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育督导作用,护航“语文主题学习”

2017-01-11 19:55刘海焱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海量课外阅读

刘海焱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依然严重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提出过严厉批评:“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而这2700多课时达到了当时总课时数的30%。时至今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恐怕答案依旧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表的《金山宣言》坦承:“更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反应强烈,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2013年全旗小学六年级语文口语测试中,学生识字量过关的不足80%,阅读量过关的不足50%,口语表达过关的不足60%。在笔试中,学生作文平均得分只有18分(满分40分)。

一度被应试教育左右,考什么教什么,课堂教学中,把一篇篇课文切割成一个个知识点,掰开揉碎地分析,让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一度突出课文的人文性,强调个人感悟,无休止地挖掘微言大义。在这样的反复折腾中,语文教学生生地把自己教成了无用之学,教成了让学生讨厌痛恨的课,教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语文主题学习”从海量阅读入手破解难题

难道就没有破解之道吗?有,“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教育部 “特级教师计划”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课题“十一五”规划课题,由国家督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策划主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语文课本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针对语文教学长期积重难返的现状,李希贵于2006年在山东省潍坊市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对于这项实验,李希贵的初衷很明确:第一,阅读;第二,课堂阅读;第三,课堂自主、自由阅读;第四,课堂足量、海量、自由阅读。

为什么是阅读?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夏丏尊先生当年也说:精读文章,每学年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初中三年,所读仅有两百篇光景,再加上高中三年,也只有四百篇罢了。倘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精读指导举隅》)

为保证学生的阅读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分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但课外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间读?阅读质量如何保证?可操作性不强。如果学生不具备阅读能力,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这个标准就可能落空。另一方面,如果语文需要课外阅读,英语需不需要?数学呢?物理呢?所有的学习都要靠课外,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怎么减轻?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却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为老师选择了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读本,每个单元主题扩展成一本书。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选择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一个学期七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配备了一本十几万字的书。七个单元七本书,每个学期课内阅读就可以完成100万字,一个学年完全能够完成200万字。一个学年就能在课内超额完成“课标”要求的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并且这些内容是和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是和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一致的。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三个“一般”: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方式。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有5000多所学校参与了实验,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我们也引进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经历了舆论引导、参观学习、培训示范、典型引路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2014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全旗全面铺开。

用教育督导的力量推动“语文主题学习”

为了让课堂真正发生变化,让阅读切实得到落实,教育局采取学校具体实施、教研室专业引领、督导室评估检查的方式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扎实开展。督导室充分发挥督导、评价职能,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保驾护航。

1.责任区督学必查“语文主题学习”

责任区督学把督导“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入校必查。一查图书配备。学校图书室藏书是否达到教育局要求?班级图书角是否健全?门厅、楼道、学生宿舍是否配备开放书架?学生自购图书的交流借阅比例有多少?二查学习痕迹。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作文随笔。三查课堂教学。通过推门听课等形式,深入课堂了解教与学的变化,随时掌握实验进展情况。四查阅读效果。教师有没有提前阅读丛书,每月的阅读量有多大?学生课上读了哪些丛书,理解了多少?学生的识字量、课外阅读量是多少?通过座谈、聊天、抽查等形式,责任区督学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专项督导深入到课堂、深入到师生,让实验没有了死角,确保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全面实施。

2.教学团体竞赛必赛“语文主题学习”

教育局每年组织各校参加教学团体竞赛,每校派出五位教师参赛,按团体总分计算名次,并作为年末验收中课堂教学的考评结果。参赛学科、教师由学校自行安排,原则是每年的参赛者不能重复,直至学校教师全部参赛。但“语文主题学习”每年都要有教师参赛,可单独形成小循环。由于事关年末考核,各校都对“语文主题学习”格外关注,安排业务领导专门主抓这项实验,“语文主题学习”得到了学校上上下下的重视,推进中的阻力就小多了。

3.期末考试必考“语文主题学习”

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也是学校年末验收的重要内容。教研室在制定语文考卷时都要涉及主题丛书内容,让教师们平时就注意主题丛书的阅读检查和指导。笔试之外,教研室还要组织人员对各校学生进行口语测试,口语测试也是期末考试的一部分,而且比重占到40%。口试的内容仍以主题丛书和课外阅读为主,让海量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4.教师业务考试必考“语文主题学习”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育局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业务考试。考试内容以所教学科知识、教材分析、学案设计为主。“语文主题学习”是语文教师的必考内容,以此来推动语文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深入研究和主动的课外阅读,促进“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发展。

由于督导室掌握着各校的年末综合验收评比,而教学团体竞赛、期末考试、教师业务考试是验收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评估体系中增加“语文主题学习”的内容并赋予相对较高的分值,成为教育督导为“语文主题学习”保驾护航的主要做法。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行之有效。

“语文主题学习”改变学校教育生态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课堂、学生、教师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教师讲得少了。由于要向课堂要时间,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教材,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主题丛书,教师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把一篇课文条分缕析,把一个成年人的理解灌输给几十个孩子,这就倒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尽量少讲,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的现象消失了,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在群文阅读中逐渐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了,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了。台湾名师李玉贵说:“好的课堂是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学生识字量提高了。由于海量阅读,学生必然接触大量的生字,学生因而需要自主解决生字,完成阅读,识字量大增,通常小学一二年级识字量就达到一两千个。天山三小一年级的刘笑妍同学,识字量达到1049个。

学生词语积累丰富了。由于海量阅读,学生在不同文章中接触大量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经常出现,学生因而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积淀。

学生表达能力提高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由于海量阅读,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强了,不论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提高了。学生们在旗报、网站发表作文以及全市、全国的征文比赛获奖数量都比实验前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阅读量扩大了,语文素养丰厚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语文成绩的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这一切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今年全旗六年级学生语文口语测试中,学生识字量过关的超过90%,阅读量过关的达到100%,口语表达过关的超过75%。调查显示,学生喜爱语文、喜爱阅读的人数达到85%以上,而两年前这个数字仅为57%。

更重要的是,由于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丛书文章,语文教师的阅读量也相应提高了,改变了过去坐吃山空、不思进取、靠“教育”混饭的现状。

随着海量阅读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了。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经典的阅读会成就一个人精神的高度。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还说:西方的心理学家几乎在所有人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都会追溯到他的童年,都会追溯到他的经验,都会追溯到阅读生活,所以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具有特别的意义。格林在关于儿童阅读方面讲过,人生前十四年所阅读的东西抵得上人一生阅读的总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恰恰在义务教育阶段,在课内,让孩子们完成了海量阅读。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养成了阅读习惯。这不仅对语文学科功莫大焉,对其他学科功莫大焉,更对提高国民整体精神境界功莫大焉,我们会继续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做好“语文主题学习”的保驾护航工作。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海量课外阅读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基于文件系统的分布式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存储与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