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2017-01-12 19:54李冰刘传雷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角色转换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李冰 刘传雷

【摘 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开放办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经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获得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做针对性的实践,突破学生本身专业学习偏理论化的“本本学习”,真正将“素质型”的“软实力”提升到实用的综合就业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习实践;角色转换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关系到教育工作发展、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社会环境安全稳定、人民群众对国家政策的信心等方面问题。高校就业工作在注重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同时,抢抓改革和发展的机遇,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开放办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经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获得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做针对性的实践,突破学生本身专业学习偏理论化的“本本学习”,真正将“素质型”的“软实力”提升到实用的综合就业能力。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正逐渐成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力量。

校企合作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继承与创新,校企合作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对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培养出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能够体会到自身的实力增长而提升自信。

下面以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例,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多年的运作实践,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探索。

一、校企协同 达成共识

作为一个新型的行业,很多生物类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课程大都抽象,信息量大,实验设备日新月异,价格昂贵。同时、研发产品代系更迭较快,市场推广需要迅速铺开,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知识与能力并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就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搭建一个层次递进的校内外实践环境,建设符合专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合力人才培养

学习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书本知识学习很难得到。而企业既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更需要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实战训练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就业筹码,并在就业后很快成为企业骨干。

(二)共享实践环境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制药工程专业实践环境涉及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与应用、生物质资源微生物转化与利用、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与企业或行业机构联合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可以实现优质先进的设备、师资,教学资源共享。企业真实的生物实践环境是强化学生技术、技能的最重要条件,使学校有可用的最新设备、掌握最新知识的企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三)提升企业品牌

对企业来讲,向学校开放适度超前的具体设备,也能让学校为其提供高质量、重实效、全方位的培训服务,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供企业选择。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使其品牌价值提升,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具有一定忠诚度的优质员工,此外,由于有了前期的实习实训,新员工在就业后能很快融人企业团队和胜任关键岗位,间接减少了员工频繁跳槽后招聘员工的成本。

我院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开放办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仅2016年,建立专业实习基地17个,接纳实习生244人,探讨“3+1”人才培养和奖学金设置,以实习促就业。全年学院新增校企合作单位8个,就业实习基地10个,共有56名毕业生到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在这56名学生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与企业需求,就业岗位包括研发助手、生产、质检、销售、学术推广、商务代表、人力资源、后勤采购等。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能够在毕业报到后即胜任岗位要求。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内与精力、也使学生尽快转变角色投身社会。

二、校企合作具体措施

学校与企业有了合作育人的共识,下一步就是协同育人的具体实现和落地,具体体现在“就业基地”与“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大力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基地

选择有良好运作基础的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在提供实践学习的同时,能提供就业岗位。教学形式多样,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合作给予学校最大的利益在人才培养,学校在培养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学生后,更能吸引优质生源,获得更好发展空间。合作给予企业的则是更多挑选优秀员工的机会,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少的培训费用,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其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

(二)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承为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向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转变,突出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地位。在课程设计、实习和选择毕业设计课题中强调实题、实地、实做,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创新实践训练。以学生就业需求为重点,灵活设置方向课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工科院校原有的培养方案注重专业间的整齐划一,强调年级间的层级性和专业特色,加强相应的创新创业实务指导和对口的实习实践环节。

(三)拓宽管理思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以保障校企合作的切实推进,并充实、聘请和引进具有较强科研和工程背景的教师担任相关课程教学和创新实践指导教师。聘用企业师资,按照“专职为主,专兼并重”的原则,建立一支由高级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特别是由合作企业安排相关岗位带头人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更好地达到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目标。可以在实践教学、项目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蕙卿.常州市政府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苏州大学,行政管理,2014,(4):34—37.

[2]胡海星,张春霞,张春艳.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评价指标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4,(4):113—119.

猜你喜欢
角色转换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