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

2017-01-11 08:51
作物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衡阳县双季稻晚稻

(衡阳县粮油生产技术指导站,湖南衡阳421200)

衡阳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

祝平洋,林忠秀,江煜,邱启生,李洁

(衡阳县粮油生产技术指导站,湖南衡阳421200)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双季稻;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

衡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18℃;3~4月常出现剧烈降温,影响早稻育秧等正常春耕生产;7月份气温较高,日平均气温达30~31℃;秋分至寒露期间,常出现寒露风,给晚稻抽穗扬花带来不利影响;全年无霜期300 d左右,常年降水量1300 mm左右,全年日照时数1650 h左右[1],能满足水稻一年两熟或稻稻油三熟栽培需要。随着衡阳县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一大批粮食生产经营新型主体涌现,粮食生产规模日趋集中,季节矛盾、人工成本要求粮食生产机械化势在必行。经探索,衡阳县将早晚稻机插品种筛选和搭配、专业化育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机械化耕、种、治、收、烘等技术有机集成推广运用,实行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突破了发展双季稻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实现双季稻增产增效的目的。

1 示范情况

1.1 示范地点

核心示范片选择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种粮大户颜某流转的耕地上进行。田块土壤肥力中上,河潮泥土种,水源条件较好,交通方便。

1.2 示范技术模式与面积

示范技术模式:双季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以传统栽培模式(湿润育秧手插)为对照。

核心示范片早稻选择在衡阳县种植最成功的4个品种: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早39、99早677,每个品种机插和手插面积分别为6.67 hm2和1.67 hm2;晚稻为T优H505和H优518两个品种,每个品种机插和手插面积分别为13.33 hm2和3.33 hm2。

1.3 示范期间天气情况

2015年衡阳县早稻期间降雨少,晚稻生产期间降雨较多,阴雨天多,日照少,营养生产良好,9月初抽穗扬花的品种受到一定影响,9月中下旬和10月天气晴朗,晚稻结实好,空壳率低。衡阳县2015年双季稻生长期间(3月下旬至10月底)具体气候因子情况及与2014年比较如表1。

表1 示范期间(3月下旬至10月底)天气情况

1.4 关键技术措施

(1)专业化集中育秧。早稻用种量(以大田计,下同):机插秧45 kg/hm2,手插秧杂交种22.5 kg/ hm2、常规种75 kg/hm2;晚稻用种量:机插秧37.5 kg/hm2,手插秧15 kg/hm2。育秧硬盘规格:58 cm× 28 cm×2 cm,早稻525片/hm2,晚稻420片/hm2。早稻育秧在搭棚内进行,育秧基质选用过筛塘泥;晚稻秧盘上覆盖防虫网,育秧基质在本田采集泥浆,要求秧田提前15 d精细耕耙,播种前一周秧田一次性施足基肥(腐熟有机肥1500 kg/hm2,45%配方肥600 kg/hm2),再精细耕耙均匀以备取用泥浆。

种子处理及催芽:所有种子播前2 d统一晒种,经水选后再清水预浸12 h,置300倍强氯精药液中浸10 h。浸后反复冲洗种子,再用浸种灵浸种12 h(浸种液保留),再集中用ZSDY-Ⅱ型催芽器催芽。

播种:早稻机插秧3月24日,手插秧3月26日和3月28日;晚稻机插秧6月22日,手插秧6月20日。播前统一用旱育保姆(350 g,成分为0.75%多菌灵加0.03%多效唑)拌种,拌种后稍晾干称重,再按盘数分开均匀精细撒播。

秧田管理:晚稻手插秧和机插育秧均喷施两次浸种灵液,第一次1叶1心,第二次2叶1心(间隔1个星期);机插育秧保持晴天半沟水,厢面严禁上水;插植前3 d喷施送嫁肥;播种后统一喷施‘瑞苗清’1500倍液,2叶1心时及移栽前3 d各喷施药剂1次,药剂为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及拿敌稳。

(2)精准机插。早稻:当机插秧苗3.5~4叶时采用久保田2ZGQ-8D(NSPU-88C25)乘坐式水稻插秧机,规格13.2 cm×23.1 cm,每窝栽2~4苗,每公顷32.1万蔸,基本苗90万~105万;人工栽插30万蔸/hm2,规格20 cm×16.5 cm,基本苗60万/hm2左右。

晚稻:当机插秧苗4~4.5叶时采用久保田2ZGQ-6D(NSPU-68CMD)乘坐式水稻插秧机,规格11 cm×30 cm,每公顷30.3万蔸,每窝栽2~4苗,基本苗90万/hm2左右;人工栽插25.5万蔸/ hm2,规格23.1 cm×16.5 cm,基本苗60万/hm2左右。

(3)配方施肥。基施45%(15-15-15)安邦配方肥525 kg/hm2,栽插后5 d,追施尿素112.5 kg/ hm2,钾肥52.5 kg/hm2,并进行化学除草,保持水层。孕穗期(抽穗前15 d)施穗肥,尿素30~60 kg/ hm2、钾肥45~60 kg/hm2;后期结合病虫害防治追施谷粒饱加磷酸二氢钾作壮籽肥。

(4)间歇灌溉。栽插至分蘖期灌浅水,够苗晒田,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灌浆期浅水勤灌;灌浆成熟期排灌结合,黄熟期适当排水。

(5)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区全部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二化螟和卷叶螟、吡蚜酮防治飞虱、爱苗和拿敌稳防治纹枯病与稻瘟病;破口期至抽穗始期(现穗10%前)和齐穗期添加三环唑着重预防稻瘟病。早稻施药2次,晚稻施药3次。

(6)机收机烘。收割前7~10 d断水。当成熟度达到9成、谷粒变黄时及时机收。晴天收获后晾晒或间歇晒干,阴雨天收获后送稻谷烘干中心烘干及时入库或销售。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及产量

示范片内早晚稻各品种前期生长整齐,后期落色好;田间未出现倒伏;未发生叶瘟、穗颈瘟,纹枯病发生轻。

经全程观察记载和考种,衡阳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自3月24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总历程210 d,其中早稻历程最长114 d,晚稻历程最长120 d(表2)。

据调查分析,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效穗数明显多于传统生产,早稻株两优819增幅达16.48%,晚稻H优518增幅达19.05%,机插足量的基本苗提供了足够的有效穗,为全程机械化生产高产提供了保障(表2)。

表2 衡阳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各品种生育期及经济性状

经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无论早稻和晚稻,全程机械化栽培较传统栽培产量均有一定的增长,早稻增产最突出的是株两优819,增产幅度达14.99%,晚稻增产最明显的是T优H505,增产幅度达23.23%(表3)。

表3 衡阳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各品种产量及机插经济效益比较

2.2 经济效益

2.2.1 节本

机插育秧与普通水育秧的成本差距不大,但是插秧成本差距很大。传统手插每公顷需30个工日,每个工日140元,每公顷插秧成本4200元;机插秧每台插秧机配备6个劳动力每天可插大田2.33 hm2,加上每公顷燃油成本150元、机械折旧费150元、硬盘折旧315元(每公顷硬盘525片,补助后每片2.4元,可用4年,折每年315元)、多出的种子成本1215元/hm2(早稻22.5 kg×24元/kg=540元、晚稻22.5 kg×30元/kg=675元),合计机插秧成本2190元/hm2,可节省2010元/hm2。

2.2.2 增产效益

早稻机插增产效益最显著的组合是株两优819,可增加经济效益2839.2元/hm2;机插晚稻T优H505经济效益提高4847.8元/hm2,较H优518多收益1939.9元/hm2(表3)。

2.2.3 机插效益最佳组合

最大效益的机插早晚稻组合为早稻株两优819加晚稻T优H505,可提升经济效益7687.0元/hm2,加上机插节本效益2010元/hm2,可增加经济效益的上限是9697.0元/hm2。

3 小结与讨论

示范区2015年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获得了全面成功,这得益于多年来高产创建等相关试验与示范的成功经验。结合多年大量、反复的田间机插试验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要获得全面成功必须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机插秧的目标产量必须达到当地当前的平均水平;二是做到机艺融合,确保机插秧质量;三是制定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确保生产效率。

确保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成功的关键是早晚稻双季机插品种搭配及晚稻育秧技术[2]。晚稻机插秧秧龄期短、秧龄弹性小,因双抢时间紧,加上早稻成熟期的不确定性,双季晚稻机插期难把握,搭配晚稻存在遭遇寒露风减产的风险。从衡阳县2015年的探索来看,早晚稻品种搭配最适合的是早稻株两优819+晚稻H优518。尽管早稻株两优819+晚稻T优H505经济效益最显著,但T优H505在9月15日后才陆续齐穗,相对风险较高。另晚稻机插秧秧苗调控十分关键,推行浸种灵浸种+“旱育保姆”拌种+1叶1心和2叶1心时两次喷施浸种灵液是控苗的关键措施,肥水调控也必须配套。

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从根本上实现了双季稻机插省工、节本、高产的目标,全面提升了双季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其配套栽培核心技术是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与机械插秧结合,是农艺和农机科学有机结合,更是水稻育秧技术、机插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1] 湖南省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衡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10,67-71.

[2] 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4):1-4.

[3] 邓立平,黄国龙,丁秋凡.醴陵市杂交稻“四双”高产栽培的实践[J].作物研究,2016,30(1):92-94.

[4] 喻春林.机插水稻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47.

[5] 张安存,滕志英,陈素芳,等.江淮地区机插稻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5(6):46-47,95.

S511.04

B

1001-5280(2017)01-0021-04

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7.01.06

2016 10 10

祝平洋(1977-),男,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衡阳县双季稻晚稻
晚稻帖(外一首)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双季稻秸秆还田下减施钾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同治)衡阳县图志》作者考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再生稻与晚稻常规米质及RVA 谱特征的对比研究
衡阳县:禁毒宣传进校园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广西乐土成功召开“乐土肥地龙2015晚稻销售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