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脊髓病1例报道

2017-01-11 10:12莫梦辉赵莹马婧席天阳金枫何志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年1期
关键词:肝性双下肢乙型肝炎

莫梦辉 赵莹 马婧 席天阳 金枫 何志义



肝性脊髓病1例报道

莫梦辉 赵莹 马婧 席天阳 金枫 何志义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所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949年由Leigh等首先报道,1960年Zieve等提出本病为脊髓锥体束脱髓鞘病变,也可伴有神经轴索变性、消失或神经纤维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细胞的填充。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少有效治疗方法,预后不良。

1 病 例

患者,女,57岁,以“右足下垂5月余”为主诉。患者入院前5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右足下垂,伴右下肢无力,不伴肢体麻木。1月余前于当地医院行颅脑MRI及双下肢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并于当地医院行双下肢针灸治疗,遗留左下肢水肿伴大片瘀斑。8 d前出现右下肢水肿,6 d前因感冒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消炎、补蛋白(患者既往乙肝后肝硬化)等对症支持治疗,感冒好转。近1年每天灌肠3次,小便正常。既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0余年,9年前行脾切除术,8年前行肝部分切除术(因肝癌),3年前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术),2年前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输血,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查体:神志清楚,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Ⅰ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下肢腱反射活跃,左侧下肢腱反射正常,双侧下肢病理征阳性,深浅感觉未见确切异常,指鼻试验双侧稳准,左侧跟膝胫试验稳准,右侧跟膝胫试验不配合。双下肢水肿,胫前指压痕(+),左下肢可见大片瘀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4.66×109/L,红细胞3.39×1012/L,血红蛋白110 g/L,血小板107×109/L;凝血常规示凝血酶原时间21.2 s,凝血酶原活动度45%,PT国际标准化比值1.7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5 s,纤维蛋白原1.39 g/L;肝功能示总蛋白43.4 g/L,白蛋白23.6 g/L,总胆汁酸测定64 μmol/L,总胆红素41.8 μmol/L,胆碱脂酶2 074 U/L,前白蛋白5.10 mg/dL;肾功能示肌酐测定36 μmol/L,K+3.18 mmol/L,维生素B12642.50 pmol/L,尿酸129 μmol/L,糖类抗原测定(CA125) 67.35 U/m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均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为阴性,血浆氨示360 μmol/L,血脂分析、空腹葡萄糖、心肌酶、肌钙蛋白、梅毒、HIV、大、小便常规及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示颈椎MRI+C未见明显异常;胸椎MRI示T6椎体异常强化灶,考虑血管瘤;肝胆脾胰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肝硬化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盆腔积液。 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保肝、降血氨、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1周后无明显变化出院,目前跟踪随访中。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本病诊断为肝性脊髓病、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功能失代偿期(Child C级)、脾切除术后、 TIPS术后。

2 讨 论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多种肝病引起的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呈现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一般无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常伴有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的反复发作。本病发病年龄多在11~69岁,以男性为主,发病率0.25%~0.27%,占肝病的2%~4%。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提出该病可能由神经毒性物质、营养物质缺乏、血液动力学改变、免疫损伤机制等引起,大多数HM患者为肝硬化晚期,有外科分流或自发分流的证据。有学者将肝性脊髓病分为4期:①神经症状前期;②亚临床期;③肝性脑病期;④脊髓病期。部分患者只出现神经症状前期和脊髓病期。

到目前为止,HM尚无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①患者有急慢性肝病病史和临床特征,可伴有肝性脑病发作;②起病隐匿,进行性双下肢对称性痉挛性瘫痪,伴有双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等;③广泛的门体侧枝循环形成和门腔分流术等;④诱发动作电位异常;血氨升高,脑电图异常;肌电图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⑤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⑥脊髓核磁无异常或颈、胸段T2WI异常信号;⑦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脊髓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痉挛性截瘫、脊髓占位等。此例女性患者有慢性乙肝、肝硬化病史;曾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术);出现进行性右足下垂伴无力,右侧下肢腱反射活跃,双侧下肢病理征阳性,无明显肌萎缩及感觉障碍;血氨显著升高;肝功能异常;颈椎及胸椎MRI未见明显异常,排除了其他脊髓病变,同上述经验总结相符,诊断为肝性脊髓病。此例患者突出特点为双下肢肌力减弱程度不同,右下肢重于左下肢,且出现右足下垂。

肝性脊髓病(HM)预后不良,进展缓慢,损害往往不可逆,主要死亡原因为肝昏迷及其并发症,而HM疾病本身不会加重原有肝病,也不直接威胁生命。HM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方案主要是治疗原发病、降氨治疗、营养神经等,适用于早期,中晚期欠佳;近年来国内外普遍认为肝移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关于其疗效均为散在报道,对其远期疗效并无系统研究,所以肝移植治疗HM的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6-05-09收稿 2016-05-24修回)

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莫梦辉 赵莹 马婧 席天阳 金枫 何志义(通信作者)]

R744 R575

A

1007-0478(2017)01-0062-01

10.3969/j.issn.1007-0478.2017.01.017

猜你喜欢
肝性双下肢乙型肝炎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