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思想分阶段防治月经过少的思路探讨

2017-01-11 16:30李恩恩卢燕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治未病月经

李恩恩卢燕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46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基于“治未病”思想分阶段防治月经过少的思路探讨

李恩恩1卢燕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46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月经过少中的应用,为防治月经过少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探讨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梳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分阶段讨论月经过少的防治,探讨其疗效及优势所在。[结果]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肾虚、肝郁、血瘀、血虚、痰湿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宫腔操作、经产时期受寒或进食生冷、情志因素、口服药物、过度节食、睡眠质量差等是其主要的后天发病因素。以“治未病”思想贯穿诊疗全程,运用药物及养生调摄等方法共同干预,可预防和减少月经过少的发生,达到摄生保健、防病养疾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以“治未病”思想为切入点防治月经过少,可望降低月经过少的发病率,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月经过少;治未病;预防;养生;发病率;思路;月经不调;中医妇科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较前明显减少(一般小于20mL),或行经时间不足2d,甚或点滴即净者。古籍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本病最早在王叔和的《脉经》中记载为“经水少”,认为其病机为“亡其津液”[1]。近年来,随着女性精神压力的增大及流产的增加,月经过少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临床上应重视预防,及早诊治。

“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随着历代医家的传承和完善,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防治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丹溪心法》曰“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先”等,均主张对于疾病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华。中医“治未病”原则包含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笔者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应用于月将过少的诊疗中,着重探讨月经过少发生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该病的防治原则,旨在预防和减少月经过少的发生,改善患病妇女月经的量、色、质,恢复其生育能力及生殖健康,现简要探讨如下:

1 月经过少发生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学病因祖国医学认为,月经过少病位在肾、肝、脾,发病机理有虚有实,临床以肾虚、肝郁、血瘀、血虚、痰湿为多见。

1.1.1 肾虚所致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为月经形成的物质基础。《傅青主女科》曰:“夫经水出诸肾。”肾气盛,则天癸泌至,冲任通盛,月事以时下。因此,月经量质的形成与“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密切相关。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过早婚育、房劳多产,或不注重避孕致屡孕屡堕,金刃损伤,均可损伤肾精肾阴,使胞宫失养,血海不盈,则发为月经量少。尤其是人工流产强行搔刮刚着床于胞宫内的孕囊,犹如青藤摘瓜,最易损伤肾之精血。因此,肾虚是导致月经过少的重要病因病机。

1.1.2 肝郁所致肝藏血主疏泄,木气冲和调达,则血脉得畅,血海按时满溢而经事正常。若肝失柔和调达之性,疏泄功能受到抑制,肝气郁结,气郁血滞,瘀阻冲任,经行不畅则量少,或郁久化火,暗耗肝阴肝血,冲任血海亏虚,发为月经量少。

1.1.3 血瘀所致《内经》有云:“人有堕胎,恶血留内。”对于多孕堕胎、小产,无论人流抑或药流都强行中途逐胚,直接损伤胞脉伤及胞宫,使离经之血留而作瘀,血海受阻,经来量少。另外,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胞宫,寒凝血瘀内停,血行受阻不畅,故经行涩少。

1.1.4 血虚所致妇人以血为本,先天禀赋薄弱,素体血虚,或多产堕胎,数伤于血,或饮食劳倦、过度节食、口服减肥药物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等,均可致冲任、胞宫失于滋养,血海满溢不多,经血量少。

1.1.5 痰湿所致自幼体型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饮

食偏嗜肥甘厚味,或素体脾虚,加之过食生冷,多次外感寒湿之邪,致使水湿痰浊停聚冲任胞宫,经不畅行而致经行量少。

1.2 西医学病因西医学认为月经的形成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和剥脱受这个神经内分泌轴的影响,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月经异常。现代医学认为宫腔操作、经产时期受寒或进食生冷、情志因素、口服药物、过度节食、睡眠质量差等可能是月经过少主要的后天发病因素。有研究认为,宫腔操作中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引起的月经过少以人工流产及清宫术为多见,人工流产术是目前避孕失败后的主要补救措施,而清宫术是胚停、药流及自流不全后的必行措施。人流术时过度搔刮宫腔、反复出入子宫腔、时间过长、吸宫负压过高,这些均可导致子宫内膜损伤,裸露或破坏内膜基底层,引起子宫内膜菲薄、缺如,形成疤痕、粘连,从而导致月经过少或闭经[2]。

2 治未病思想在月经过少中的应用

2.1 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论证了“治未病”与摄生的直接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提出“治未病”养生至关重要。因此,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劳逸适度、适量运动是预防月经过少的关键。

2.1.1 畅情志中医历来注重情志治病,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女性面临学习、工作的压力日益增大,同时肩负家庭生活负担,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常易激惹引起情绪波动,长期异常情绪的刺激使内分泌紊乱,诱发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胡娇娇[3]调查研究160例月经过少患者,结果显示其中51.3%的病例自诉发病前或发病期间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抑郁烦闷或急躁易怒,说明情志因素与月经过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平时应注意调畅情志,尤其避免经期产后情绪异常,保持平和的心态。一方面,要学会自我调节,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选择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宣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遇到郁郁寡欢或性情急躁患者,尤其是针对月经量稍有减少的早期患者,应主动与之沟通,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少或避免肝郁型月经过少的发生。

2.1.2 调饮食,适当运动过度节食使体重在短期内下降超过正常比例,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生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抑制促性腺激素,使性腺功能减退,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4]。饮食上避免饮食不节、过分节食,应禁食膏梁肥甘、辛辣生冷的食物,建议多食健脾利湿、滋阴养血的食物,推荐药膳有红枣枸杞茶、红豆莲子粥、山药薏苡仁粥等。同时,应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积极参加。适量的运动不仅可避免肥胖或减肥节食引起体重急剧下降,切可改善体质怡情益性。正如《养生要录》中提出:“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2.1.3 慎起居,适寒温,劳逸适度“慎起居”是中医学提倡摄生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医学认为,子夜属于阴阳大会之时,适宜睡眠休养生息,若长期在子夜之后入睡,易诱发脏腑阴阳偏颇及气血亏虚,经量减少。有研究发现,熬夜及睡眠情况与月经过少存在密切关系[5]。因此,应纠正熬夜等耗血伤阴的不良习惯,规范作息时间,顺应四时阴阳,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常。经产时期应注意保暖,不宜过食生冷食品及寒凉、收涩之药,不宜冒水涉雨,以免因寒而滞血。“人欲劳于形,则百病不能生”,所以要避免过度劳累引起“劳伤”,古人有“节欲以防病”之告诫,房劳或屡孕屡堕易致肾精逸散诱发月经过少,因此要慎节房事,同时做好避孕措施。

2.2 欲病救萌,关注易患人群《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在月经过少还没有发生,但存在两次以上月经后期或经量较常减少等征兆时,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疾病遏制在萌芽中,防微杜渐。有研究计算112例月经过少患者的体质评分,结果表明,月经过少与情志状态、睡眠时间、饮食、运动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多存在体质偏颇,阴虚质好发,气郁质次之[5]。且患者多成兼杂体质,这也与月经过少临床表现相符,提示存在这些体质的人更易发生月经量减少。可利用《中医体质量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结合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断,对高危人群进行体质辨识,给予指导性的药食兼补之品常服,改善偏颇体质,从而降低月经病的发生率。

在临床诊治及众多报道中,多数月经过少患者有房劳多产、反复流产、宫腔操作史,甲状腺疾病、多囊卵巢疾病、高泌乳素血症史,口服紧急避孕药或减肥药物史,过度节食史等[6],因此对这些易患人群应给予重点关注。一方面,门诊医生临诊时,应关注就诊患者的月经史、生育流产史及既往病史,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结合B超、妇科检查,必要时检测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基础体温,准确把握病情,及早积极治疗原发病。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育龄期女性的宣教,指导如何避孕和经行产后宜忌事宜,告知人流及口服紧急避孕药的危害,减少意外妊娠的次数,提高妇女对自我生殖健康的保护意识。另外,对于非意愿妊娠要求人流时,术者应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严禁过度刮宫及粗暴操作,必要时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3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月经过少是闭经的前兆,但因症状不典型,患者常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未予及时治疗进而发展为闭经,甚至造成不孕、卵巢早衰等问题后追悔莫及。疾病初期病情轻、病位浅、正气尚足、邪气易去,因此及早诊治是关键。月经过少在临床上以虚证或虚中夹实为多见,治疗上当应从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全身症状及舌脉以辨证论治,如《证治准绳》中提出,“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者濡之”,同时也可借助现代检测技术如BBT、B超及性激素测定分析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辅助诊治。本病的治疗重在虚实辨证,虚者重在补肾养血调经,实则宜活血通经,佐以温经、理气、祛痰,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女子正常的月经周期具有周期性、节律性,这种变化与机体的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密切相关,因此临诊时不仅要根据证候、舌脉等辨证虚实,还要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以顺应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气血的相对平衡。可根据患者基础体温的测定或既往月经周期史,判定其所处的月经生理时期,行经期处于重阳转阴的变化阶段,子宫泻而不藏,此期重在通泻,宜行气活血痛经为主;经后期特点是阳消阴长,治应滋阴养血,辅以补肾助阳,促进卵泡的发育;经间期为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种子之候,宜补肾通络、活血行气,疏通胞脉胞络,促进卵子的排出;经前期处于由阴入阳至重阳的阶段,宜温补肾阳,佐以滋阴养血,促进黄体功能发育健全[7]。

月经过少的治疗上要及时给予辨证论治,补虚泻实,注重调周,掌握时机适时用药,往往能取得显效,使冲任得养、经血充足,恢复正常的月经,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4 瘥后调摄,防止复发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至完全康复阶段,要积极的内养外避扶助正气,采取综合的调养方法及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或再燃他疾。月经过少患者经系统调治痊愈后,月经虽色量如常规律复潮,但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作,因此在邪气未尽正气未复的“瘥后”阶段,在配合中药辨证论治以巩固疗效的同时,仍需坚持良好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劳逸适度、保持心情舒畅,关注自己的月经情况,定期复查B超,防止疾病的复发。

3结语月经过少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若不及时诊治,可逐渐发展为闭经,甚至导致不孕、卵巢早衰等问题,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治未病”就是在疾病未显未成、未发未传、未变未果的阶段给予有效干预,从而达到摄生保健、防病养疾的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分阶段防治月经过少的思路,是“治未病”内涵的具体体现,全程体现了“治未病”的价值,而“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中预防医学的精髓,需要我们医者更好地传承与发扬。随着对本病的病因、发展、转归等认识的逐步深入,其危害性已为人们逐渐重视,通过辨证论治、气血阴阳调理,结合养生调摄,可降低本病的发生率,延缓病情的发展,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月经过少预防的意义重于治疗,这样才能达到“上工治未病”的境界。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92-96.

[2]李伟莉,梁文珍.治疗子宫内膜损伤性月经过少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6):554-555.

[3]胡娇娇.月经过少的中医证候分析及致病因素调查[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13.

[4]王晓珊,于燕,蔡宏波,等.节食瘦身与女性月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88-89.

[5]林霞,吴琴英.月经过少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5,47(10):130-132.

[6]阴晓娟,阴晓萍.月经稀少和功能性闭经的病因分析和病证结合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34-135.

[7]张蕾.杨桂云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经验总结[J].广西中医药,2013,36(5):53-54.

Discussion of Disease Prevention Theory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omenorrhea


LI En'en1,LU Yan21.The Third Clinical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10046);2.Integrated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Objective]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Disease Prevention’theory in the hypomenorrhea and provided treatment way for posterity doctor treating the disease.[Method]In this chapter it elaborated the pathogenesis of hypomenorrhea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At the same time,it elaborated hypomenorrhea’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prevention of disease which did not appear,prevention of disease which appeared from worsening,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which was cured from reoccurring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advantage.[Result]The hypomenorrhea was harmful and its incidence rate to a trend of annual increase in recent years.To put‘Disease Prevention’theory in the whole diagnosis process had a significa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Conclusion]In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Disease Prevention’theory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some practical value,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hypomenorrhea;treat pre-disease;prevention;health preserving;incidence;thought;irregular menstruation;TCM gynecology

R271.1

A

1005-5509(2017)06-0471-03

10.16466/j.issn1005-5509.2017.06.005

2016-12-07)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81303136)

Fund project:National Natural Youth Foundation of China(81303136)

卢燕,E-mail:cnxz2000@163.com

猜你喜欢
治未病月经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被忽视的月经贫困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肿瘤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