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形态特征与影响因素浅析
——以青岛为例

2017-01-09 01:04朱一荣张钟予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66033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66033
四川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住区居住小区青岛

吴 龙,朱一荣,张钟予(.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 66033; .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66033)

住区形态特征与影响因素浅析
——以青岛为例

吴 龙1,朱一荣1,张钟予2
(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 266033; 2.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033)

住区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住区建设产生的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早期的居住小区规划模式备受质疑。文章结合青岛市1980年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住区案例,归纳分析住区形态特征的演变,总结住区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住区规划模式进行思考。

住区;形态特征;影响因素;青岛

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公有房——“单位大院”到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住房商品化和房地产开发,城市住区的物质空间形态发生着较大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住小区作为一种普遍化、标准化的住区模式,伴随着高速城镇化建设而疯狂增长蔓延,国家“安居工程”和试点小区也多以居住小区为唯一规划模式推行实施。然而在这股住区建设热潮中,居住小区模式对城市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城市交通拥堵、街道空间丧失殆尽、居民邻里交往和生活出行不便等。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演变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外在形态体现和内在功能组织。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涉及住区的内容引发热议,由小区制向街区制的转变,由“宽马路、疏路网”向“窄马路、密路网”的建设发展,城市住区形态将会迈入新的蜕变。因此本文通过对青岛住区形态特征的分析总结,探讨青岛住区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1 住区形态类型

青岛建制之初,只是沿海的一个渔村,居住建筑多为带合院的平房。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受殖民时期的影响,城市住区多为中下层居民集中区——“里院”。直到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居住小区才逐渐兴起,并作为主要的住区模式大量建设至今。伴随着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早期的住区大部分沦为棚改区,几乎消失殆尽。文章根据城市建设历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青岛住区归纳总结分为5种形态类型:

(1)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住宅区,主要以里院模式为主的多层住宅区,受殖民时期影响沿袭下来的布局方式。并新出现以行列式布局为主的住宅区,多为公有制下的工人新村、职工宿舍区等(图1)。

图1 青岛20世纪50、60年代住区形态示意

(2)20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住宅区,这时期的居住区规模较大,以多层住宅区为主,住区形态呈现“成组成团,成街成坊”的特点。

(3)1990~2000年建设的住宅区,延续着多层住宅区为主的开发模式,沿海地区新建了一些低密度别墅区。随着国家住宅区试点工作的开展,居住小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2000~2008年建设的住宅区,伴随着城市新区的急速扩张,城市旧区和村庄的大规模更新,住区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住宅形态多沿用居住小区模式,以中高层住宅为主,并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理念,居住小区形态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

(5)2008年以后的生态住区,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也迎来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新高峰。随着城市生态问题日趋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等思想深入人心,住区规划建设掀起“生态主义思想”的浪潮,继而影响着城市住区形态的发展。住宅类型仍以高层为主,并结合布置低层、多层和小高层,空间形态多元化,更注重环境品质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图2)。

图2 1980年以来青岛住区形态类型

2 住区形态特征分析

2.1 选取研究对象

住区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街区尺度、住区形状、用地规模、道路网密度等物质要素和居民行为活动等非物质要素组成。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青岛城市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住区被拆除殆尽。因此,以青岛市内5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为研究范围,选取20世纪8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100个住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区的建设年代可以分为4类:(1)1980~1990年街区式居住区;(2)1990~2000年居住区;(3)2000~2008年居住区。(4)2008年至今的居住区。

2.2 街区尺度分析

收集整理住区案例的街区尺度,可以直观地看到如下特征:1980~1990年的街区式住区模式中街区尺寸为100 m左右;1990~2000年的居住小区模式中街区尺寸为200~400 m左右;2000~2008年的居住小区的街区尺寸提高到400~500 m。但近几年也出现了街区尺寸在150 m左右的居住小区建设实例,城市住区形态呈现出由“小街廓”到“宽马路、大街坊”又向“小街区、密路网”回归的趋势。

2.3 用地规模与路网密度

用地规模与路网密度是衡量住区形态特征的重要属性之一,反映出不同时代中不同住区开发建设的形态各异。选取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用地规模、路网密度等形态属性的提取分析见表1。从图形与数据对比中发现,居住区的用地整体规模增长并基本趋于稳定,但道路网密度的变化则是由高到低到高,以2000年左右的居住区为最低。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区实行封闭小区建设管理模式,住区道路量明显减少,严重增加了住区周边干道的交通压力。同时,粗犷的城市住区形态,与1980~1990年的住区肌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1 不同住区用地规模及路网密度对比

2.4 街道与沿街建筑关系

街道与沿街居住建筑的宽高比(D/H),以三维空间视角反映了住区形态的变化(图3~图5)。20世纪80年代居住区的宽高比基本近似于1∶1,这种尺度下的街道空间界面感强,人的感受相对亲切舒适。20世纪90年代的多层居住区,宽高比介于1∶1~2∶1之间,街道变宽的同时,街道的记忆和韵味也渐渐的丧失。2000年左右的居住小区周边街道,更多地承担着车行交通功能而舍弃了良好的步行环境,宽高比超过2∶1,道路空旷且视野离散,街道空间无法界定。而高层住宅与街道的宽高比过于小,容易产生强烈的压迫感。2008年之后居住区又重新关注人的体验感受,营造尺度宜人的街区制住区,宽高比为近似1.5∶1,这种环境下的空间尺度感均衡,让人直接感受到街道空间的体量和边界。

图3 住区平均街区边长对比

图4 住区用地规模趋势

图5 街道与沿街居住建筑宽高比

2.5 居民行为活动分布

居民的行为活动分布往往是最能直观地研究住区形态变化的非物质环境要素。具有较强生活性或是承担着多样化功能的街道,往往汇聚着较大的街区活力。交通功能突出的街道则逐渐丧失居民生活氛围,以车行功能占优,忽视人行需求。由图6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街区式居住区,街道相对狭窄,街区尺度较小,居民行为活动多样化集中,街区内外活动场所互补性高,居民行为活动呈现“外放”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居住小区模式直到2000年之后的大规模居住小区,由于街区尺度逐渐巨大化,车行交通逐步占据街道功能的主导地位,居民行为活动呈“内敛”趋势。2008年之后出现的生态街区制住区,回归人性化街区尺度,重塑街道空间活力,同时兼顾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因此,居民行为活动不受空间约束,既可以在街道两侧餐饮购物,也可以休憩小坐,亦或是在庭院花园散步消遣。“内外兼并、街院共享”的生活体验,为居民带来新的居住生活享受。

图6 街区内人的行为活动分布

2.6 4种类型住区的形态特征

通过研究对比4种类型住区的形态特征为:1980~1990年的居住区多以街区模式,由城市道路所划分的街区规模一般在1~5 ha左右,街区步行尺度宜人,但由于年代久远,步行环境需要修缮;1990~2000年的住区以周边城市干道间距大,支路网稀少,街区尺度大为主要特征,小区用地规模普遍在20~30 ha左右,甚至出现40 ha、50 ha的“大盘”住区;2000~2008年的住区街区尺度的不断放大,造成住区路网体系的支离破碎,继而造成住区周边交通压力显著上升,交通拥堵现象不可避免;2008年以后的居住区,虽然规模上较大,但逐渐增加住区支路网建设,街区尺度在200 m左右,有效地分解了交通通行压力,并且显著提升了居民步行环境质量。经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到,5~10 ha左右的街区规模,街区尺度宜人,街道路面宽度适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住区生活环境、优美的景观环境和焕发社区街道的活力。支路网密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交通出行的选择性,这种住区交通微循环能够有效地改善住区周边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住区与城市间的交通畅通度大大提高。

3 住区形态变化影响因素

3.1 自然环境与历史因素

青岛为滨海丘陵地貌特征,地势起伏明显。尤其市内三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山岭,进一步压缩城市建设空间。住区多依山附势而建,街道蜿蜒曲折,形状多呈不规则状。城阳区地势相对平坦,城区建设以方格路网为骨架,住区形态相对规则整齐。在历史要素上,受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和欧洲古典主义城市设计风格的影响,地块划分规模小,道路网密度大,建筑围合式布局。“里院”的建筑模式与街区制的形态得以留存,并对青岛后期住区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建国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住区形态更多受到物质功能性理论的影响,如学习苏联的街坊模式,形成“大街坊,宽马路”的形态特征,但青岛受制于地形地貌特征和历史因素,形成了“小街廓、窄马路”的街坊格局。青岛台西三路周边住区,单个街区的面积基本在1 ha左右,最小街廓仅有50×50 m,街道路面宽度6~10 m。

3.2 城市规划发展因素

随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引入,居住小区规划理论成为住区建设的基本范式,并逐渐在全国广泛推广。青岛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居住小区的概念。国家通过组织“全国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工作,探索中国特色住区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如青岛福州路小区、青岛四方实验小区等居住小区的建设,这期间青岛住区形态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景象。

受城市战略发展和95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城市“向东”和“向北”拓展,大批住区伴随新区开发建设而兴起。如辛家庄居住区虽然采用“居住区-居住小区”的模式,住区形态仍采用开放街区式。2000年以后,围绕三城联动的空间布局,李沧和城阳区城区发展步入快车道,住区规划建设有条不紊。2008年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提出,将住区建设推向高潮,期间仍以居住小区模式为主,但随着国内住区理论更多地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环境,打造生态社区、低碳住区的口号深入人心。以李沧区的中央生活区和市北区的新都心为典型代表,倡导绿色生活,复合街区,活力社区的住区建设理念。更多采用小街区、开放式形态布局模式。用地规模在5~10 ha左右,街区尺度为200~300 m。

3.3 区位差异化因素

土地级差和区位环境等因素,是造成住区形态在时空层面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城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在住区建设过程中,存在同一时期差异化发展的特点,也直接影响了住区形态特征的变化。2000年之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市场环境不断完善,青岛涌现出大量的居住小区。尤其是城市边缘城区地价相对便宜,城区建设相对滞后,住区建设可以极大地带动城区经济、就业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更是出现了规模达到50 ha以上的居住区,每个小区都是封闭独立的,城市道路与小区路隔离,巨型的街区尺度阻断了居民步行环境,住区形成一个个城市“孤岛”。相对而言,城市中心区土地价值飙升,土地供应量锐减,住区规模变化相对平稳。2008年之后,土地供需关系转变,重在盘活土地存量,严控土地增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和互联网时代出行成本的降低缩小了时空差异。青岛住区建设回归自然,把握地域特色,各城区规模尺度趋于理性。

3.4 开发运营模式因素

(1)土地出让方式的不同。在国有土地划拨时期,会形成较大片的居住区及大院。如老四方区的国棉厂、化工厂等重工业厂区周边,为了方便工人职工而新建了许多工人新村和职工宿舍区。而随着工业企业外迁和城市更新改造,加之土地出让政策调整,某些大地块被分割成若干地块出让,更新换代成新的居住小区,细密交织的城市道路形成了新的住区形态。

(2)开发经营主体的不同。主要分为单一开发和多个开发主体两种形式,影响住区的开发建设。单一开发主体在统一规划、统一拿地、分期开发的情况下,住区整体空间布局,建筑形态样式,街道空间形态等都能够很好地协调统一。多个开发主体虽然在总体城市设计下分别开发建设,但住区风格和形态肌理上较难协调把握,这就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对住区建设的控制引导作用。

4 结束语

住区形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改变着。形态特征所反映出的既有住房建设大环境下的顺势而为,也有自身城市历史渊源、地域人文的独树一帜。住区形态并非一蹴而就,受到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发展、居民生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各种因素又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住区形态一步步演变至今。当然,透过住区形态所体现的“城市病症”能够清晰地观察和体会到,如何缓解消除这些问题,保障城市道路交通通畅,提高人性化住区建设品质,重新激发社区活力,营造良好的街区生活环境,将是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的任务,对住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刘勇,韩冬,王仲谷.国外住区形态背景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住区建设的启示[J].住宅科技,2006(3):11-15.

[2] 王昱.居住街区的内向性与外向性:上海—巴黎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 卞洪滨.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以天津为例[D].天津大学,2010.

[4]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J].严小樱,译.建筑师,1985(6):206-224.

[5]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04(5).

[7] 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2).

吴龙(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设计;朱一荣(197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张钟予(1991~),女,助理工程师。

TU984

A

[定稿日期]2016-11-02

猜你喜欢
住区居住小区青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的人性化规划设计方法解析
青岛明月申牌?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