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美学理论在音乐欣赏中的价值

2017-01-13 07:35曾勤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

曾勤

〔摘 要〕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即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来培养音乐情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育者试图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这个目标,其中,雷默就提到将列奥纳德·梅尔的三个美学理论运用到音乐教育上,即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以及绝对表现主义。

〔关键词〕音乐欣赏 思辨主义 绝对形式主义 绝对表现主义

欣赏音乐是人们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无论是有意识欣赏,还是无意识聆听,人们天生对音乐都具备一定的感知力。欣赏音乐是人们利用听觉感官,感受音乐的独特的魅力,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教育领域,音乐欣赏课程往往被视为培养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为音乐欣赏除了涉及到音乐作品之外,还可能涉及到相关文学、历史、戏剧、地理等众多人文学科知识,加强了学生从单一思维转向多维度、多元化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音乐欣赏中的三种美学理论之一——思辨主义

思辨主义认为一部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在音乐本身而存在于非音乐体验,即要找出一部音乐作品的意义必须触及这部音乐作品使人感受到音乐之外的思想感情、情绪波动、态度及事件等等。而音乐的音响仅仅作为某些非音乐物的提示或者线索,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音乐只是让人联想到一些非音乐的体验。比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更多的是注意到这个音乐作品背后的童话故事,而忽略了这部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富于模仿的乐器和音响效果。

思辨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要素孤立起来,寻求音乐音响之外 的“信息”,尽量强加给音乐一个故事或画面,寻求适当的情感词语来描绘音乐特征。音乐常常被认为是最有想象力的情感艺术,思辨主义的审美理念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欣赏《二泉映月》时,可以从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入手,然后再讲解作品题目的意义和由来,最后介绍音乐主题等。这些讲授都是能够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必经之路,学生再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就会准确地把握情感,欣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我们欣赏《梁祝》时,该作品大量使用五声调式旋律因素,使其具有歌唱旋律性。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依照剧情发展,精心布局,成功地塑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形象。该作品的音乐语言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而变化。在表现爱情主题的呈示中,悠扬的长笛带领听众回到了古代,小提琴优美的旋律歌颂着美好的爱情;在展现二人的游玩场面时,乐队齐奏欢快而活泼;在英台哭坟这段情节中,小提琴声仿佛就是她的泪水,表现了她的悲痛欲绝。“梁祝”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诠释,它用美妙的音乐语言细腻而深入地描绘了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梁祝”故事的情感内涵与境界,表现了中国人民古往今来就对封建势力的不停抗争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对该剧中男女主人翁的同情和祝愿,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婚姻与爱情的永恒追求与憧憬。这就是以思辨主义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它更多的是对音乐作品之外的精神、情感或故事、情节等等的寻求。

二、音乐欣赏中的三种美学理论之二——绝对形式主义

绝对形式主义在音乐美学上又可以称为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相反,这种美学观点认为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音乐要素,诸如规整的节奏、起伏的曲调、张弛的和声、严谨的曲式结构等诸多方面,它们均是音乐的表现手段。形式主义艺术大师克利夫·贝尔曾说过“要欣赏一部艺术作品,我们不需要联系任何生活中的事,不需要了解其思想意图,也不需要熟悉其情感。艺术使我们从凡人活动的尘世化入升华的境界。”这近似于我国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强调音乐本身的客观性,不以人情感变化而改变。音乐就是音乐,并无附加的思想感情,欣赏音乐就是感受音乐旋律的发展、节奏的特点、和声的严谨、织体的变化等等。

我们再以《梁祝》为例。这首协奏曲是单乐章标题性协奏曲,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乐曲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即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几个部分组成。其引子部分,用长笛吹奏,模仿鸟儿叫声,接着加入双簧管,以演奏柔和抒情的引子部分。主部由小提琴奏出主题。接下来用浑厚圆润的大提琴与轻盈柔和小提琴形成一种对比。最后全体乐队再次奏出主题;而连接部则与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的节奏明快活泼,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跃而欢快,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结束部用慢板演奏,再现小提琴与大提琴部分的旋律;展开部与呈示部形成明显对比;再现部除了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之外,还用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交相辉映,突出并深化了主题。这就是以绝对形式主义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能够以这种方式来赏析音乐作品的人,音乐专业知识必需过硬,甚至对和声学曲式学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对音乐素材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判和鉴赏,而普通人则很难达到这种水平,因此,绝对形式主义在很多人看来,近似于精英教育。当然,这种方式过分专注于音乐本身的各种音乐要素、艺术创作手法和风格倾向等方面的美学思想,而忽略音乐所表现的内涵、意义以及情感体验。这种欣赏音乐的方式与审美理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各个要素的充分认知和提升音乐欣赏技能,但缺乏对音乐的想象与审美的深度性,过度重视“形式”专业美,而忽略了“内在”非专业美。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音乐中的“精英教育”。 虽然我们也需要培养音乐家、专业人士,但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局限于此,而应是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明确音乐教育的大众化定位,就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思想,重视音乐本体教育,扩展音乐教学内容,鼓励教学方法的多元发展,形成各级次音乐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满足大多数人对音乐的需求。

三、音乐欣赏中的三种美学理论之三——绝对表现主义

绝对表现主义,结合了思辨主义和绝对形式主义的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感觉艺术,既要把握对音乐材料本身的了解和认识,还要有对音乐背后的深层次的领悟。这样才称得上是全面、客观地理解音乐的本质与内涵。绝对表现主义认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务必经历三个阶段,即从感性阶段到理性认识阶段,然后再重新回到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可以理解为“被音乐感动阶段”,必须借助思辨主义,使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具体化,或是借用作曲家对曲目的标题人所标注的文字说明或者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中的思辨主义,可以是标题音乐中的标题、可以是歌剧中的剧情和唱词、可以是无标题音乐作品产生的特定条件、可以是作曲家的个性和创作意图、还可以是作品背后所表达的内涵等等。理性认识阶段,理解为 “探究音乐知识阶段”,这一阶段是回归音乐本身的素材和知识等,但并非人人都学习过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接触到音乐知识,比如一些大众音乐知识介绍的书籍,对于曲式结构的了解、把握音乐的主题,简单地辨别一些乐器的特点等等,都是音乐欣赏者应具备的素养。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普通音乐教育来达到的。最后重新回到感性认识阶段,理解为“更深层次的欣赏阶段”,将前面两者结合起来,对音乐产生深层次的感知和体验,绝对表现主义把绝对形式主义和思辨主义统一起来,实现其音乐审美意义,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我们在欣赏肖邦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时,首先借助于思辨主义从作品客观情绪上去审美,殊不知该作品不是一首练习曲,而是一首寓意深刻、内容丰富的作品;然后进入到绝对形式主义,从肖邦的祖国波兰特定社会背景到肖邦个人的风格,民族气质等非音乐因素去感知作品。就会知道《革命练习曲》是一首波澜悲壮的交响诗,作品洋溢着肖邦的民族之魂、爱国之心,从而真正实现了审美的意义,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中所运用的三种美学思想各具特色,我们可以取长补短,运用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结合音乐作品的多方面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欣赏,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能够确定地是,音乐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越专业,对于音乐中情感体验才会更深刻,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顼文丽.对音乐欣赏教学法的探讨[J].文化教育·大众文艺.2013.05.

[2]关韶华. 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N].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7

[3] 王婉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魅力何在?——对该作品50多年的研究述评.[N].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07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探析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巧用图谱 事半功倍
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