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2017-01-09 05:32柯红岩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危险源应急实验室

马 庆, 柯红岩, 牛 犁, 林 林

(北京科技大学 资产管理处, 北京 100083)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马 庆, 柯红岩, 牛 犁, 林 林

(北京科技大学 资产管理处, 北京 100083)

面对日益严峻的实验室安全形势,北京科技大学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内容覆盖实验室安全工作体制、管理制度、文化教育、重点危险源管理、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应急处理等7个模块,有效防范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逐步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也为其他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实验室安全; 工作体系; 构建原则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场所,是高校集聚精英、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对高校提升创新力、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学科发展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高校科研投入不断加大,作为科研基地的实验室扩大,仪器设备数量及种类也迅速增长,实验人员增加,变动大,物品流动性增强。与此同时,由于安全管理缺失、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多种危险源集中等原因,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高校造成了巨额财产损失,也给师生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种形势下,北京科技大学紧密结合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旨在打造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1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概述

1.1 基本涵义

如何从体系入手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提出实验室安全体系概念,认为实验室安全体系是由直接影响实验室安全的3M 因素(人、物、环境)和保障实验室安全的3E 体系(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技术)构成[1]。该观点侧重研究实验室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较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实操性不强。有的学者提出实验室技术安全保障体系概念,指出该体系应由严密的管理保障体系、完善的条件保障体系和有效的运行保障体系3部分组成[2]。该观点立足于实验室安全工作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但未覆盖实验室安全工作全部环节。

本文所指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侧重于从实验室安全工作全过程入手,在运用3类危险源分类理论[3]深入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将实验室安全工作根据内容不同划分成多个模块,针对不同模块提出管理措施,最终形成模块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有机整体,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师生人身安全,最终目标是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1.2 构建原则

有效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使其真实反映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现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及长效性,需符合下列原则。

第一、实用原则。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突出学校特色,以本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为基点,利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理论,重点关注实验室安全薄弱环节和主要危险源;另一方面体系内容具备可操作性,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须保证建设内容及措施能有效发挥作用,做到安全收益最大化。

第二、全面原则。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须覆盖实验室安全工作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实验室安全工作绝不是个别部门或几个管理人员能胜任的,需要部门联动、师生协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来完成。实验室安全工作涉及事项庞杂且随机性强,因此体系建设决不能囿于单一环节或某个方面,应当立足全局、把握细节,既要涵盖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也要覆盖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各方面。

第三、人本原则。人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要素,人身安全是其核心价值。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最终受益者以及安全事故的最终受害者往往是处在实验室一线岗位的师生。总结各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可见,98%事故是由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4]。因此体系建设需规划每个人的角色、责任及义务。只有形成人人要安全、人人管安全的共识,每个人主动参与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5-10]。

2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内容

北京科技大学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校实验室安全面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实践经验,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体制、管理制度、文化教育、重点危险源管理、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应急处理等7大模块。

2.1 工作体制

实验室安全工作体制由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工作机制组成,是实验室安全工作有序开展的主体保障。

2.1.1 完善的组织机构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6]的组织机构体系。纵向来讲建立学校、学院(院级建制的研究所、系所、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三级管理机构;横向来讲理顺每级中不同主体的职责、权限和责任。确保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权责清晰,促进组织机构协调发展。

第一、学校层面。首先,应当成立校级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经费投入、安全奖惩、事故处理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整体规划部署学校实验室安全各项工作。其次,下设技术支持和保障组织,包括提供技术咨询与评估的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负责日常巡查和指导的实验室安全督查小组以及其他重点危险源领导小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领导小组等)。最后,明确校级实验室安全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在校级实验室安全领导机构带领下各司其职,避免权责不清、相互推诿,促进部门协作、资源整合。

第二、学院层面。首先,应当成立院级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推进单位实验室安全各项工作。其次,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岗位,包括主管领导岗和安全秘书岗。国内高校一般均设置有主管领导岗,但往往身兼数职,没有过多精力处理日常具体事务。因此需要设置专职的院级安全秘书岗,负责协助主管领导处理日常具体工作,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最后,明确各级安全职责。院长为单位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负领导责任,主管领导为单位实验室安全直接管理责任人,负管理责任,系所或实验中心负责人等对所管辖的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三、实验室层面。首先,以房间为单位确定责任教师。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一个实验室多个房间或一个房间做多个实验的现象,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相互推诿或无人管理等问题屡见不鲜。以房间为单位确定责任教师,明确区分每个房间的主体责任人,有利于树立安全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便于安全工作开展。其次,细化实验人员责任,在实验室学习、实验、工作的师生员工及外来人员对实验室安全和自身安全承担责任,必须履行特定义务,如接受教育培训、遵守规章制度、签订责任书、实时安全检查等,此外,实验人员也享有安全隐患监督、检举等权利。

2.1.2 配套的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为激励组织机构成员工作能动性、有效约束其行为而设置的系列规则及措施,是组织机构长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

第一、实验室安全责任机制。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自上而下逐级明确、落实,并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形式予以固化。根据签订主体,主要分为学校与学院间的安全责任书、学院与实验室间的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与实验人员间的安全责任书3种类型。实践中部分学院将第二种责任书又细化成2种,一种是学院与系所间的安全责任书,另一种是系所与实验室间的安全责任书。此外,设计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时应特别考虑责任期限、签订主体、责任内容具体化等因素。

第二、实验室安全奖惩机制。工作中坚持奖惩结合原则,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或处罚。奖励方面定期对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有突出贡献或优秀表现的单位或个人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工作先进评选活动,评选出13名先进个人和8个先进实验室。处罚方面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单位及个人进行处罚。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出台“实验室技术安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明确处罚种类和适用范围,规范了处罚程序,完善了权利救济制度。

第三、实验室安全考核机制。将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单位或个人工作、学习的考核指标,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与实验室安全奖惩机制配套使用。就单位而言,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单位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的观测点指标之一,安全工作不到位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时将丧失参加评奖评优活动的资格,发生安全事故时年终考核结果降等级。就个人而言,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职工的工作考核、岗位评聘、晋升及评奖评优,关系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及荣誉称号授予等。

2.2 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在安全生产领域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其中与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相关的法规有数10项[7],但总体上对高校针对性不强。本文所指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各级主体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的有关实验室安全工作各类制度及文件的总和,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制度保障,分为校级、院级、实验室级3个类型。

2.2.1 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由学校实验室安全领导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类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及工作通知等组成。为避免各类文件之间效力冲突、前后矛盾,我校在对全校相关规章制度清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修订、整合或废止部分文件,将校级管理制度按效力由高到低分为三级:一级文件是纲领性文件,规定全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二级文件是补充和细化一级文件,针对特定危险源所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三级文件是以职能部门文号发布的针对特定事项、特定问题的各种通知、实施细则。

2.2.2 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由学院制定的内部规范性文件总称。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立足于学校整体,多为原则性和指导性规定,如组织架构、职责要求以及基本的行为准则等,需要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细化、补充。北京科技大学明确要求各学院制定“学院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学院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学院教育培训与准入方案”3类文件,要求突出学科特色、切合学院实际工作情况。为避免学院不制定文件或完全照搬学校管理规定现象,学校还要求学院限期制定并上报审查。

2.2.3 实验室级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级安全管理制度是由实验用房责任教师根据本室安全工作及隐患特点制定的各类细则、操作规程等组成,是上级文件有效落实的终端保障。我校要求实验室建立下列制度:一是日常内务管理细则,规定安全基本要求,包括准入、环境卫生、日常值班等;二是安全隐患明示制度,分类、分区明示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仪器设备等的安全信息,包括张贴安全信息铭牌及各类警示标志;三是各项操作规程,须将事故应急处置方法纳入其中,包括气瓶操作规程、特种设备操作规程、高温高压设备操作规程等。

2.3 文化教育

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是利用文化修养从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他们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安全理念,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和安全修养[8]。我校通过定位不同的人群和教育内容,全面丰富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措施。

2.3.1 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

针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设立,要求所有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或学习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安全技能考试并取得准入证书,这样做有利于敦促实验人员掌握安全知识与操作技能。分3步开展:一是校级准入,学校依托“实验室安全教育学习与考试系统”组织安全通识准入考试,新入校学生及教职工必须通过;二是院级准入,学院通过考试系统、课堂教学或其他方式组织学科特色安全准入,进入本单位实验室的师生必须通过;三是实验室级准入,实验室依托安全手册、培训等方式组织专业安全知识及业务操作准入,实验人员开展实验前必须通过。

2.3.2 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

针对全体师生设立,以专题讲座为主,定期择定主题在全校或全院范围内举办,有利于普及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目前有3种形式:一是入校培训,由学校职能部门组织的新生入校培训和教职工岗前培训;二是普及培训,由学院定期对本院的教职工和学生开展的各种安全讲座;三是专业培训,由实验室定期对实验人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同时学校也在推行网络培训,借助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实验室安全专题网站等平台,利用平台的灵活性、多样性、受众广等特点,鼓励师生开展自主学习。

2.3.3 设置实验室安全课程

针对特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设立,采用课堂教学方式,融合课堂互动、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直观地掌握实验室安全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实验室安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起我校积极响应北京市教委使安全教育“进课堂, 进教材, 落实学分”的号召研究制定实验室安全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起在化学、材料、冶金等学科开设必修课,正式将实验室安全纳入了学生教学培养体系。

2.3.4 组织实验室安全文化活动

针对全体师生而设立,是教育培训和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能够获得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同度。2015年实验室安全年中,我校整合各方资源,策划了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专题展、实验室安全防范设备(安全方案设计)展示会、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应急设施及安全劳保用品启用发放仪式、安全先进工作评奖、平安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文化作品征集等,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2.4 重点危险源监管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9]。根据3类危险源理论,从固有型危险源、触发型危险源和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3个方面,识别学校实验室危险源的分布及特性,有利于及时抓住重点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最大限度预防事故发生。

2.4.1 实现危险化学品全程动态管理

高校危险化学品使用不同于工厂,具有种类繁多、单品使用量少、地点分散等突出特点,管理中需做到来源可靠、采购合法、使用记录、处置规范等要求。因此有必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成“危险化学品购置/管理系统”,实现从供应、采购、审批、使用到处置的全程动态管理。供应环节通过系统供应商招标资质审核加强了源头监管;采购环节引入在线竞价机制,降低成品并满足实验室多元化需求;审批环节通过在线采购审批,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确保采购的合规性;使用环节使用余量限制采购的手段加强实验室使用台账记录。管理中还可利用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及时、有效掌控学校危险化学品的流向。

2.4.2 建立压力气瓶追责溯源机制

压力气瓶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实验室常见危险源,其瓶体属于特种设备,内装气体属于危险化学品,是国家特种设备监管及危险化学品监管的重点对象,也一直是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难点。近年来因操作不规范、气瓶质量问题等引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在高校屡见不鲜。压力气瓶的安全管理应当比照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方式,采取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全程动态管理。同时还应采取校内气瓶集中编码形式建立追责溯源机制,将“编码条”作为单个气瓶在学校的合法身份证明,规避私购现象发生,同时学校可根据“编码条”内容掌握瓶体制造厂商、气体充装单位、购置时间等安全信息,促进学校压力气瓶的规范管理。

2.5 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保障实验室安全工作正常开展的常规手段,重点在于在安全事故发生前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前者要求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后者则需要完善隐患整改措施来实现。

2.5.1 推行“三级三查”的安全检查制度

“三级三查”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是指学校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二级单位每月组织一次安全自查,实验室每日进行一次安全巡查。各级均应组建一支水准高、专业精的安全检查队伍,由主要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安全专家等构成。设置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规范,作为检查指导依据及隐患整改规范。实施多样化的安全检查手段,以常规检查为主、辅之以专项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此外通过设立实验室安全督查组,组织退休教师及学生开展日常巡查和指导,督促实验室做好日常管理。

2.5.2 配套隐患整改监督管理措施

制作2种检查通知单,包括“安全检查隐患整改通知单”和“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报告单”。检查中对发现的隐患下发“整改通知单”并由检查人及被检查人签字确认。被检查人限期整改并返回“整改情况报告单”,检查人据此复查并签字验收,从而形成切实有效的安全隐患治理闭合回路管理。网上公示检查结果,将检查发现的严重隐患及拒不整改的情况在全校公示,发挥校园舆论及师生监督力量,督促隐患整改完成。依据检查情况进行处罚,对出现重大隐患或整改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罚,发挥处罚的威慑作用,强制隐患整改落实。

2.6 技术防范

实验室安全技术防范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和安全硬件设施2方面,旨在通过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室安全硬件环境,进而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2.6.1 搭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开发3个系统平台,建成1个社交联盟。3个系统平台除上文所述的危险化学品购置/管理系统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学习与考试系统之外,还包括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即将与实验室有关的人、物、信息、经费等资源信息化、数字化,便于实验室及各级管理部门全面、及时地掌握实验室相关信息,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1个社交联盟是指利用QQ、微信等平台建成实验室安全网络联盟,组织各级安全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验人员、广大师生加入,定期发布安全信息,畅通沟通渠道,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化。

2.6.2 加强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建设

明确学校、学院及实验室在安全硬件设施配置中的职责。学校划拨专项经费负责改善实验室安全公共设施,包括安装楼宇实验通风净化系统、消防设施、应急设施(如按楼层配备应急喷淋器、急救包等)。实验室负责室内各类安全设施及防护用品的配备,包括安装危险化学品柜等安全储存设施,配置通风柜等通风设备,配备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张贴安全警示标志及安全信息铭牌等。学院协助实验室完善各类安全硬件设施的配置,统一规划并启用实验室门禁,通过门禁管理详细记录和控制人员的出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2.7 事故应急预案

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至关重要,但往往也是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2.7.1 完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各级主体均须制订并完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须全面,包括应急机构及分工、事故预防机制、事故报告与应急响应、典型事故现场处理措施、事故调查与善后处置等内容。其中,学校制订适用于全校实验室各类安全事故的总纲性应急预案,以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等专项事故应急预案;学院制订院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结合室内危险源种类及特点将有关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纳入相应操作规程或以其他方式明示,同时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事故数据记录文件,专门记录实验室已发生的、未遂的以及潜在的事故[10]。

2.7.2 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学校应当至少每学年组织一次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区别于新生消防演习,模拟场景设定在实验室,模拟事故选取典型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如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演练中需有专家进行指导和演示。通过应急演练检验事故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及时发现预案的缺点并修正,避免事故发生时因救援不当而扩大损失。同时也可提高学校应急组织机构的应急响应及处置能力,积累必要的实战技能,加强应急成员沟通与协作。此外也能增强师生的应急意识,掌握一定的应急知识与技能,锻炼其在事故发生时冷静开展自救、互救活动。

3 结语

安全、稳定的实验环境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温床,也是学校深化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基础条件。结合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从上述7大模块着手,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既覆盖安全工作的全部内容,也紧抓重点、薄弱环节,逐步夯实实验室安全工作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增进师生实验室安全认知和认同,最终形成长效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机制,对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正常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为平安、和谐、绿色校园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References)

[1] 黄桂兰,刘景全,刘石磊,等.实验室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7):301-304.

[2] 刘鹤,王曦,刘志伟,等. 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4.

[3] 田水承.第三类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1.

[4] 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5-187.

[5] 孙玲玲.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管理导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 阮俊,金海萍,李五一,等.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7] 付裕贵,杨兵,王运,等.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1-15.

[8] 范强锐,赵平.以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139-142.

[9] 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

[10] 陈晶晶.髙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work system in universities

Ma Qing, Ke Hongyan, Niu Li , Lin Lin

(Assets Management Offi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security situation of laboratory,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ummarized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and has constructed a safety work system of laboratory, covering the laboratory safety working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regulations,safe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supervision of major hazard, safety inspection, technical protection and accident emergenc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many security risks and problems have been gradually solved an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our own safety work was explored, which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other universities.

laboratory safety; 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10.16791/j.cnki.sjg.2016.12.002

2016-10-09

马庆(1984—),女,内蒙古巴彦淖尔,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实验室技术安全研究

林林(1968—),男,吉林省吉林市,博士,教授,资产管理处处长,主要从事资产及实验室管理研究、热能工程等.

X921;G482

: A

: 1002-4956(2016)12-0005-05

猜你喜欢
危险源应急实验室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