电话,表示愿意支持美国进行反恐,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合作意愿与姿态。俄罗斯自认为与美国找到了新的共同利益,双边关系出现转圜的机会。俄美形成的联合反恐共识,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对立得以暂时缓解,西方在车臣问题上对俄施压也有所减轻,俄罗斯也因此拥有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普京得以有机会解决国内问题——政治权力的重新安排问题和俄罗斯经济复兴的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俄罗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这不是出于对伊拉克的保护或者对萨达姆政权的认可,而是因为俄罗斯认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已经多次、频繁地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无视俄罗斯的存在,而且越来越自认为是世界“霸主”,这种状况是俄罗斯绝对不能够容忍的。俄罗斯的大国情怀到普京执政的时候并没有消弭,反而越来越强烈。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更加警惕、抨击更加猛烈,对美国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防范和担忧心理。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开始逐步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并不是说俄罗斯原来不独立自主,而是说这时的独立自主意味着俄罗斯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和战略安排,不再跟着美国和西方的步调和节奏走。于是我们看到,俄罗斯开始对独联体进行重新整合,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多的新朋友,并巩固已有的盟友关系,重新塑造和确立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同时也要看到,俄罗斯西部的环境越来越差。随着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立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西方恐俄、反俄的社会情绪和氛围已经逐渐成形,美国利用“俄罗斯威胁”的旗号既强化了所谓联盟团结,又激活了北约原始的军事职能。

另一方面,俄罗斯经营大国力量基础的努力却有了收获。一是对独联体空间的重新整合不断加快,欧亚联盟建设在机制、法律框架等方面迈开了步伐。二是“向东看”更加积极,中俄战略协作不断深化、各方面的务实合作持续发展。甚至在对日关系上也显露出某些新气象。

纵观25年,无论是跟西方绑在一起“混”进大国俱乐部,还是自立门户、我行我素“打”出大国地位,强国理想始终萦绕在俄罗斯的心头。下一个25年,圆梦仍将是俄罗斯的努力方向。

(《世界知识》2016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叶利钦北约大国
走向北约?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五片阴云笼罩北约70周年庆
叶利钦演戏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抓住重点
大国气象
站在叶利钦墓前
北约就焚烧《古兰经》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