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与统计分析

2017-01-10 03:46段沁江鲁
中国卫生统计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期乙肝病毒乙肝

段沁江鲁 磊

围生期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与统计分析

段沁江1鲁 磊2

目的分析围生期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编码方法,提高统计正确率。方法检索2015年某三级医院编码为B 18.0、B 18.1和P 35.3的所有病例,分析患者既往史、家族史和感染途径。结果检索出B18.0和B18.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423份,无P 35.3先天性病毒性肝炎病例,105个病人的母亲同时患有慢性乙肝,有5个病例医生描述为母婴传播。结论围生期母婴传染的慢性乙肝准确分类依赖于相关信息的完整收集、居民健康档案的完善和临床诊断明确,建议建立假定分类规则,提高编码和统计的准确性。

围生期感染 慢性乙肝 ICD-10编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表现的患者[1]。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传染病发病之一,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人[2]。对慢性乙肝的分类,ICD-10共有三处编码设置,分别是B18.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有б因子)、B18.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伴有б因子)以及P 35.3(先天性病毒性肝炎中的一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P 35.3的编码使用频率偏少,造成分类和统计不准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和方法

运用病案管理系统综合查询功能,检索出江苏省某三甲医院2015年出院诊断中具有ICD-10编码为B18.0、B18.1和P 35.3出院病案423份,查阅每份病案的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和出院记录等,分析患者感染时间、传染途径和家庭成员感染等情况。运用ICD-10核查编码质量,统计编码错误例数和比例。

结 果

共获得B18.0、B18.1病例423份,未检索到P 35.3病例。423个慢性乙肝病人,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74岁,平均年龄34岁,平均患病时间9年。家庭成员中也患有慢性乙肝(或乙肝携带者)的有189人,占总病例数的44.7%。患有慢性乙肝的家庭成员以病人的母亲比例最高,为24.8%(表1)。在105位母亲患有乙肝的病人中,同时具有其他乙肝危险因素的人数比例较少(表2)。在病人出院记录中,有5份病历被医生明确描述为母婴传播的病人,占全部病例的1.1%。

表1 慢性乙肝病人家庭成员患有乙肝情况

表2 母亲患乙肝的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情况

讨 论

慢性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血、母婴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3]。胎儿或新生儿在围生期感染乙肝病毒,绝大部分发展为慢性乙肝,而5岁以后感染乙肝病毒,仅有5%~10%会发展成为慢性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围生期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肝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40%~50%慢性乙肝患者通过母婴传播发病[4]。ICD-10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下面的“包括”提示:起源于围生期的情况但在以后发病或死亡,在本章“特发于围生期的感染(P 35-P 39)”下面的“包括”提示:子宫内或分娩期间受到的感染。也就是说,在围生期感染乙肝病毒,以后发展成慢性乙肝的病人,应分类于先天性病毒性肝炎P 35.3。由于我国慢性乙肝病人的40%~50%是母婴传播发病的,因此理论上医院统计上报的慢性乙肝病人数据中至少40%以上可能应编码于P 35.3,但实际工作中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很多医院P 35.3上报数为零,而多以“B18.-”统计上报,未能反映慢性乙肝真正的感染途径和感染时期,造成统计错误。

1.P 35.3病例较少的原因 在慢性乙肝诊治和编码过程中,围生期感染的信息易被忽视和遗漏、相关编码规则不完善以及编码员知识欠缺等,常造成编码为P 35.3的病例较少。如本次调查中慢性乙肝病人的母亲患有乙肝者为24.8%,低于流行病调查人群中母婴传播乙肝的比例,显示部分患者的母亲患有慢性乙肝的家族史信息在诊治过程中未被收集到。

(1)新生儿发病无症状 新生儿通过母婴感染途径感染乙肝病毒后多无症状,或隐匿发病,同时血液中乙肝病毒标志物不是常规检测项目,因此产科很少出具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使得部分无临床症状的母婴感染的新生儿乙肝患者的传染信息未被记录。

(2)病史信息收集不全 我国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不完善,在慢性乙肝患者不知情、记忆不清或隐瞒家庭成员相关患病情况时,医生一般难以通过居民健康档案获得病人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和家族病史等资料,使得部分母婴传染的信息遗失。

(3)临床诊断不区分感染时间 临床主要从血清学和生物化学检查诊断慢性乙肝,不区分慢性乙肝是否是围生期感染,诊断名称一般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部分围生期感染的慢性乙肝,由于诊断名称上没有体现母婴传播,又无其他线索判定是围生期感染,造成这些病例未被编码到P 35.3。

(4)查看病历不全 对于围生期感染的慢性乙肝,有些医生在病人既往史、家族史或出院记录上记载了围生期感染的相关信息,但编码员没有全面查看病历,把病例错误编码到“B18.-”。

2.编码要点 ICD-10分类中,慢性乙肝的感染时期是其重要分类轴心。围生期感染慢性乙肝病毒,在潜伏期内发病,应编码到P 35.3。围生期之后感染的,编码到B18.0或B18.1。编码员应查阅病历,查看病人家族史,分析病人感染的时期和途径,注意围生期传播的可能性,并与临床医师沟通,全面掌握慢性乙肝患者相关信息后进行正确编码。

[1]李力.HBV母婴传播预防指南最新解读.中华妇幼临床医学,2014,6(11):11-15.

[2]莫显昆,孙振球,史静琤,等.大学生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15(6):948-951.

[3]刘永孝,邓舒,邱彦,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18(6):403-405.

[4]彭时辉,廖征,熊昌辉,等.南昌市2004年-2010年乙肝流行趋势及聚类分析.中国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43-45.

(责任编辑:刘 壮)

1.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卫生与医院管理教研室(210036)

2.江苏省人民医院病案统计科

猜你喜欢
生期乙肝病毒乙肝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高龄初产妇围生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苦参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围生期母婴并发症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独生女围生期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
互动式孕晚期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认知、围生期指标与分娩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