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奴”到“字奴”

2017-01-10 23:35赵炳华
杂文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橘树今人业者

赵炳华

与王羲之、陶渊明并称为“东晋三杰”的习凿齿,著有专记文人旧闻的笔记《襄阳记》,其中一则云:李衡于武陵作宅,种柑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这位李衡真可谓虑事长远,身后的事也安排得周全,不为儿子增添负担,往生所需,皆由其生前所养之木奴供应。非但如此,“木奴”一词也由此而生。

明末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其《梦忆》一书中,便借用“木奴”赞其家乡一位果农种的橘子好。他说:绍兴有一位陈姓果农,种谢橘百株,“青不撷,酸不撷,不树上红不撷,不霜不撷,不连蒂剪不撷。故其所撷,橘皮宽而绽,色黄而深,瓤坚而脆,筋解而脱,味甜而鲜。”还十分地耐储藏。对于这样的果子,以“食不厌精”而为所好的陶庵自然不能错过,“余岁必亲至其园买橘,宁迟,宁贵,宁少”。有这样品质的橘子,如张岱一样的顾客必定很多,所以,陈氏虽只有橘树百株,但收入却十分可观,常常是“岁获绢百匹”,陶庵由此叹曰:“不愧木奴!”

称果树为木奴,实在绝妙。只是一个“奴”字,不可以今人的心思来理解。一者古时称奴称仆者,做的虽是专事侍奉主人的差事,身份地位固然不高,但那是一种职业,决不是今人在红色文学、教育中所看到的“奴隶”的样子,每天生活在凄凄惨惨之中。再者,无论李衡的千株橘树,还是陈氏的百株橘树,在种者眼中,均为自己的衣食所出之处,虽然口称“木奴”,可语气中有一种情感在里面,是对其心怀敬意的。说到侍奉,种树的果农对于橘树,倒是会精心侍弄的,不然,那“木奴”也未必会结出质好味美的果子。如果要找一位与其相仿的今人,大概那位经历过人生跌宕起伏的褚时健先生差可近之,他在云贵高原上的那些橙树,大约也可以说是他的“木奴”。人与果树之间的感情,想必褚先生便与我们的理解不同。

以种果树为业者,称果树为“木奴”,似我等以文字为业者,又该如何自称?好友芝罘周英杰先生自称“文丐”,其中的酸楚不言自明。我想,倒也不妨借用“木奴”之意,名之为“字奴”。我之为“字奴”并非是要有意违拗“敬惜字纸”的古训,以“字”为奴,使文字为自己所使驱使,从中可“岁获绢百匹”,而是取其反意,自己甘心情愿地为文字的仆役,由其驱使罢了。

中国的文字事业,自古便有着宏大的名号,“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使从此业者大有高贵之感,以致很有一些不自量力的文人,做起了“帝王师”大梦,可自古以来,帝王家的事业,岂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能在里面纵横笔墨的?对于文人来说,宋真宗赵恒还是说了一点实话的,一篇《励学篇》便为文人指明了实在的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自欺的诳语与迷幻的豪气而已,纵然你胸中藏有论语百部,这帝王的天下也不是由文人来治的。

操业文字者,古时有“九儒十丐”之座位,后又有“臭老九”之名目,总是不得体面。不再纠结于为丐为奴,安心地借几枚汉字,说一点自己的想法,恐怕才是文人的本分。王小波在谈到杂文时说:“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有什么味道。”

【郭德鑫/图】

猜你喜欢
橘树今人业者
小金橘树
会跑的小橘树
莺飞草长时,古人今人共赴春
从“不薄今人爱古人”看杜甫与“萧李”集团的关系
哭嫂
美国:加州食品卫生法施行遭批业者称不适用于中餐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
彰化-设暗管排毒废水的电镀业者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