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学者当官”

2017-01-10 23:35刘天放
杂文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者型做学问当官

刘天放

有人说学者当官是“死胡同”,不过从历史上看,并非总是如此。如学者型官员赶上了明君贤主,下场就好;如不幸遇到了昏君,学者当官没一个有好下场。那句“学而优则仕”成就了中国数千年由文人辅佐帝王治理天下的局面,但知识分子是否善于做官,适应官场,仍是历史待解的一个课题。

古代官员中追求“学而优则仕”文人学者居多。历史上,学者当官的大有人在,因为如不当官,就没有话语权。《论语·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即做官之人如果有多余的经历就该学习;读书人如果还有精力就该去做官,以便进一步推行仁义。当官意味着手中握有权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仅靠权力却少有民主和法治的环境下,没权力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而“士”与“官”,一直纠缠不清,士文化的发扬,也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有人认为,从唐朝兴科举以来,唐宋时期的房玄龄、狄仁杰、王安石、欧阳修,明清的刘伯温、张居正、曾国藩、张之洞等都是优秀的学者型官员。中国社会素有“官本位”传统,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做学问相同,而做官的道理也算相通。只是,官场并非学场,有其特殊的规律可循。所以,学者当官不成功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传统社会曾是学者为官的天堂,而上世纪初中期一般都是他们做官的地狱,因为封建后期的新时代似乎不太需要传统士大夫。

如果真有“天降大任于是人”的担当,真有家国情怀的驱使,学者当官最好,但这需要合理的制度,恰当的氛围,解不开“皇权即天下”这个死结,学者当官当然下场难看。如想做官不把持人脉,不去溜须拍马,先当奴才,甚至不去寻租、行贿受贿,熬死也甭想升迁。像当年的傅斯年、胡适那种学者当官的潇洒,怕是空前吧?龙应台也属另类,批判性和独立思考一直是她的座右铭,可不少人仍批她是“政客”。当理想照进现实,学者型官员并非一帆风顺,好像人们的潜意识里,只要当官就掉进了染缸。

当下,官员从上到下几乎全是大学毕业,硕士、博士也不少,基本都是“学者”。虽然这里也有做官从精神追求到物质满足的某些变化,但身份并没有多大改变。近年学者挂职也很流行。人们关注当代版的“学而优则仕”,前有王志,后有张颐武。而锺南山更是好例子。虽然他的官衔有些是虚的,但大家从非典、雾霾等事件上看他,都对他报以专业的信任。锺南山名气大,可他自己也承认,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他得罪了不少人。

两种身份之间来回转换,的确不是件容易事。“独立”一般作为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不能轻易被资本、权力等所裹挟。学者是独立的,而官员必须有“立场”,这一分寸不好把握。从前,不少学者一方面不齿于与官僚集团为伍,另一方面又被官僚阶层所左右;“官”与“学”的界限一直就模糊。有人担心,官员学者化正有呈现庸俗化的趋势,骨子里仍是“学而优则仕”那一套惯性思维在延续。的确,既想当好官,又要做学问,极为困难。不过,随着政治的逐渐清明,民众的认知程度提高,学者型官员更受青睐。很难想象一个不学无术的官老爷,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中有什么作为。有责任的学者型官员,才有可能把团队引到正确的方向。由是,好制度下,谁有能力谁做官,至少没有生命之忧。

【郭德鑫/图】

猜你喜欢
学者型做学问当官
学者型独董与内部控制质量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敬 佛
学者型钧艺传承人
——记陶瓷艺术大师张义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做学问与搞创作
以翁贝托·埃科为例,谈“学者型作家”
当官的“四个层次”
做学问像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