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2017-01-10 04:06许荣方周剑段佩鑫吴凡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慢性肾炎缬沙坦尿蛋白

许荣方,周剑,段佩鑫,吴凡

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许荣方,周剑,段佩鑫,吴凡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慢性肾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肾功能、血脂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7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0.05);两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保护肾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肾炎,慢性;药物疗法;阿托伐他汀;缬沙坦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及水肿等,病情反复迁延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1]。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我国目前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约10%,其原发病有一半以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积极做好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预防、病理研究及临床治疗工作,对于减少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慢性肾炎的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及防治并发症为主要目的,给予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缬沙坦)可有效控制血压,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具有显著降低血脂的肾脏保护作用[3]。笔者给予45例慢性肾炎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肾炎患者90例,均符合:(1)2012年国际肾脏病组织《慢性肾脏病评估及管理临床实践指南》[4]诊断标准;(2)尿蛋白1.0~3.5 g/d;(3)合并轻中度肾功能损害;(4)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水肿等临床表现。排除:(1)合并糖尿病、严重心力衰竭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2)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过激素治疗;(3)合并严重肾功能损害;(4)对本次试验所用药物过敏者;(5)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3~65岁,平均(50.63±2.36)岁;病程1~5年,平均(1.92±0.69)年。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2~65岁,平均(51.05±3.12)岁;病程(1~5)年,平均(1.89±0.72)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低盐、低蛋白及低磷饮食,给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激素(醋酸泼尼松)、抗感染(青霉素V钾)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缬沙坦160 mg/次,1次/d,晨起顿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120 mg/次,1次/d,睡前顿服。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观察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量(24hpro)、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率过滤(GER)]和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估标准(1)痊愈:尿蛋白消失,24 h尿蛋白量<0.2 g,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无水肿,肾功能恢复正常;(2)显效:尿蛋白消失,24 h尿蛋白量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血压稳定在基本正常范围,无明显水肿,肾功能恢复基本正常;(3)有效:尿蛋白较前减少,24 h尿蛋白量较治疗前减少四分之一以上,患者血压、水肿及肾功能较前好转;(4)无效:患者尿蛋白、24h尿蛋白量、血压、水肿及肾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7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79,>0.05)。见表1。

表2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0.05),且观察组血脂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均<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观察组有4例发生头晕、头疼、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有5例患者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1,>0.05)。

3 讨论

慢性肾炎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起病原因复杂且初期病情隐匿,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进行性的肾功能减退等临床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引发终末期肾病,进而接受血液透析最为常见的原发性疾病之一[5]。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以控制患者疾病进展,保护患者肾功能为主要目标。有研究表明患者血脂控制情况对患者肾功能有明确影响,因此近年来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重视对于血脂的控制[6]。尿蛋白是慢性肾炎治疗重要指标,对患者治疗后预后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慢性肾炎的常规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

阿托伐他汀治疗是一线降脂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脂,并且应用于慢性肾炎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而有效抑制肾小球肥大,控制肾功能破坏及抑制肾组织纤维化形成,以及减少蛋白尿的形成与排泄,具有重要的肾脏保护作用[7]。缬沙坦为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是常用降血压药物,用于慢性肾炎患者可以有效降压,并减少患者蛋白尿的形成与排泄以及阻止肾小球硬化,进而起到保护患者肾功能的作用[8]。本文显示,观察组肾功能、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均<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提示药物安全有效。参考文献:

[1]冒慧敏,杨丽平,占永立,等.Wnt/-catenin信号通路在慢性肾炎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 (11):1033.

[2]张亚莉,李燕,冯婕,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9):416-418.

[3]李雪莲,徐建春.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浆Leptin和血清MMP-2BMMP-9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32(1):66.

[4]赖玮婧,刘芳,付平.慢性肾脏病评估及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从K/DOQI到 KDIGO[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6): 448-453.

[5]黄燕萍,毛佩菊,陈凌云,等.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52-2157.

[6]兰乐健,彭健韫,廖益飞,等.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2): 112-114.

[7]秦利强,张卓,徐智,等.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及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尿素氮、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470-2472.

[8]吴潇,陈宇.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6,27(15):2065-2067.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2.049

R692.3

A

1671-0800(2016)12-1634-03

2016-09-25

(本文编辑:孙海儿)

313100浙江省长兴,长兴县人民医院

许荣方,Email:xurongfang1112@163.com

猜你喜欢
慢性肾炎缬沙坦尿蛋白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综合护理在慢性肾炎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蛋白尿方联合科素亚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分析
尿TGF-β1检测在诊断慢性肾炎中的临床应用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