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御寒体更寒

2017-01-12 20:37王琼江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6年12期
关键词:脱氢酶乙酰乙酸

王琼江

酒精看上去好像能让人变暖,许多人喝酒之后,面色绯红,甚至还会出汗。在众多影视或者文学作品中,人们也在宣传酒精所谓的暖身作用。《东邪西毒》中的盲武士就有句直白的台词,“酒越饮越暖,水越喝越寒”。喝酒取暖似乎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然而,科学家却指出,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真实情况是,喝酒会对体温有所影响,但不能真正起到取暖御寒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人喝酒后会有发热的感觉,甚至出汗呢?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酒精对血液产生的副作用在作怪。

我们知道,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体温大约在37℃。为了维持这个体温,我们体内的器官在进行新陈代谢,产生热量,而血液循环则是体内传递热量的重要途径。由于血液不断地循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温度也会经常趋于一致。当我们喝酒的时候,酒精会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变粗,血液加速流向皮肤。这样,在酒精的刺激下,人体肝脏等处储存的血液也会流到身体表面(这里覆盖着大量可以感受温度的神经元),所以我们会有发热的感觉。但是,不论我们感觉有多么热,我们身体内的热量并没有改变,只是重新分配了而已。

当然,你可能会有疑问:酒精难道不可以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热量么?其实,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酒精相比于我们平常吃的食物,比如粮食和肉类,它的热量是很少的。因为酒是粮食酿的,在酿造过程中已经消耗掉了一部分能量,然后,再经过蒸馏而剩下的成品酒,其中所含的能量已经比粮食大大降低了。

另一方面,我们喝酒后,进入体内的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酒精会被许多种酶(比如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氢酶等等)代谢掉,这些代谢过程大多不会产生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能量。比如,乙醇(酒精的主要成分)在肝脏中会被转化为乙醛,而乙醛会被转化为乙酸,这两步不会产生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之后,乙酸是可以被转化为乙酰辅酶A的,后者可以继续反应,并释放巨大的能量。只不过,乙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需要酶的催化,但这种酶的表达受到严格调控,表达量并不高。所以,实际上大量乙酸都走了另一条代谢途径:就是最终进入尿液排出体外了。当然,酶的表达也受到基因编码的调控,每个人的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导致每个人喝酒之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所以,严格地讲,“喝酒暖身”的说法并不科学,而且,靠喝酒来御寒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让本已转移到皮肤表面的热量更迅速地损失掉。《纽约每日新闻报》就报道过一例事件:英国一个醉酒的学生,因为身体发热,不穿外套在寒冷的夜晚步行了1万多米,结果因体温过低而死亡。“喝酒御寒体更寒”——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脱氢酶乙酰乙酸
脲衍生物有机催化靛红与乙酰乙酸酯的不对称Aldol反应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DMAC水溶液乙酸吸附分离过程
乙酸仲丁酯的催化合成及分析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HPLC测定5,6,7,4’-四乙酰氧基黄酮的含量
反式-4-乙酰氨基环己醇催化氧化脱氢生成4-乙酰氨基环已酮反应的研究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及价值
N-(取代苯基)-N′-氰乙酰脲对PVC的热稳定作用:性能递变规律与机理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