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背后的玄机

2017-01-11 06:54张威
工会博览 2016年36期
关键词:小崔慢就业毕业

□本刊记者 张威

“慢就业”背后的玄机

□本刊记者 张威

大约从2012年开始,“史上最难就业年”频频出现在报端,似乎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名词“慢就业”出现,指的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打算马上就业,而是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慢就业”到底是思考人生,还是新型“啃老”?虽说有人在“慢”的过程中找到了灵感,但更多的“慢就业群体”在延迟就业中却逐渐陷入迷惘和困顿。

“3000多元工资,每天朝九晚五,太累,还不如回家做房东。”时下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担心工作辛苦、专业不对口,选择“慢就业”。他们旅游、出国或者干脆宅在家,经济上继续依靠父母。腾讯QQ浏览器发布过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其中,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也许大城市对毕业生的包容性更大,选择“不就业”的95后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排到第三,第四、第五分别是广州和重庆。

一般来说,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另外,“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实力不强关系不硬只能等待

回国几个月,投了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24岁的留美硕士杜玲玲掰着手指数了数,苦笑道:“参加了4次面试和2次笔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在不断刷新邮箱和生怕错过每一个陌生来电的期待中,她感到,花了2年多时间,搭进几十万元,好不容易给自己的学历镶上的金边,正在一天天被现实剥去光环。

给杜玲玲找工作现在是全家的“一号任务”。父母和亲戚启动了庞大的私人关系网络,这显然比大海捞针般广撒简历要高效得多。好几个直接送上门的机会,被她给拒了。先是父母托人帮她安排了一个在银行的工作,推销信贷产品,这让她觉得“干的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差了十万八千里,实在不喜欢”。亲戚先后给她介绍了好几份实习,可有的“工资低”,有的“不能转正”……被她一一拒绝了。气得亲戚摔下一句话:“能耐没多大,还好高骛远!”

可她觉得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工作地点在北京,合理的实习时间后能转正,有升职空间,税后薪资不低于6000元。她反问亲戚:“如果连这些都达不到,那我出国留学的意义在哪儿?”

找工作和找对象,在她看来是一个道理,“不能将就,慢慢来吧,总会等到那个属于自己的。”

和杜玲玲一样,多数海外留学生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教育部数据显示,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回国40.91万人,较上一年增长了12.1%。而在从1978年到2015年底的37年间,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毕业后回国发展的占79.87%。

然而,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一回国便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一边是国内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不断刷新着“最难就业季”的峰值;一边是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岗位需求逐渐下滑,使得越来越多留学生加入“慢就业族”。这些年轻人,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对赚钱养家并没有迫切需求,同时追求更高的生活和工作品质,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一一摆在眼前,让他们放慢了就业的脚步。

同样是留学生,娜娜其实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不同,她曾在北京有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在一家杂志社,每月税前工资1.5万元吧”。两年前,她辞职去英国读研究生,为了换个环境充个电,更重要的是拿个海外文凭能给履历加分。

娜娜家境普通,出国留学花去了她的全部积蓄,还向父母伸手要了“赞助”。她回国的目标很明确:“学以致用,抓紧变现。”毕业前半年起,她就开始在网上向国内心仪的单位发出求职信,也明显感受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前一个月,她早早订好机票飞到北京,时差都没倒过来就赶着去笔试面试。成功杀过最后一关,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泼了一头冷水”。新工作税前月薪8000元,同时附加严苛的要求:工作时长不定,要有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准备,每个月出差10天左右。

思前想后,娜娜放弃了,“我不是想混口饭吃而已”。她觉得,自己出国留学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在攒能力、攒经历和攒人脉。既然朋友圈里都是一群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干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在创业之路上“杀出一条血路”。她目前已经酝酿了创业项目的雏形,决定沉淀一段时间四处考察,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创业。

“慢就业”是为了更好就业

自两年前大学毕业开始,李斯一就一直在为公务员考试做努力。这次国考,他也是全力以赴。李斯一说,从大三至今,他都很坚持“只有国考才是最好的就业途径”。现在工作太难找,就业压力这么大,“只有公务员招考是真正的凭实力说话,是最公平的竞争方式”。

两年的落榜经历和零收入状态,让26岁的李斯一周围质疑的目光和闲言碎语逐渐多了起来,有人说他是打着国考的幌子在“啃老”,也有人说他眼高手低、不懂变通。不过,李斯一都不为所动,他觉得,“等我考上了公务员,他们就会明白有些‘慢就业’并非像他们想的那样不求上进”。

同样“慢就业”的,还有李永青。今年是他第三次报名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了。

李永青身材高大皮肤略黑,短短的平头,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挺有一副高学历知识分子的范儿。三年前他本科毕业,因为感觉自己本科学校并不优秀,加上自己的读研梦想,李永青几乎没有考虑找工作的事宜,便开始了漫长艰辛又难以预料结果的考研路。

和很多考研族差不多,李永青以大学为根据地作为学习地点。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便宜的小房子,每天像正常上学一样一早到自习室去上自习,晚上直到十点左右才回去休息。“反正也没有女友,住的地方完全就是个宿舍,睡个觉而已。”李永青说,在学校上自习两年多,他几乎对每一栋教学楼都很熟悉,哪栋楼课程少,哪栋楼聚集了很多考研族上自习,甚至哪栋楼上热水供应充足,他都了如指掌。对于研究生招生情况,李永青也已经深入“研究”了好几年,各个学校的生源、保送比例、热门专业等等。虽然已经两次落榜并且距离分数线差距并不小,李永青仍然颇有信心,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复习不充分,尤其是英语落了分。

说到是不是考虑工作的问题,李永青说现在没有考虑,等备战完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再说。不过,现在的研究生入学录取名额中,保送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考研再次失利的话,他可能不会完全脱产在大学学习了。因为虽然花费并不太多,却始终是并不富裕的父母供着,再这样下去自己也过意不去。眼看今年的考研日一天一天临近,李永青鼓励自己又到了冲刺阶段,必将全力以赴。

就业不如意,还不如创业

小崔,皮肤黝黑,身材偏瘦,背着个大旅行包,来北京短期旅游几天。这一天是周五,而周六日,他有8节英语课要上,他需要马上回山西。

这便是小崔目前的生活状态:周一到周五,他可能出去旅行,或者看书学习,或者会友,隔一两天更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他喜欢摄影,喜欢英语。他的工作集中在周六日,教60个孩子学英语口语。靠教英语,他已经挣了十多万元。

但是在大学的档案里,甚至父母眼中,他并不算是拥有一份正式工作。

2015年6月,小崔从上海一所大学毕业。在校园招聘中,他曾成功应聘为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但很快,小崔辞职了。“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高薪,而且非常辛苦,压力也很大。”留在上海,意味着要适应很快的生活节奏,承担巨大经济压力和更大的上海户口和房子的压力。毕业后,小崔选择回到山西。

小崔一下成了“家里蹲”,虽然他做了自己的“晋文化”公众号,文章阅读量不时上几万,有时也能达到10万+;虽然他开始尝试在微信上成立英语口语社群、开办微课堂,但是在父母眼中,这顶多算个副业。小崔自己也说,那段时间非常难过,“迷茫,焦虑。你每天在家坐着,感觉就跟无所事事一样。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妥协,找个平常工作。”

转机出现在2015年10月。小崔做了个微信课堂,带着孩子读英语,没想到受到很多学生尤其学生家长的欢迎,有几个学生家长联系他,希望他教自己孩子英语口语。“虽然人不多,但当时我特别开心,还有些意外。”小崔开始在家办起英语口语培训班。

他办的培训班自有特色,“市场上的英语教学主要以考试为主,而不是正常语言学习的方式。”2015年寒假,找小崔学英语口语的人数增加到三十多人。他开办JC英语俱乐部,专门根据孩子英语水平和年龄分班,“我希望家乡的孩子说英语摆脱不自信,摆脱哑巴英语。不要以后读大学,或者面试、演讲都低人一等。”

忙碌起来,小崔内心的焦虑和迷茫就消失了。今年暑假,英语班人数增加到60多个孩子。他坚持小班教学,坚持创办免费朗读群、晨读群、讲座群等微信社群,每天教孩子英语口语,一个个矫正发音。“暑假时,我才想,我应该是创业了。”小崔现在的目标,是找一些有同样英语教学理念和理想的人合作,“也有些教育机构和个人找我,要聘用我,或者给我投资。我都拒绝了,觉得不是我想要的。”小崔说,他不着急,现在除了教口语班,他觉得更急迫的是学习,学习教育,学习管理,学习经营,还想去见世面,去认识更多的人。未来如何,他说自己也不清晰,但很期待。“慢就业”对于他来说,是找到一条自己有兴趣的道路,坚决走下去。

慢就业=啃老?

有很多人将“慢就业”与一个更熟悉洋气的名词画上等号——gap year(间隔年)。据他们说“慢就业”在国外很常见,不少毕业生利用“间隔年”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到海外游历、参加志愿活动,从而增加见闻、提高社会阅历,为下一步人生发展做出更好的选择。

有人认为,这种“间隔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也有人认为,从“慢”到“拖”,会有毕业生在犹豫中错失机会,即便在刚毕业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与其坐而思不如起而行。所谓“慢就业”这种少数人所享受的浪漫情怀,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冬季降温后,王晶将早起时间又推迟了一小时,每天10点半起床,11点多洗漱完,刷会儿手机,就可以吃午饭了。下午看会儿书,嫌父母唠叨了就去咖啡店坐坐。除了偶尔约朋友聚餐,他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和社交。

2013年6月,刚从一所财经大学毕业的王晶对自己的要求是两年内考完注册会计师证,然后找一份合适工作。“之前参加过两次校招,没有注册会计师证,底薪只给2000多元。考事业单位没成,找过两家小公司,说是招会计,去了就忽悠转销售。”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王晶下决心先考注册会计师。“我一名大学同学从大学就一直准备考试,毕业后两年内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现在就在审计行业,薪资和前景都特别好。”他说。

不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王晶却出现了问题,越来越懈怠和自我怀疑。“开始挺有斗志,但一年后,我有一门没通过,心里就开始郁闷。觉得自己不像人家是学霸,不知道是否能考过。2014年冬季,我也试着在网上投过简历,效果跟刚毕业时一样。感觉我这一年多只是白白浪费。”王晶觉得还是应该坚持自己。但是,父母开始为儿子担心。

一家人吵架和冷战开始增加,妈妈怕这样再耽误下去,孩子就废了。这对王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很大打击。“我如果现在找工作,那这3年就白费了。”交谈中,王晶多次重复这句话。那他现在做什么?复习考试。但是,每天他会控制不住地拖延、纠结、郁闷,最近半个月,他加起来有效的看书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要么心烦意乱,要么看视频玩游戏。“我要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能再耽误下去了。”王晶心里清楚,只是做到很难。

专家指出,大学毕业生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经到了应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龄,如果把“慢就业”当作逃避竞争、不敢直面社会压力的借口,那就值得警惕了。如果个别大学生毕业一两年还没找到工作,会愈发消沉,就会从“慢就业”一族变为“啃老族”。

“慢就业”需掌握好“火候”

社会当真该宽容甚至倡导“慢就业”吗?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待业”,基础是因为“家里不缺那点钱”——“有6套房子的人,哪有动力考研、找工作啊?”北京的一名“慢就业”毕业生,道出了不愿意就业的真相。眼下,像这种不缺钱花、就业动力不足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已经成为“慢就业”人群的主体。还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错,父母有着复杂的关系网,宁愿持观望态度,等着家里安排工作,而不是自己去就业市场闯荡。

可以说,“慢就业”的盛行,与当下社会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美国,很少听到“啃老”的说法,因为要征收巨额的遗产税,通常高达50%,年轻人不可能依靠父母“慢就业”。而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遗产税税率高达80%,同时又征收高额的房产税,更不可能出现“不就业、宁做房东”的“啃老族”。

国外大学生刚毕业时也有“间隔年”的情况,尤其是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通常先做一段时间义工或者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我国当前的“慢就业”现象不同,别人靠的仍然是自己的能力,而在当下中国,“慢就业”人群中,躲避吃苦、依靠父母是主流。

其实,“慢就业”折射了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有专家认为,现在年轻人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尤其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不少“90后”年轻人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体验。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适当地“慢”下来也许并不是坏事。暂时“慢”下来休养生息,认真做好职业规划,是为了以后更快更好地奔跑。但是,如果以“慢就业”为借口,逃避社会竞争、回避家庭期许,长期在家啃老、无所事事,那就得不偿失了。

来自某大型就业网站人力资源专家陈伟就不鼓励“慢就业”这种做法。“能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磨砺自己,更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丰富的职场经验、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再去追求理想的职业是水到渠成的事。”他认为,即便大学生最终选择“慢就业”,时间也不宜过长。

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是大学生绕不开的必修课。“慢就业”还需要掌握好“火候”。一段时间内,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长期存在,在“慢就业”的日子里,该干些什么,也需要好好规划。不盲目依赖、不无谓等待,积极设定职业目标、提升技术本领,积蓄能量、奋力拼搏,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家谈

汪昌莲:“慢就业”实际上是一种就业焦虑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子”。可这些年,“毕业却不就业,转身宅家啃老”的毕业生却多了起来,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此,有媒体称之为“慢就业”现象,还美其名曰“陪父母”。而在笔者看来,这分明是“啃父母”。可见,“慢就业”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一种就业焦虑。

最近本地一家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全市大学毕业生招录4名工作人员。原以为报考者会蜂涌而至,竞争也会异常激烈,谁料最终报考者仅9人,还达不到三比一的招录比例数,令招考单位非常尴尬。然而,在理性分析大学毕业生弃考原因之后,他们也就释然了。假如是一名外地考生,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有幸成为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起薪不到1600元,要租房,要吃饭,要交通和通信,要参加各类保险,还要奉养父母,等等。试问,区区1600元,能经得住这么多的开销去瓜分吗?区区1600元,对得住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对不起父母含辛茹苦的投入吗?因此,这样的“业”宁可不就。

对于大学毕业生“宅家啃老”、“慢就业”现象,我们一味地质疑和指责,是徒劳无益的,更不能视其为“读书无用论”的范本,去教育和误导孩子,应给予“慢就业”者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同时,国家和地方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普惠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工资倍增计划”,缩小行业差距。只有这样,不仅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会逐渐消失,更会换来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王芳:大学生“慢就业”,有何不可?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在追求高效率的快节奏时代,人们总是希望每一步都准确地踏在节点上,紧跟社会的步伐。可当“90后”们不再把“毕业就工作”当作毕业“标配”,而是放“慢”脚步考虑人生,却受到公众质疑。在多数70后、80后看来,毕业之后马上找一份工作,开始人生的积累与发展才是人生正途,不就业而去游学、旅行甚至什么都不干,就是游戏人生、浪费生命。可“慢就业”真就如此“荒唐”吗?

对于“慢就业族”来说,“一入职场深似海”,一旦就业,以后再想出来就难了,还不如了却一些心愿,以免人生留下遗憾。再者,“慢”只是不想仓促就业,而是需要一些时间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便就业的时候能够一步到位,而不是频繁跳槽。如此看来,找准人生定位选择“慢就业”又有何不可呢?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慢”下来不是停下来原地踏步,只是放慢前进的步伐,为了更好地“充电”。作为大学毕业生,已经奔跑了十多年,适当慢下来调整身心、收拾行囊再出发,才能更好地“快”、更好地“冲刺”。诚然,部分“慢就业族”有着些许逃避现实的无奈,可适当“慢”下来又何尝不是“以退为进”?

猜你喜欢
小崔慢就业毕业
我们今天毕业了
“崔”入书海
毕业季
美版“小崔”伍德沃德:曾把尼克松拉下台,如今瞄准了特朗普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行善的土豪才是真土豪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停电
毕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