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探索

2017-01-12 19:28所晓磊
金融发展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

所晓磊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2015年12月,在中国的倡议推动下,G20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如何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动员更多的金融资源加快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2016年7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发表的公报强调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债券投资”等七条发展绿色金融的可选措施。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进一步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系列措施。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上,绿色金融被首次纳入G20峰会议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特殊阶段,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也面临着利润快速下降、风险集中暴露、业务急需转型的关键时期,而绿色金融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新的动力与增长点。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性

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通过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本文主要关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

(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资源贫乏、资源利用率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日渐突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碳金融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中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同时抑制对污染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积极鼓励节能环保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对市场、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也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环境准则在企业层面进一步得到普及,从而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从银行间的自发行为步入政府主导的发展时期,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6年4月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每年需要在绿色领域投资约6000亿美元,是目前绿色投资水平的两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显示,从2014年到2030年长周期按低、中、高方案,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分别将达到40.3万亿元、70.1万亿元和123.4万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发行了超过8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几乎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一半。对于银行业来说,发行绿色债券不仅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与绿色信贷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可以有效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成为主动负债工具,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占绝对比重的被动负债局面,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对重点行业采取不同的融资扶持政策,对钢铁、水泥等落后过剩产能设定了红线标准,重点支持相关节能减排项目,创新形成一系列绿色金融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业自身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在未来几年里,我国计划设立绿色投资基金、引进绿色利息补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合同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减轻或避免融资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树立商业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从而全面提升银行业的品牌、信誉和竞争力。同时,通过采纳和实施绿色金融优质项目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将有利于形成银行项目融资品牌,提高银行项目融资的整体质量,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和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因此,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在绿色金融市场布局。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金融的“赤道银行”;2015年该行成为首家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银行。依托踏实的绿色金融理念与实践创新,兴业银行先后荣获“最佳绿色银行奖”、“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碳金社会公民奖”等荣誉。

二、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第一,由于绿色金融业务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动力不足。大多数绿色金融项目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低、见效慢,这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进而影响其投放积极性。

第二,绿色金融涉及的技术大多较为专业、复杂,并且不断更新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和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数量与效率。

第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质量。商业银行只有及时获得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才能尽快地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目前,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一些环保信息也不能及时传达至商业银行,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持犹豫观望的态度。

第四,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虽然都对绿色行业进行了倾斜,但对绿色行业的划分较为保守和僵化。例如对于一些污染行业的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本身是环保绿色项目,但属于污染行业的大范畴,往往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三、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建议

(一)发展绿色金融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银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等基础上的,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另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规划及配套的环保政策、法律体系、信用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不透明。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二)探索制度创新,建立绿色环保共享机制

在绿色信贷前期审查过程中,搜索公司环境信息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不仅可减少银行业在这一环节的投入,同时节省的成本还可以反哺其信息的维护,实现“双赢”。另外,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内部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市场已成功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各银行纷纷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制度,把绿色信贷的标准纳入全流程管理。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走在了绿色金融实践的国际前沿。

(三)及时构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框架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展现了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体系框架。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的研究小组向会议提交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进一步总结了绿色金融的标准和经验。国内相关各部委的有关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已经或正在制定过程中,绿色金融的框架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要从战略层面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积极有效展开组织保障、企业文化、人才、政策的战略准备工作。在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诸多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学习创新。

(作者单位:大众报业集团)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追踪绿色的秘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