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与牙周翻瓣术治疗牙周病效果比较

2017-01-10 04:07谭佳玮徐国超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出血指数龈沟牙周组织

谭佳玮,徐国超

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与牙周翻瓣术治疗牙周病效果比较

谭佳玮,徐国超

目的比较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与牙周翻瓣术治疗牙周病的效果。方法牙周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组(观察组)和牙周翻瓣术组(对照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牙槽骨高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及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小于术前(均<0.05),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牙周病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的治疗效果较牙周翻瓣术好。

牙周病;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牙周翻瓣术

牙周病在牙科极为常见,极易造成成年人牙齿丧失,严重者还会造成无牙合、牙齿松动等现象,菌斑微生物侵袭是其主要诱发因素,牙龈出血、附着丧失等是其主要临床特征[1]。本研究拟比较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与牙周翻瓣术治疗牙周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浙江医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80例,均符合牙周病诊断标准[2],将治疗前半年服用抗生素及有手术禁忌证患程2~11年,平均(4.9±0.8)年;牙齿松动分度Ⅰ度13例,Ⅱ度18例,Ⅲ度9例;采用牙周翻瓣术治疗。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深入清洁牙龈上下,如果牙齿有创伤,则对其牙齿进行调整,科学合理应用抗生素,1周后复诊。常规牙周翻瓣术治疗过程中将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置入袋内,并将龈瓣上的上皮组织刮出,然后将胶原膜置入到龈瓣和根面之间,将全部的根分叉病变覆盖起来,上缘向釉牙骨质界抵达,下缘将牙槽骨嵴2~4 mm盖过,两侧从缺损3mm超过,根面和冠方处的膜紧贴,对龈瓣进行复位,位置为在胶原膜外侧,使龈瓣将胶原膜完全覆盖住。将切口缝合,然后将牙周固定起来,以对创面进行有效保护,在此过程中将塞治剂充分利用起来。术后10 d将塞治剂及缝线拆除。

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取牙周袋内斜切口,在清除肉芽组织的同时将牙周袋内壁的上皮组织切除,保留健康组织瓣,将组织瓣翻起来,充分暴露牙根面牙石,刮净牙石,对根面进行平整。之后对术区进行冲洗,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冲洗器,对牙龈组织瓣进行复位,将牙周塞治剂覆盖在切口表面的同时缝合切口。术后对切口进行冷敷24h,并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3d。拆线时间通常为术后1周。

1.3 观察指标(1)手术前后对两组患者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及牙槽骨高度进行记录与比较。(2)比较两组疗效,疗效分显效、有效及无效[3]。(3)观察及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排异反应及牙齿松动等。

1.4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软件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手术前后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及牙槽骨高度比较

2.1 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及牙槽骨高度比较两组术前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及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57,均>0.05);两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小于术前(≥4.21,均<0.05),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小于对照组(≥3.64,均<0.05),见表1。

2.2 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以上,末次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97.5%(39/4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11例,总有效72.5%(29/4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9.80,<0.05)。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排异反应1例,并发症发生率5.0%(2/40);对照组术后发生感染3例,排异反应2例,牙齿松动3例,并发症发生率20.0%(8/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11,<0.05)。

3 讨论

牙列缺损会在牙周病的作用下发生,一方面对患者的容貌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牙周病必须进行有效治疗[4]。临床在治疗牙周病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牙周翻瓣术,通过翻瓣方式分离牙龈及其下方的骨组织,从而对病变区进行直视,对菌斑、龈下牙石等进行彻底清除[5]。近年来,引导牙根组织再生术在临床逐渐兴起,其将一种屏障性材料放置在牙根和牙龈组织瓣之间,物理性阻挡牙根、牙龈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同时为压根面和膜之间形成楔状间隙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并使一种具有生物学分化功能的物质优先附着在牙根面,将牙周组织重新建立起来,促进新附着性愈合的形成[6-7]。胶原膜对成纤维细胞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可吸收性,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诱导性及生物相容性、韧性,从而能够对间隙塌陷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8-9]。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前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及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小于术前(均<0.05),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均<0.05)。说明牙周病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附着丧失,降低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牙槽骨高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说明牙周病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能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陈美,王丽萍,王丽娟.牙周组织再生术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4(5):731-732.

[2]李凤莉,吴小芳.引导组织再生术的应用体会及龈沟液的检测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10(5):1097-1098.

[3]章立群,邓碧霞,谢安琪,等.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评价[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 (11):1156-1159.

[4]戴泓.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指南,2013,4(11):169-170.

[5]姚希,张宁,李昀生,等.前牙的即刻与延期种植:牙周组织健康程度及成功率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1958-1963.

[6]谢红帼,严加林,吕敏,等.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与植骨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1):571-573.

[7]杨明华.再生胶原膜治疗牙周根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0,11(5):168-169.

[8]张苹,张琼,徐树森,等.牙周翻瓣术与二次牙周基础治疗术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3(3):32-33.

[9]陈新.全口龈下刮治术与根面平整联合咬合创伤牙位咬牙合调整治疗牙周炎伴咬牙合创伤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5,27(4):539-541.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2.068

R781.4

A

1671-0800(2016)12-1665-02

2016-03-11

(本文编辑:钟美春)

310013杭州,浙江医院

徐国超,Email:chardonnay1@ vip.sina.com

猜你喜欢
出血指数龈沟牙周组织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与分析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YAG激光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炎疗效分析
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探讨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高金合金和镍铬合金冠桥修复体对牙周组织远期影响的比较
血友病男性患者与健康男性龈沟出血指数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