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腺发育不良患者240例细胞遗传学分析

2017-01-10 04:07林晖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孕产性腺遗传学

林晖

性腺发育不良患者240例细胞遗传学分析

林晖

目的分析性腺发育不良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具有不良孕产史夫妇,无精、少精等不育男性或性腺发育不良女性共240例性腺发育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其染色体核型。结果240例性腺发育异常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88例,主要涉及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及性反转,另152例核型虽正常,但也有性腺发育异常表现。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性腺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对性腺发育异常患者行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分析,对研究性腺发育异常的病因、治疗和估计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染色体核型;性腺发育不全

据WTO报道,15%的育龄夫妇存在不育症状,半数以上因男性因素诱发[1]。导致生育异常存在较多病因,涉及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内分泌学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遗传学因素近年来得到颇多研究者的关注,在遗传学研究层面,染色体异常被认为是造成男性不育、流产死胎的重要诱因[2]。性腺与性发育具有连贯有序的特征,染色体以及宫内胎儿性腺分化发育的调节因子是决定性腺发育的主要因子。一旦性腺发育发生异常,就会引起性发育异常疾病的出现[3]。现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40例性腺发育不良患者作细胞遗传学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具有不良孕产史夫妇,无精、少精等不育男性或性腺发育不良女性患者240例,纳入标准:(1)具有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2)有自然流产史;(3)有胚胎停育史;(4)有生育畸形儿史或染色体病儿史;(5)葡萄胎等不良妊娠史者;(6)男性或女性第二性征、性腺发育异常,女性包括闭经,男性包括无精、少精等不育。所选患者均需符合上述标准之一。

1.2 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抽取正中肘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在无菌条件下,将外周血接种于5 ml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中,置37℃培养72h后加入秋水仙素,再继续培养1 h,离心收集培养物,氯化钾低渗处理30 min,加入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固定,最后进行制片和G显带,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系统ISCN2005,确定并记录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核型分析3~5个细胞,异常者增加众数分析和核型分析细胞数[4]。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纳入对象240例,平均年龄(28.6±3.4)岁;其中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180例,占75.0%;男性无精、少精等不育症患者51例,占21.25%;女性性腺/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等患者9例,占3.75%。

2.2 染色体核型分析240例性腺发育异常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88例,占36.7%。其中4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嵌合体),38例性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嵌合体),8例性反转。另152例核型虽正常,但也有性腺发育异常表现。见表1。

3 讨论

人类正常性发育按阶段划分包括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阶段,性分化、性腺发育异常是造成染色体遗传异常的关键因素。该疾病的最常见表现包括两性畸形、性腺发育不全等,部分病例同时兼具染色体异常、性发育不全等症。本文研究中共纳入对象240例,其中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180例,占75.0%;检出异常核型88例,占36.7%。其中4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嵌合体),38例性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嵌合体),8例性反转。3.1染色体异常与不良孕产史反复自然流产、死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等生育异常表现均属于不良孕产史范畴,以上也是遗传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夫妻双方任意一人存在染色体异常都可能成为反复流产的诱因。国内统计数据显示,5%~11%的自然流产病例同期伴有染色体异常症状。以往研究多主张女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但也有文献持相反意见。推断其原因可能是异常的染色体结构会造成男性生育能力发生远高于对女性的影响,比如出现无精、死精甚至畸形精子等异常表现,造成男性不育,并因此对男性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造成干扰。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者多倾向于染色体异常与性别无直接关联,故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建议同时接受染色体检查以提高诊断效率[5]。

表1 240例性征异常核型及临床表现

3.2 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约15%的育龄夫妇患有不育症,其发病因素半数以上因男性引起。精液异常所致不育症尤其常见,九成以上男性不育患者伴有生精障碍症状。导致原发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就包括染色体异常,19%的不育症男性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其异常发生率是已育男性的9~11倍。

3.3 染色体多态性与生育障碍染色体多态性是指结构异染色质具有高度重复DNA系列的特征,且着丝粒、次绩痕、随体和Y染色体长臂等部位存在正常范围内的微小差异。染色体多态性变异发生率约2.6%,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畸胎、流产、男性不育及发育异常等。据相关研究,染色体多态极易诱发早期生殖障碍风险,二者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同时,结构异染色质还具有稳定着丝粒区的作用,可以有效分离染色体分离并预防基因突变及交换。故异染色质的变异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生殖细胞的染色体联会配对,合子的形成也会因此受到诸多干扰,也可能进一步干预到胚胎细胞的分裂分化及基因表达,最终导致生殖异常[6]。

综上所述,染色体异常与生育障碍存在明显的关系,常和多态性进行研究,还可对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陈欣,陈慧,杜涛,等.自然流产夫妇262例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3):871-873.

[2]胡七一,费前进,蔡键,等.中国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32(3):160-163.

[3]黄荷凤.ICSI治疗男性不育的生殖遗传安全性[C].全国男性生殖医学与人类精子库技术及管理学术研讨会,长沙:2010.

[4]张建明,龙海,王鹏程,等.815例少精无精症患者在不育中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1):3059-3061.

[5]张美华,盖凌,于建春,等.染色体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2,4(2):34-36.

[6] Ferguson KA, Chow V, Ma S. Silencingof unpaired meioticchromosomes and alteredrecombination patterns in an azoospermiccarrier of a t(8;13) reciprocaltranslocation[J]. HumReprod,2008,23(4):988-995.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2.055

R711.1

A

1671-0800(2016)12-1644-02

2016-05-15

(本文编辑:钟美春)

361003福建省厦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晖,Email:31674600@qq.com

猜你喜欢
孕产性腺遗传学
男性腰太粗 性腺功能差
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性腺退化严重吗?*
孕产问答
孕产问答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遗传学
孕产·书吧
医学遗传学PBL教学法应用初探
中华医学会第三届糖尿病及性腺疾病学术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