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中央美术学院2015级访问学者优秀作品展

2017-01-12 18:12林承琳
中国美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访问学者中国画传统

林承琳

“回声”,既是2015级访问学者来到中国最高美术学府在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再次提升,也是对中央美术学院“发生-发声”毕业展的回应和延续。

本次展览入选作品均为入选者在访学期间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不少创作者大胆抛开以往固有的艺术经验和已取得的成绩,以略异于前甚至崭新的面貌和姿态呈现出在央美期间的学习收获,这些嘹亮的“回声”是对央美治学、教学模式的积极回应,集中展现了创作者访学期间的所观、所思、所悟。展览的作品种类和形式丰富多样,从当代水墨到综合材料表现,从传统宗教壁画到现代抒情性工笔,从架上绘画到影像、行为艺术,从水印木刻到丝网版画,从陶塑到装置艺术,涵盖了艺术形式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一直以来秉承的“兼容并蓄”的学术传统,展现了学术性、实验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交流、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现代与后现代的共生并存、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此消彼长……诸多二元对立矛盾始终是摆在中国艺术家们眼前的课题。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行为习惯、审美品味都发生了改变,而且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法的出现,原先国、油、版、壁、雕等艺术门类的边界趋于模糊,如何协调个人情感表达、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如何将无形的观念、思想通过视觉化方式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都是摆在艺术创作者面前的一个个问题。创作的路径千万条,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种:一、以继承传统为主,将之发扬光大;二、摆脱传统的桎梏,打破艺术门类的壁垒,从观念、技术层面突破,运用多种媒介表达个人的思考;三、依托传统,以当代人的审美感知为切入点,进行题材、形式创新。

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人坚守传统,没有坚守就没有突破,没有传统何来创新?在中国传统壁画创作和研究领域,知名壁画家王岩松就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三十多年来,王岩松为全国多地的博物馆及寺院道观进行壁画保护、修复、复制与创作方面的工作,其结合先进材料和技术研制的泥地壁画制作工艺,一方面复现了古代中原地区壁画的神韵,另一方面克服了古代壁画易于受潮、受损的缺点,使传统壁画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立足于央美的平台,王岩松的学术视野变得更为宽广,以文化遗产保护为立足点重新审视传统壁画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力争在传承弘扬的基础上做出更大的创新。

自从19世纪黑格尔凭借强大的逻辑体系宣告了艺术终将被哲学取代之后,不断有人宣告“艺术终结”,典型者如阿瑟·丹托。因为当有人以现成品作为艺术品时(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能对此现象及原因加以解释的唯有哲学。在“艺术终结”思想视域下,不再仅以绘画表达为旨归的当代艺术逐渐大放异彩。

既然艺术自身的发展逻辑已至此,传统艺术门类的壁垒已被打破,那就不要再被缚住手脚,应该尽可能选择或创造合适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在这方面,胡伟老师指导下的中国画当代艺术表现工作室(第七工作室)充满了学术实验性。在这间大工作室中,本科生、研究生、访学进修人员济济一堂,各自进行着当代中国画的综合材料实验和探索。

再次回到央美,九江美术馆馆长胡毅是带着对传统国画在当下新的发展可能性以及价值意义的追问来进行深入研究的。在他看来,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水墨画、工笔画、壁画这些平面化的画种,原始彩陶、上古时期的青铜器、玉器、漆器等等充满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的器物更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岁月在这些器物身上形成的“痕迹”充满了偶然的、神秘莫测的历史感和文化感,妙不可言。胡毅把自己浸淫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寻根,寻找表达自己文化身份的新的突破口。他对中国画材料的选择——宣纸、墨、矿物色,以及对中国画最重要的元素水的运用,对宣纸分别与水、墨、色充分糅合后的各种形状、形态(纸浆)的利用,都是寻找传统元素当代表达的无限可能。

同处第七工作室的李春梅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物品的价值,她以宣纸、墨、色为主,借助金属箔、布、明胶等物质媒介,在水、空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在时间、空间的双重维度中酝酿各种可能性,呈现了时常困扰当下人们的纠结、矛盾的心理状态。

张洪立的《褶皱系列》摆脱了传统油画语言的束缚,将画布上的油画颜料挤、压、刮、堆、叠,将时间与空间等抽象概念物质化。

以上三人的作品虽然借助了传统材料,但从根本上消解了传统材料的本来意义、消解了绘画性。实验艺术学院的作品则多是借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进行艺术探索。

栗广峰的装置作品《车辙》隐含了深浅不同的寓意。车轮反复碾压的痕迹暗示了空间、秩序的混乱,令人联想到某些社会乱象及眼下堪忧的人类生存环境。同时,提示我们纵使历经曲折(后来的碾痕)勿忘初心(最初的碾痕)。如果站在宏观的时间角度来看,作品暗示了历史对真相的掩盖,在时间长河面前我们也许永难寻觅所谓的“本源”、“真实”。

刘冬梅来央美访学前从事油画创作,进入张国龙老师“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课题班后,以女性独有的喜好与敏感选取了传统文化中的“香”作为联接心与物、过去与现在、存在与幻灭的媒介。

洪荣满的作品《塑料时代的英雄主义》以行为、着装和影像的形式探索了在特定时代和场域异化了的人的行为方式。

艺术与科学似乎是人类思维的两极,因为一个强调感性,一个强调理性,然而在一些有才能的人那里,二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交汇。张宏伟的作品《π》是他对无理数与无序的研究兴趣的产物,爱好摄影的他运用传统暗房制作有序的卤化银色阶图像转译无规律的抽象数列,并暗示了此刻自己的年龄,呈现了他对无限与有限、偶然与规律关系的理解。

中国画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西方油画自诞生至今也六百年有余,“影响的焦虑”迫使创作者不得不另辟蹊径。前已述及的第三条创作道路即依托传统,重点在于以新颖的艺术语言对人们当下复杂的生存或生活状态表情达意。因为产生曾经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工笔画、水墨画、油画的历史情境变化了,绘画的面貌必然要变化。创作者需要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不易被常人察觉的意象和感受,并以独特的个性化艺术语言诉诸画面。唐勇力、李洋、于光华、姚鸣京老师指导下的几位访问学者在第三条道路上积极探索,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

李峰的参展作品都是基于课堂写生基础上的创作,他致力于写意性工笔画的研究。他笔下的女人体有着克里姆特的香艳华丽、夏加尔的浪漫、阿拉伯女子的东方神秘色彩……长长的金色的、红色的头发瀑布一般弥散开来,连同身下幻化为大地的格子布和背景起伏的山峦,构成坚实与柔韧并存的母性力量的隐喻。

同样是女人体,男人和女人眼中看到、感受到的定会不同。黎冰颖笔下的女子有着妖娆的身材,秀发垂肩、云鬓松散,或眼波流转,或睡眼惺忪,连同圆形的画面,遮掩的布帘,充满隐喻的宠物,诉说着都市女子伤春悲秋、欲语还休的渴望和惆怅……

张艺有着扎实的学院派造型功底,她在每一张工笔画创作中都力求在题材和构图上别出心意。《如梦世界》中身着蕾丝裙的少女含蓄内敛,充满了知性美。

除了人物题材,参展作品还有不少聚焦于动物或植物,借物抒情,或透过动物与人的互动揭示人的心理及人与物的关系。

王淑敏关于人与狗的系列作品源于十几年前的生活场景的记忆,小孩抓握狗的动作传递的强权感与小狗软塌塌的一条腿传达出的无助感显示了人与动物的不对等关系,木刻水印版画淡淡的、柔和的灰色调与遥远模糊的记忆相吻合,版画的可复制性暗示了创作者潜意识对于过去时光的留恋。

丁鼎的《巢》系列花鸟画以有条不紊、富含情韵的线条织就了对家的无限眷恋。

同是以花为媒,张岩松将没骨画法与宋代团扇构图结合描绘美人蕉,颇具清新美和时代感;姚浩刚则以简洁利落的黑白木刻语言塑造玉兰,传达出有如画像石(砖)拓片般古拙苍健的历史感。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在绘画上就是山水画和风景画。中国古代山水画诞生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欧洲风景画产生于高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时期,均晚于人物画。

催生出灿烂的文人山水画的古代农耕文明已被摧毁,如今高度发达的文明产生的交通工具和高楼大厦,一方面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也挤占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方广智的作品《飘去的岁月》采用传统水墨结合当代彩墨的画法将福建独具特色的古厝、西式洋房以现代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视觉模式呈现出来,传达出古今中西交汇于当下此地的奇特感和荒诞感。

李树信从事油画创作十余年,近来在写实画面的基础上以刮、扫等笔触加以局部虚化处理,使画面笼罩一层回忆的情绪色彩。

赵峥嵘的油画介于具象和抽象表现之间,那些看似随意涂抹的油画笔触、滴洒刮擦的痕迹都是随心游走,触动你我心底关于某个季节的回忆。

熊晓东的《无情》系列是进入唐晖老师工作室后开始的新的探索。暗冷的色调、短促的笔触弥漫着悲悯的情绪。在更晚近的画面中,他以涂鸦般的线条勾勒了充满隐喻的异质文化的人与物,看似离奇荒诞的画面隐含了他对现象世界色、空关系的思考。

央美的版画系培养了很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他们如今所从事的艺术创作范围、形式很广,不仅仅局限于版画,这与版画这一画种本身综合性很强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版画注重材料、工序的创作特点有关。

杨占杰在导师陈琦教授的指导下,将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作品充满了实验性和未来感。他的《喜马拉雅之谜》系列作品通过似水、似云的点、线、面对主体山体层次进行叠加,画面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综观本次展览,秉承央美传统的学术性、实验性、多元性特征明显,创作者们敏锐地捕捉了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偶然的、片段的现象和感受,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访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很多访问学者从事的专业与访学选择的学习领域不一致,这种“玩跨界”正孕育着突破原有创作面貌的动力。

作为央美首届访问学者优秀作品展,参展作品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从创作观念到材料技法的访学研究成果,虽然有些创作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但对于开启今后的创作之路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央美术学院的相关部门和领导为展出的顺利,投入了热忱的支持精力,我们借此表示衷心感谢!

责编/刘竟艳

黎冰颖

2007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郑军里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女书画家协会理事,广西重大历史题材签约画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客座教授,2015级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教育部骨干访问学者。

李春梅

1973年生于黑龙江。

2015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骨干访问学者,师从胡伟教授。

2012年研究生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2011年参加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设计素描》课程高级研修班,师从周至禹教授。

1998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

现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专业委员会会员。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基础部研室主任、副教授。

李峰

2002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士学位;2008年获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导师张禾教授;2015级中央美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唐勇力教授;

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系讲师;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导师寄语

访问学者李峰是一位勤奋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多元吸收和借鉴,创作的作品体现了对生命的感悟,是情感上追求画面的诗性表达,是在修养自性中的真情流露,他的“祥云”系列和“卧游”系列等作品画面具有动感,人物与环境具有象征性,较好地体现了对写意性工笔画课题的研究成果,体悟到了中国画写意性课题的文化性;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更深层的艺术表达,更加纯粹的走下去,取得更好的成绩!

唐勇力教授

方广智

1978年生于福建云霄,号梦三斋主、梦旭斋主。

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保送为该校研究生。

200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洪惠镇教授,并留校任教至今。

2015级中央美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

现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福建省青年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书画与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对山水画当代语言颇有研究,近15年来创作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山水画作品,取得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成果。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联和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和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国画作品《岁月如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猜你喜欢
访问学者中国画传统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公派访问学者高校联盟在京成立
少年力斗传统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途径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资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