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2017-01-09 18:21吴琳
行政与法 2016年12期
关键词:理政特色习近平

摘 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既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也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实践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践体认,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实践创新性,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与行动指南。

关 键 词: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12-0008-11

收稿日期:2016-10-30

作者简介:吴琳(1970—),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KS09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来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 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论主线。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而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只有运用历史思维,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识清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与曲折,坚决反对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为割裂整体与构成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提出并阐释了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在经济上提出了要用一百年时间或者更多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文化上提出了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指导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基本工作方针,这对于当时贫弱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尽管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内部主要矛盾、苏联模式根本弊端等问题缺乏全面与深刻的认识,因此没有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框架。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概括,首次将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从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从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在各种风险、各种挑战、各种复杂局势面前,只有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才会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才会越走越稳。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开辟和拓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的普遍关注。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根据世界局势的发展,根据人民的期望,根据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做出的战略部署,是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科学决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系统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对新的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和生动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同时,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小康”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治国理政新思想,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同志强调,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3]法治体系作为法治建设的“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应当说,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一个“严”字,彰显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治党决心。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紧密结合党的思想和制度建设,严明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管理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并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着手,以严格实施党内监督为主要措施,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丰富思想首先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2016年7月8日,习近平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不隐晦自己的立场,它从一开始就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的苦难生活与贫困生活的深切同情的价值立场。马克思认为,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说,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工人自己没有关系,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属于资本家的,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异化的。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也是造成人类苦难生活的真正原因。在马克思看来,在异化劳动中被异化出去的人的精神能力,既不是哲学家头脑中的那种脱离物质活动的、抽象化了的“纯粹”的精神或意识,更不是动物式的情欲和自保本能,而是劳动意识,它是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劳动得本质环节之一。[5]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建立的那一刻起,其价值取向就是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人民自由解放,为了人民能够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事业。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016年4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和发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同时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思想都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养料。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关系方面也主张各国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有益成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使科学社会主义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这既传递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也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觉。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同志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精神家园。2014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比较重要的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把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恢复与社会引导,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也引起外国政要的注意。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所写的书评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显示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在中国这样规模的大国,国家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但寄希望于民族主义会反受其累,因为这很可能引发并非本意的危机甚至战争,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华文明更能提振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学习、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还要不断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入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日趋成熟,又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觉。

(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突出表现为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抗风险能力。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围绕“创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发展大势,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阐发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涵的发展理念。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创新发展是动力。创新既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被界定为新时期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在我们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反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华民族发展内在动力的深刻体认。

协调发展是方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着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要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发展内容上,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发展空间上,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完善区域政策,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发展的时间维度上,要协调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发展是方向。绿色发展既是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绿色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可以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内容。

开放发展是战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要经验。开放发展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我国面临未来发展的挑战仍十分严峻。当今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中关于开放发展的理念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共享发展是归宿。共享着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因此,共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实现共享发展,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人民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挑战,各种困难,各种迷误时候,知道人民所思与所想,与人民一起风雨同舟,与人民生死与共,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最终能够排除万难,理清思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应当说,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的发展方向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曼抒.党的历史其容虚无[N].吉林日报,2016-05-0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1).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8.

[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R].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5]邓晓芒.劳动异化及其根源[J].中国社会科学,1983,(03).

(责任编辑:刘 丹)

Abstract:Xi Jinping's new idea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arx doctrine in China.Xi Jinping's new idea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develops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ractice,deepens the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kes clear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ects the intrinsic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Xi Jinping's new idea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ha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innovation,providing ideological basis and action gu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governing the countr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猜你喜欢
理政特色习近平
灯塔颂歌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