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平 岁月影踪 无声留跡

2017-01-11 17:15廖冬梅邓丽云
杰出人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澳门摄影

廖冬梅+邓丽云

【人物简介】

欧平先生,澳门摄影学会会员大会副主席、荣誉高级会士、优秀摄影家、香港国际幻影会荣誉博学会士、资深摄影爱好者、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顾问,曾任《澳门日报》财务课主任、澳门摄影学会会长十六年(1969—1984),澳门国际摄影展览历届评选委员,1981年赴北京担任第一届国际(亚洲)影展评选工作。其作品多次参与澳门及世界各地公开展览,1984年赴葡萄牙波尔图市展览、1985年在北京美术馆参展、2005年在澳门举办“澳门旧事—欧平濠江昔日风貌摄影展”,並出版《澳门旧事—欧平濠江昔日风貌摄影集》等。

欧平先生,澳门资深摄影人。时代变迁,他用相机留下岁月的痕跡;时光更替,他用照片让过往化作永恒。逾半个世纪,他用镜头记录澳门五十多年来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知名的休閒旅遊城市、“东方拉斯维加斯”的蜕变,为澳门的历史研究,递上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为澳门的历史进程,写下了十分重要的注解。

纯粹的喜爱半世纪的坚守

欧平先生第一次零距离接触相机是在五十年代後期,那时候他觉得能夠用镜头将眼睛看到的东西记录、长久地保存下来是一件好玩,且有意思的事情。就这样他“玩”起了摄影。

玩摄影一直被定义为一件“烧钱”的事,其所需费用高,尤其是六七十年代,许多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期,玩摄影更是一件奢侈且不被认可和讚同的事。“摄影器材价格不菲,一般人买不起,为了买一部相机大多要积攒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加上我们那个时候是菲林年代,暗房沖洗照片也很费钱。”欧平先生回忆说。他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一步步走过来的,因为爱好,所以坚守。

六十年代,欧平先生加入澳门摄影学会,协会中大多是业餘的摄影师,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三五人一群一起外出拍摄,他的镜头下拍摄的大多是展示澳门人文、民生的场景,如火柴、香业、造船业。

欧平先生喜欢並善於观察不同状态下的人和物,节日庆祝活动、民间的各种神诞活动、各种艺术表演、体育活动……看时代变迁中,澳门一点一滴的变化,他喜欢这种在人群中看澳门这个小世界的感觉,安静而且丰富。

拍照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忘的事,有时遇到不了解的人,把正欲拍摄的他们赶走;有时为拍摄一张照片,他们不惜试走险道,拍摄地还未开发,也要前往;也曾遇到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同伴失去了生命;也曾从高处跌落的,眼睛被铁链划伤,差点失明;悬崖处、冰川处,都曾留下了他摄影的踪影,他亦感叹:“摄影也是一件冒险的事。”然而年轻时候的无惧,让他忽视了困难,战胜了一切,坚持了下来。

他的作品也多次参与澳门及世界各地公开展览,1984年赴葡萄牙波尔图市展览、1985年在北京美术馆参展……他也成为了资深的业餘摄影爱好者。

岁月剪影看五十载澳门风云

六十年代的松山晨雾、日出帆影,灰白的画面,展现出清晨的柔和与宁静祥和;七十年代的新口岸长命桥上,三三两两的人们奋力拉网,满是生活的气息;观音堂前的善男信女,信仰与生命在那里崇高地生长,令心中充满敬畏和感恩;晒塔香、林茂堂船厂、快将合拢的澳氹大桥、晒凉果、凿炮仗、造船、街头小贩,那是六七十年代澳门工业的状况和剪影,它们都是欧平先生镜头下要拍摄的好题材,能夠真实地记录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澳门的经济结构简单,居民生活俭朴,勤劳刻苦,虽然生活艰苦,当居民之间能夠互相关心,互相支援,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思绪飞扬,跟随欧平先生的照片,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澳门,领略澳门旧事。

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澳门发展的脚步亦从来没有停止,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过往也注定了她拥有独特的优势,引得世界各国的人源源不断地湧入,这些人带来了各国的文化,西方和东方的许多东西在澳门汇聚、碰撞、磨合、交融,因此形成了澳门文化里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让澳门成为了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九十年代的新年舞龙;二十一世纪的载歌载舞、中西共融,照片也由之前的黑白照片转换成色彩、亮丽的彩色照片,也昭示着澳门已经由原来的小渔村蜕变成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为这个城市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记录历史为澳门的历史研究做些事

“澳门的环境一直不错,六七十年代的澳门是一种幽静的美,现在的澳门灯火通明,是一种繁荣的美。”欧平先生说。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纯粹的摄影心,纯粹地为了爱好而拍摄。而这曾经最纯粹的爱好在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已经成了了澳门历史研究中极为宝贵的素材,一笔宝贵的财富,丰富了澳门的文化史。

2005年在澳门举办“澳门旧事—欧平濠江昔日风貌摄影展”,展出了他五十年来所拍摄的照片精选,並出版《澳门旧事—欧平濠江昔日风貌摄影集》。“从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澳门这几十年来的不断变化的面貌,对澳门的过去有所了解。时光不断流逝,历史不会重来,卻可以在若干年後,让这些记录着历史的照片给我们一个回忆。”欧平先生说。

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每一个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紧跟时代步伐,领会社会动态,在传播文化艺术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多年,並担任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顾问的欧平先生愿意並一直在做这件事。为了继续传承这份历史和文化,欧平先生在超半世纪的时间中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澳门半世纪发展时光中的点滴变化,将澳门厚重的历史用照片诉说,在时代的进程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澳门,带着人们回到过去,让世人知晓五十年前的澳门的面貌。

从1969年至1984年,欧平先生担任澳门摄影学会会长长达十六年,並先後担任澳门摄影学会秘书长、名衔审议委员会主席、会员大会主席、副主席等职,1980年,欧平先生参加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澳门摄影学会会员作品展”,在北京美术馆展览,後该展览被安排在全国十八个省市展出。除去展览,各项摄影活动中,欧平先生大多以“评委”身份出席,如1981年赴北京担任第一届国际(亚洲)影展评选工作。自八十年代起,澳门摄影学会为推广摄影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际摄影展,邀请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参加以摄影为媒,互相交流,文化共融,向世界推广澳门文化,加深澳门与世界各地的联繫与交流。

欧平先生是一位执著的摄影师,因为摄影,他比一般人更添一份细心与用心,他用心地感受着身边的一切,记录着一切,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变化,人们丰衣足食,改变在点滴中展现。年过八旬的他,时常约上三五摄影好友,到外地进行创作活动,大有创作不息的势头,生命因为摄影而充满了活力与精彩。

猜你喜欢
澳门摄影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澳门医改难题也很多
摄影42℃展版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