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调节模型研究

2017-01-09 02:44赵清强张开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60
统计与决策 2016年24期
关键词:劳动力公式调节

赵清强,张开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6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调节模型研究

赵清强,张开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60)

对经典托达罗与“推—拉”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通过定位“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提出政策调节模型;根据1993—2014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政策调节模型

0 引言

农村人口由专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生产转移,由农村向城镇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过程。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来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对农村劳动力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党工作重点,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现象。

本文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着重考虑政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时的影响因素产生调节效应,并用实证数据进一步分析具体调节效应的产生。

1 政策调节模型的构建

1.1 政策调节模型的概念框架

调节效应指的是À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À互效应。而单纯的À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

本文构建的政策调节模型的计量学基础为:如果变量Y(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变量X(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关系是变量M(政策)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就是说,Y与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它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弱。

本文提出“政策调节”理论用以分析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并对该理论给出关键部分解释。

如图1所示,本理论的主体构成有四个:

图1政策调节模型原理

(1)“拉力”,主要由引发农村劳动力自发向城镇转移的主动力量,其根本影响因素如下:

①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对经济收入提升的渴望。

②较好的城镇居民公共服务,包括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享用上对农村劳动力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③文化媒体的转播,城镇或者城市的生活往往被大众媒体赋予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生活期望等价值观。

(2)“推力”,在本理论模型中主要解释为农村劳动力所受到的客观转移压力。这些压力不是来源转移人口主体,也不因农村劳动力主观意志转移而削弱或加强。农村劳动力只能被动接受“推力”。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①农业现代化技术推广后的必然结果,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日益加强,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来源基数就越大。

②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城镇发展导致征地或土地流转后出现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的城镇化是被动的。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大的动力之一。

(3)政府政策调节机制,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政府出台政策对推拉二力进行调整。这里的政府政策不是提供新的推力或者是拉力,而是在政策的影响下进一步调节拉力和推力的效用,最终二者起到平衡作用。最终形成支撑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适度能力。

政策调节效应在整个理论模型中起到核心的作用,随着农业相关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政府直接调控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以及相关福利待遇的情况将不复存在。通过明确政府政策的调节作用,对整个模型的动态性和平衡有着较好的补充。

(4)农村劳动力转移合力,指的是推力与拉力在政府的政策调整下重新整合的重要影响因素。该动力的不同特征也是用以分析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其详细分类如下:

①当拉力影响大于推力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合力主要动力来源于农村人口的主动转移意图,此时应该警惕防止出现的是由于城镇过大拉力造成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正常农业生产劳作部分的人员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生产受到劳动力不足影响的情况。

②当推力大于拉力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合力始于农村人口被动离开土地的政策,即所谓的“被上楼”、“被城镇化”,需要警惕防止出现的事情是农村转移人口来源于被动的政策转移,此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之后尚未有合适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基础,不能形成“市民化”的固化,容易形成“候鸟型转移”。

③当拉力与推力处于合理的平衡状态时,农村劳动力人口的主动城镇化既可以解决农业技术现代化造成的劳动力剩余问题,也可以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城镇发展腾出更多的土地。同时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发展与小城镇的建设又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兼业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市民化”。

1.2 政策调节模型的构建

托达罗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对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提出改进,形成了人口流动模型,强调人口流动的是城乡间收入差,除了实际收入差距之外,城市中失业率也会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的机会,进而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根据其理论可以得到:城乡的收入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镇中失业率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因此得到初步回归模型公式:

模型(1)中,Mt为第t年农村人口向城镇净转移人口(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Jt为第t年城镇失业率,St为第t年城乡收入实际差,Ut为随机误差。

根据徐育才(1999)提出的政策影响因素以及上文关于“政策调节”部分的阐述,对公式(1)添加有关城镇人口规模变量用以衡量城镇发展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总影响,添加政策影响力度变量衡量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策的影响力度(张义博,2012)。因此可以对公式(1)做出如下修改得到式(2):

其中,添加变量Pt为第t年城镇人口规模;It为第t年政策力度的改变。

由于在上文中“政策调节”已经提出以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定义为间接调节,于是可以定义变量I为调节变量。本文根据温忠麟、侯杰泰等(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与方杰、温忠麟等(2015,基于多元回归的调节效应分析)统计回归模型理论对公式(2)进一步完善得出农村人口转移政策调节模型中政策的调节效应模型的检验公式(3)如下:

其中Mt为政策力度对变量Jt,St,Pt进行调节后的À互变量。基于多元回归的调节效应分析理论(方杰,2015)认为衡量调节变量I的调节效应步骤为:首先对公式(2)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其不系数显著的变量找到,接着对公式(3)进行修改,删去公式(3)中系数不显著的变量项目,对剩下的包括À互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若À互变量的系数估计为显著,则说明政策力度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显著。其调节效应原理如图2。

图2模型(2)调节变量示意图

对上文中提出的政策调节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的是多元线性回归下的调节效应验证。对政策变量在作为调节变量时是否对其他自变量的影响进行验证,因此对将要进行的实证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政策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存在调节效应影响,并且调节效应影响显著;

假设2:政策对因素的调节效应影响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影响与负向调节效应影响。

2 政策调节模型的实证检

2.1 数据来源、选取及说明

实证分析所需的数据模型所涉及到的各项变量原始数据以及城镇人口规模、城镇登记失业率两个变量数据均来自1994年至2015年《湖北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年度的《湖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年报》。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与收入差等变量进行整理后可得回归模型所需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1993—2014年度回归模型所需数据汇总

表1中收入差为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农村人均纯收入所得,城镇化率变动值用当年城镇化率减去上一年城镇化率得出,农村转移人口数据由通过公式(4)计算。

与模型(2)关联后,其中Mt为第t年的农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Jt为第t年的失业率;St为第t年的收入差距;Pt为第t年的城镇人口,It为当年政策强度由城镇化率变动值表示。

2.2 计算结果及解释

将所有数据导入SPSS21.0软件后,为了消除线性规划中可能产生的共线性和误差,首先对数据进行Z标准化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然后将数据按照模型(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查找不显著的变量得到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模型(2)总体拟合程度结果

表2 模型(2)系数检验显著性结果

可以看到模型总体拟合程度较高,但是在系数检验中,除了城镇化率变动系数为极其显著之外,其余变量均不显著。因此根据模型(2)的检验结果,在加入À互变量之后更改公式(3)为如下公式(4):

再次使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可以得到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模型(2)总体拟合程度结果

表4 模型(2)系数检验显著性结果

根据1993—到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利用SPSS21.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下的调节效应检验公式得出结果R方值为0.982,调整后R方为0.978表示公式(4)整体拟合度较高,Durbin-Wason检验为0.642,在0.01显著水平上无明显自相关。而对于À互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判断上,ItJt显著系数为0.017为检验显著,ItSt与ItPt为0.000意味着极其显著,因此判定前文假设1:“政策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存在调节效应影响,并且调节效应影响显著”假设成立。

又由于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就是Z标准化,所以此时非标准化系数为“标准估计”,其中ItJt系数为-0.272表示在政策调节下使得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下降,同理,ItSt系数为-0.387同样表示在政策调节下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下降,但是ItPt系数为0.541表示政策调节下扩大了城镇的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果,至此可以判定前文假设2:“政策对因素的调节效应影响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影响与负向调节效应影响”假设成立。

在公式(4)中变量ItJt的符号为负,说明在政策的影响下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下降。在2013年底,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把推进农村劳动力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提出来。对人社部门来讲,重点是搞好就业支撑和社会保障,为进城入镇农民畅通渠道、打消顾虑,让新市民平等就业、共享社保、尊严生活。因此实际的政策影响也证明了变量ItJt的系数。

对于ItSt来说,城乡收入差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动力,刘易斯与托达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也确实在扩大,这既符合本文数据来源的描述性统计,虽然近年来湖北省的城乡收入比在起伏不定,但是城乡收入的绝对差值仍旧一直在扩大,政府如果希望通过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首先解决城乡收入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影响。而在公式(4)中ItSt项的系数为负,这意味着,在多项城镇化政策的颁布后,削弱了城乡收入差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影响。政府的政策调节功能得到体现。

公式(4)中Pt代表的是小城镇的聚集效益,城镇化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聚集效益。尤其是随着城镇产业和农村产业关联强化,进一步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和服务于农业的关联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广阔的就业空间。ItPt的系数为0.541,表示了两点:第一,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在政策影响下确实促进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第二,其绝对值在三个À互变量中系数最大也表明了是政策调节影响最强的一个变量。从公式(4)的检验来看,ItPt的系数最大,也最容易受到政策影响。因此从小城镇聚集效益角度入手,加快新型城镇化,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相对容易。

3 结论

根据前文所论述内容,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政策因素的调节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确实存在调节效应影响,但对小城镇的聚集效益有着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政策调节变量对失业率和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降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影响的调节效应。因此,本文的“政策调节”理论模型适用于考虑政策变量作为调节变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例如:从本文所建立的政策调节模型来看,通过不断改变政策加强小城镇的产业集群建设,扩大其聚集效应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较为有效率的方式。

[1]陕西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薛健,张贵凯.深入推进陕西城镇化中农村人口转移转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5).

[2]彭荣胜.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传统农区农村人口转移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2,(11).

[3]娄峰,侯慧丽.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人口空间分布预测和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

[4]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J].学术研究,2006,(05).

[5]陈卫平.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新思路[J].经济师,2001,(11).

[6]赵德昭,许和连.FDI、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合力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09).

[7]许和连,赵德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敛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02).

[8]方杰,温忠麟,梁东梅,李霓霓.基于多元回归的调节效应分析[J].心理科学,2015,(03).

[9]叶宝娟,温忠麟.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甄别和整合[J].心理学报,2013,(09).

[10]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02).

(责任编辑/易永生)

F320.2

A

1002-6487(2016)24-0034-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JY123)

赵清强(1984—),男,湖北咸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张开华(1961—),男,湖北武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劳动力公式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汽油机质调节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