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社会工作十年

2017-01-11 08:05王思斌
中国民政 2016年23期
关键词:实务教育者专业

王思斌

史铁尔

王瑞鸿

齐 芳

林顺利

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社会工作十年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正道

王思斌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已10年,这也是我国社会工作不断明确方向和不断发展的10年。

记得《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后,许多同仁相互庆贺。当时我的想法是:第一,以中央重要文件的形式决定发展社会工作,这在全世界是创举,它预示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会走上快车道。第二,《决定》的内容超出了社会工作学者们的想象。我们当时没想到中央关于发展社会工作的表述如此清晰、全面,不仅涉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指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用武之地。第三,中央发展社会工作的决策指向了专业社会工作。当时也有人说中央所说的“社会工作”不是专业社会工作。但我们都坚定地认为,国家就是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否则就不用说教育、培养、评价、使用等制度建设。10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践表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

“政策对了头,一步一层楼”。这10年,是艰苦奋斗的10年、不断进取的10年、持续进步的10年、不断收获的10年。无论是改善民生,还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工作界都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当今,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持续转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显得愈加必要和迫切,中央也再三表明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各方同仁会自信地说:我们走在大路上!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见证曲折又光明的十年

史铁尔

我国社会工作这10年的发展,快速、蓬勃又坎坷不平。作为一名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我见证了这个神奇的过程,其中滋味五味杂陈。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率22人的抗震救灾团队到重灾区四川理县开展服务,赢得了灾区群众和政府的信任,最后使专业社会工作在当地扎根和发展。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后,我们也都积极介入。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专业价值逐渐内化,投身社会工作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10年里,我也见证着我国灾害社会工作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本土特色方法和模式。

2006年之后,我们在湖南湘西的农村社会工作也有较大进展,服务点由1个村扩展到3个村,并建立了县域的服务中心,服务的村寨内生动力逐渐培育起来,村民广泛参与社区营造,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10年来,我也看到,全国的“三区计划”项目点遍地铺开,农村社会工作领域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10年里,我所生活的城市在社会工作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专职社会工作者由几个人增长到三四百人。他们活跃在多个服务领域为困难人群提供有效服务。我也看到,全国的社会工作服务逐渐有机地嵌入到城市福利和服务系统中,为城市的精细社会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10年发展,10年艰辛;筚路蓝缕,曲折光明。这10年,虽一路走来一路艰难,但生命却因此而丰富宽广。未来的10年、20年甚至30年,献身社会工作的情怀不变!

(作者系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

社会工作:混搭的专业

王瑞鸿

回顾十多年来我的社会工作经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混搭。我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也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人,身份上是混搭的;我平时要和学生打交道,也要和案主打交道,还要和政府官员、企业家、志愿者打交道,交往对象是混搭的;我本科学中文,研究生修哲学,目前从事社会工作,我的社会工作专业底色也是混搭的。

回顾我国当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是混搭的。社会工作专业是舶来品,又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土壤,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混搭。还有最具中国特色的混搭:社会工作既是专业的,又是行政的;既有民政部主管,又有组织部门统管,甚至还有统战部门分管,几乎各个党委、政府部门都与社会工作混搭在一起。

有人担心这种混搭令社会工作成了“万金油”,甚至会使社会工作丧失专业特质,变得面目全非。但我想说,目前时尚界最流行混搭,我们也可以从专业的灵活性和延展性来理解社会工作界的混搭。就我个人而言,混搭给我带来了更加多元的社会工作观、更加多样的社会工作创新机遇。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混搭,也许恰恰意味着社会工作本身有极强的专业特质和学科张力。

真正的混搭是建立在对专业清晰的认定、坚定的认同、自信的认知基础上的。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可以有所为。越专业,越混搭!越混搭,越专业!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社会工作教育沐春风而成长

齐 芳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决策以来,社会工作教育突飞猛进,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教师推动的社会工作实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10年来,社会工作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了明显扩张,涵盖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社会工作教育在质量上也逐步提升,各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短训、出国、学历教育、海外引进、一线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专业评估,以评促建,加强专业建设;加大本土社会工作教材建设力度,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行动教学和服务型学习,完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提供了系统的培养方案。

大量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在从事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率先投身于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活跃在地震灾区、农村和城市社区、工业园区、院舍老人孤儿身旁……他们在各个实务领域积极探索本土化经验,在服务行动中总结出许多有益模式。

社会工作教育沐春风而成长。但师资短缺、本土化教育不足、理论研究的深化、实务的细化和标准化、教师的教育者与实务者的双重角色困扰等问题,依然是未来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需要面对的。社会工作教育者们仍要上下而求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助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

(作者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教授)

社会工作十年: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林顺利

要让我回顾社会工作的最近10年,就必须从我刚接触社会工作开始。2000年,我从河北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读了人口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执教社会工作。听起来似乎很混乱,但这也是当时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普遍现象。2002年,我参加了“首届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培训班”。培训班上,我兴奋地接收到一个讯息——社会工作的春天马上要到来了。2003年,我正式教社会工作课程,并开始对外联络实习实践,尝试进入社会工作的“阵地”。但当时社会工作根本没有被纳入当地政府的视野,我的热情逐渐冷却。随后,我把精力转入社会学科研,潜意识里却始终关注社会工作发展,也领着学生做一些流动儿童的“准专业”服务。后来,深圳等地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蔚然成风,加之本地民政部门开始重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直觉告诉我,社会工作的“春天”真的不远了。于是,2013年,我毅然注册登记了保定市善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心。此后又坚持了一年,终于拿到政府委托的第一个项目。

我的社会工作历程未必具有代表性,但其中的曲折和那种望眼欲穿的心路历程,想必能引起一些同仁的共鸣。从20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至今,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已经快要走过百年。但对我们来说,只有2006年中央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党的人才战略部署,社会工作“春天”的脚步才真正迈开。对于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界来说,这个与“春天”的约会等得很辛苦,但回顾近10年社会工作的飞速发展,所有辛苦等待又是值得的!

(作者系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实务教育者专业
品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