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2017-01-11 22:39郭璟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知人知己

郭璟

【摘 要】《论语》中的话语简洁明了,但是处处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在很多方面都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简单的一句话隐藏着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学问。西方哲学中也有很多论述“他人”的哲学观点,萨特是法国较早论述“他人”思想的哲学家,“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名言。细比之下,两人的侧重点不同。

【关键词】知己;知人;他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曾说过:联系是普遍的,孤立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少不了要与他人交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方面问题日益增多,重新审视有关“他人”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将中西方哲学放在一起比较,能进一步提高参考价值。

一、孔子的“知人”与“知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从字面上理解,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我不了解别人,但细究之下含义很广。“不患人之不己知”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另一层含义是,在“已”与“人”的关系中,“己”处于主动地位,而“人”处于被动地位(选自王世明《论语之学而-为政》)。孔子认为只要我们了解他人,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就能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发展。因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己”处于主动,“他人”处于被动,自我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所以才能达到“不患”。孔子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是希望人们能做一个坦坦荡荡、胸怀磊落的正人君子,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异曲同工。在社会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个体的价值、付出的努力却并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然后就很容易产生埋怨心理,如孔子本人来讲,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只是个老师,但他没有为自己这样的境遇而抱怨,这就是君子。同时,“患不知人也”,在社会大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他人对自己态度的亲疏远近,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子认为只有你主动知人,人生会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知人”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知己”。

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出,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萨特还认为,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当然,“我”对别人也是这样。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在萨特看来,这就是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在思辩层面上的解释,也是《禁闭》一剧所要揭示的东西。“他人就是地狱”源于男主人公在结尾的感慨,根据对这部哲理剧的分析对其理解如下: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当你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时,你自己要承担地狱之苦;其次,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于自己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地狱。他人的判断固然重要,但也只能参考,不能依赖,不可看作最高裁决,更不是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凡以追求他人对自己赞美的人,必定陷入精神困苦之中。终日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下,最终会丧失自我,成为一具行尸走肉,缺乏自己的灵魂。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他人即地狱”形象地体现了萨特的有关他人的思想及其深刻含义。从哲学上看,它的内涵是:我在他人的注视下被把握成一个对象,但不是我的对象,而是为他人的对象。萨特的这句哈的确有着消极的内涵,他提出他人与自我的冲突关系,描述的是在他人注视下的我是“为他人的存在”,表明了他人与自我之间有着交流困难,关系很容易恶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联系萨特提出这个观点的前提。他说“存在先于本质”,人如何存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人首先存在于世界,然后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人的行为决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自我与他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是自为的存在,而凡事我们自己可以积极去争取。在萨特的思想后期,他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有冲突,也存在合作。

在论述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孔子和萨特两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孔子要求我们要发挥主动性,主动去“知人”;萨特强调的是要参与和介入,通过不断的行动努力去发挥自由,实现超越克服自欺。萨特在后来说过:“我想说的是:‘他人即地狱……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于别人的判断了。正因为许多人因循守旧,拘于习俗,旁人对他们的评论,他们感到不能忍受,但他们又不想方设法去改变这种情况。这种人是虽生犹死。他们不能把自己从忧虑、偏执和习惯的束缚中彻底挣脱出来,他们往往因而成为别人舆论的受害者……”萨特认为我们应该“打碎他人目光的威胁去争取自身的解放”。主动性和介入性,两者异曲同工。

然而,身处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下,孔子通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述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着重体现的是他的君子思想人格,可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到处充满紧张的气氛有关;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则是用存在主义为我们指出了自由之路,他强调的是人的自由选择。

猜你喜欢
知人知己
前路有知己
知人论史,法史交融——读陈新宇《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
知己红颜
人生难得一知己
“知我”何必是“知己” “千转”之“转”应通“啭”
我的好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