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免疫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017-01-13 10:48许贤豪
关键词:免疫学多发性神经病

许贤豪

中国神经免疫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许贤豪

神经病学;神经免疫学

中国神经免疫学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萌芽、成长、发展、壮大,至今已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与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相对完整体系,也是中国医学体系中的重要一支。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神经免疫工作者在国家各级机构和同行的支持与陪伴下,学习、成长、开拓进取,取得了目前令人瞩目的成就。

1 中国神经免疫学队伍的建立、发展及壮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老一代神经病学家由欧、美学习回国后,开展了一些亚学科如神经病理(许英魁、张源昌等),神经电生理(冯应琨等)。20世纪五十年代,王新德等由苏联学习回国,开展了语言和锥体外系疾病的研究。赵葆洵、侯熙德等则侧重于多发性硬化等经典神经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20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建立了研究生院,赵葆洵等作为研究生从临床收取标本,再到基础免疫室做实验,最后撰写相关论文。

20世纪七十年代末,许贤豪、吕传真、袁锦楣、王维治等神经内科医师,经国家考试合格,由教育部派出到欧、美学习神经免疫学,他们回国后各自在其所在神经内科建立神经免疫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研基金支持下,开展密切结合临床的神经免疫研究。汤晓芙由欧洲学习神经电生理完成后回国亦积极开展与神经免疫有关的电生理研究,其后崔丽英等做了更多深入的工作。

近年来,国内从事神经免疫相关工作的神经内科医生日趋增多,推动了神经免疫临床及研究的快速发展。同时,许多留学国外的学者也加入到国内神经免疫队伍之中,邓国民和施福东就是其中代表。

邓国民,男,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他于1997-2000年获瑞典哥德堡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担任免疫学博士后;2006-2012年在哈佛医学院任助理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实验室主任,美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基金评审人;担任Nature,Nature Medicine等多种杂志审稿人;主持或共同主持3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美国国防部资助项目;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Nature Medicine 等SCI 文章20余篇。2012年5月归国工作。

施福东,男,博士,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建立了神经免疫及炎性疾病中心,主持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并成为我国临床神经病学领域首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施福东现担任国际神经免疫学会委员,泛亚多发性硬化治疗和研究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

2 国内神经免疫学学术团体的建设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成立:1988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赵葆洵主持于辽宁省兴城市召开第一届全国神经免疫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由赵葆洵倡议成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筹备组”,并上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1989年11月,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批准,于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免疫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期间宣布正式成立“神经免疫学组”,由赵葆洵任组长、侯熙德任副组长,许贤豪和吕传真任秘书。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成立:1990年,于成都成立“中国免疫学会”,许贤豪被选为第1届(1990-1993年)理事。1990年9月,于北京昆仑饭店召开了“国际神经免疫学术研讨会”。1991年9月,中国免疫学会批准成立“神经免疫学分会”,许贤豪被选为“神经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后相继任“中国免疫学会”第2届(1993-1998年)理事,第3届(1998-2004年)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和第4届(2004-2009年)常务理事。

此后,依次于1992年8月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995年8月于山西省太原市,1997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以及2004年6月于陕西省西安市,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和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联合召开全国神经免疫学术研讨会。由于神经免疫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性很强,我国神经免疫工作者既参加“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也参加“中国免疫学会”的学术活动。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组长,由一人兼任,即所谓“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008年,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改选。胡学强任新一届主任委员,郭力、吴卫平、李柱一、董会卿、施福东任副主任委员,一批中青年临床医生成为委员,并积极开展神经免疫不同领域的研究工作。新一届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在胡学强主任委员带领下,一般每个季度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活动。2011年,在北京召开了“泛亚多发性硬化治疗和研究委员会”,由胡学强任组委会主席,与会者有泛亚多发性硬化治疗和研究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等。

3 国际神经免疫学术团体任职

随着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国内神经免疫专家陆续出现在国际神经免疫学的舞台发挥影响力,先后有多位在国际神经免疫学术团体中任职。

赵葆洵:1970-1987年任“国际多发性硬化协会,医学咨询委员会” 委员。

许贤豪:1980-1987年任美国“国家多发性硬化协会”委员;1987-1995年被选为“国际神经免疫学会”常务理事;1987-2004年任“国际多发性硬化协会,医学咨询委员会”委员;2001-2005年被选为“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执行委员;2004-2015年任“亚太大剂量静脉球蛋白咨询委员会”委员;2006年至今,任“泛亚多发性硬化治疗和研究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

施福东: 2015年至今任“泛亚多发性硬化治疗和研究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委员。

4 学术期刊及专著

经过国内神经免疫专家的努力和各个方面的支持,国内出现了神经免疫学相关的学术期刊,以及多本神经免疫学及相关疾病的学术专著。

1994年6月,经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于北京创刊国内外发行的季刊《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简称“神免杂志”),主编许贤豪,名誉主编赵葆洵。这是我国第一本以神经免疫学为特点的学术期刊,也是目前我国惟一以神经免疫学为特色的神经病学学术性期刊。2004年神免杂志改为双月刊。2009年8月杂志换届改选,陈海波任主编,许贤豪任名誉主编。2011年,陈海波和胡学强任共同主编。2000年12月14日,神免杂志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颁发的规范执行优秀奖的“荣誉证书”。目前,《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已经成为神经免疫学亚专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神经免疫疾病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

国内出版的有关神经免疫学专著有:《神经免疫学》(1993年,许贤豪,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临床神经免疫学》(1993年,袁锦楣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免疫学》(2000年,许贤豪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肌无力:基础和临床》(2003年,许贤豪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多发性硬化》(2012年,胡学强,人民卫生出版社)、《多发性硬化》(2012年,刘广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重症肌无力》(2014年,刘卫彬,人民卫生出版社)等。这些专著是中国神经免疫学工作者们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晶,也是中国神经免疫学发展的证明。同时,它们也丰富了我国医学专著的宝库。

5 神经免疫研究的发展方向

5.1 神经免疫学必将发展为新型分支学科 神经免疫学是由神经病学和免疫学派生出来的新兴边缘学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对于该学科均很重要。神经免疫专科医师应精通免疫学和神经病学两个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与实践。因此,医学生由医学院毕业后,应经专科培养,兼修免疫学及神经病学,再经专科考核合规,方可成为神经免疫学专科医师,从事神经免疫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5.2 神经免疫研究将由单纯临床向密切结合临床的基础研究转变 随着神经免疫学的不断进展,神经免疫研究将由最初的单纯临床观察与实践向密切结合临床的基础研究转变,临床与基础研究均将成为神经免疫学不可分割的部分。下面以重症肌无力(MG)的研究历程为例进行阐述。

5.2.1 诊断: 早年MG的诊断为纯临床行为,根据随意肌易疲劳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等临床特征进行诊断。20世纪八十年代后在诊断过程中引入神经电生理(低频重复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等)及血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方法,这些方法均有助于MG确诊。

5.2.2 发病机制:李柱一等在MG发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和多项专利,为MG治疗开辟了新途径。MG主要累及眼外肌的机制一直是神经病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张星虎、李柱一等开始较系统地开展了这方面研究,采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MG、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蛋白印迹分析标志物的表达、微点阵检测不同表达的基因等各种方法和途径综合研究MG眼外肌易受累的机制。最终发现,实验组眼外肌与其他肌肉(胫前肌和膈肌)比较,神经肌肉接头结构较简单,突触皱折较少,乙酰胆碱受体量少,终板较宽;微点阵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有54个不同基因表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眼外肌的这些特征可能与MG易感性和肌无力相关。

5.2.3 治疗: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国内开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MG方面探索。通过有关基因研究,探讨哪些MG患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哪些于应用早期会病情加重,哪些患者应用易发生骨折,以及胸腺摘除治疗MG的疗效等,这些研究取得了MG治疗方面的突破。1996年,我国代表(许贤豪)应邀在“亚太神经病学年会”40 min大会发言中提出:治疗伴胸腺异常的难治性MG患者首选胸腺摘除。

5.2.4 病友组织: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简称“爱力关爱中心”)是由MG患者发起成立,2013年2月8日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民间非营利组织,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惟一一家关爱MG群体的民间公益组织,2015年底被民政局评为4A级公益组织。该中心工作成果填补了国内MG领域内的10项第一:包括发起国际首个“6·15重症肌无力关爱日”,举办中国MG患者大会、MG多学科医学论坛,发布中国首份MG患者生存调查报告,制作首部MG科普动画片《爱力水手的故事》,联合医学专家编辑MG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开通全国首部重症肌无力400患者服务热线等,截至2016年12月,该组织已直接为全国4000余名MG患者给予了关爱服务。

2006年该中心即与台湾病友协会开展交流,截至2016年底,累计与台湾病友协会主办交流5次,赴台湾参观交流1次,两岸病友医生参与交流570多人次,与中国香港重症肌无力协会、日本疑难病协会、中国台湾地区罕见病基金会也建立了互动关系。除自主举办的交流活动,国际罕见病大会、国际罕见病日、海外罕见病组织来华参访交流,也是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自2012年首次参加“国际罕见病日”传播活动五年来,结识40多家各病种的罕见病国际组织、相关机构。

总之,中国神经免疫学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临床及基础研究均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拥有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神经免疫专业人员队伍。同时,中国神经免疫学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必将继往开来,续写新的篇章。

(本文编辑:邹晨双)

10.3969/j.issn.1006-2963.2017.02.001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许贤豪,Email:xuxianhao99@126.com

R741

D

1006-2963(2017)02-0078-03

2017-01-23)

猜你喜欢
免疫学多发性神经病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越测越开心
你是“神经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