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2017-01-13 07:58于君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声区音域气息

于君

〔摘 要〕民歌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历史悠久的声乐艺术演唱形式,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国广阔的土地,并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及特色。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风格多样等特点,一直以来在民族唱法教学上存在着不同老师不同教学方法的情况,这不利于民族唱法教学的规范与发展。

〔关键词〕声区 音域 气息

在民族声乐教学领域中,我们发现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声音问题,集中表现在气息的运用、声音的状态、咬字吐字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这些声音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演唱技巧而造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迅速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让学生明确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结构,熟练地掌握发声技巧,控制声音力度。

一、民族唱法教学中的基本结构

民歌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深深地扎根于社会和民间,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随着我国历史发展、社会的变迁一路走到今天,以口口相传的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

现今在民族唱法教学上,不断地吸取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与方法,结合我国地域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

(一)歌唱姿势

歌唱者和器乐表演者一样需要有好的乐器,器乐表演者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的乐器,而歌唱者的乐器就是自己的身体,要想发出美妙的声音,需要将这件乐器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而身体作为歌唱的乐器要想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就要注意歌唱的姿势,找到声音全身共振的感觉。

民族唱法非常注重演唱时的姿势,自古以来保持着对歌唱姿势的严格要求,如果歌唱姿势不正确,不仅对歌唱者的形象有不好的影响,还会对歌声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从歌唱的生理学角度来看,歌唱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由全身的各个器官,尤其是各发声器官协调一致完成的,只有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势,才能发出美好的歌声,以优美大方的形体姿态吸引、感染观众。

(二)歌唱气息

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也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和灵活运用。如果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合理的气息,在唱歌中常会遇到喉头凝重,声音的柔韧性差,憋气、提气,声音位置不到位,长音完成不好等问题。唱歌时不能熟练、灵活地控制气息,就无法对声音进行强弱的控制。因此歌声的优劣与气息的控制息息相关。

在实际歌唱中,吸气的方法影响用气的好坏,而用气比吸气更为复杂,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歌唱的效果,其好坏决定于呼吸控制的能力。

歌唱呼吸的控制,主要有胸腹联合式的深呼吸支点,呼气肌群控制的气息动力和吸气肌群运动的阻抗相互制约而实现。用闻花的感觉吸气,用吸气的感觉唱歌,生动、形象地描叙了呼吸控制的表象。歌唱的呼吸控制,首先在于呼吸支点的建立。所谓呼吸支点,就是利用小腹收缩的力量,压缩肺腑气体而产生高强气压的支撑力。它能使胸腹游离的气体得到很好的稳定与控制,并将小腹的呼吸支点、喉头的声带触点、头腔的共鸣焦点连成一线,上下贯通,畅通无阻。使每一个音都有明显的气息支撑和较高的声音位置,同时还缓解了喉头的负担,对声带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扩展音域统一声区

音域的扩展与声区的统一在歌唱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在歌唱中如果不能达到声区统一,就会出现真假声“打架”等现象,声音技巧就不能完整到位,也就谈不上用美的声音效果去打动听众。因此,扩展音域与声区的统一是声乐学生始终追求的目标。

(一)歌唱声区的划分

要统一歌唱者的声区,首先必须了解声区的划分。在歌唱中,常常把声音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在声区的划分上,通常把自然发声的区域称为中声区,这个声区的音域范围不超过八度,不管男、女声部在这个声区都不需要使用特殊的技巧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唱出声音。虽然不需要特殊的技巧,但是由于这个声区承载着向上进入高音区、向下进入低音区的关键位置,因此这个声区的训练在同样声区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每一位初学者都是从这个声区开始进行训练,然后再练习逐渐向上经过换声区进入高声区,向下进入低声区,因此,在中声区打好基础有利于向高声区和低声区扩展音域。但是,歌唱时不是孤立机械地去运用某一共鸣腔体,而是根据歌唱声区的需要,有比例地运用,在不同的音区中,有机连贯地运用起来,使听者觉察不到共鸣腔的变换,而只能听到均匀而统一的声音。

(二)扩展音域

高音不是天生的,每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拥有3个或者4个甚至是5个8度的音域,而是后天的良好练习形成的。而音域扩展练习需要科学地、渐进地进行,不正确的音域扩展练习不但达不到扩展音域的目的,往往还会对学生的声带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音域扩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在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重点是加强头声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统一声区

统一声区是指在高、中、低三个声区,声音的位置和音色要上下保持一致,不能一个声区一种唱法,三个声区三种唱法,否则便不是完美的歌唱。导致声区不统一现象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就是说,歌唱者在技术尚不成熟时,可能导致声区不统一;有的则是因为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这两种原因都可以通过练习予以解决。

首先是练习中声区,因为中声区是高声区的基础,是突破换声区并进而统一各声区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平时要重点练习中声区,只有将基础声区的声音训练得轻松、流畅、自如,才能再逐步扩展音域,使声音逐渐过渡,达到声区统一。

其次是高声区的练习,每个人在学习歌唱时,唱到高声区都会遇到困难,即便有些人的发声器官先天具备优越条件,唱歌十分方便,也得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技能,才能唱得完美。

再次是低声区的训练,低声区的训练要延续高音区和中音区两个声区的位置来练习,演唱时要挂着哼鸣的感觉慢练。

总之统一声区,就是将声音位置、音色进行统一。在处理声区过渡时要注重声区的连续性,在声区变化过程中要自然、流畅。

三、字声结合,声腔结合

声音演唱虽然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但由于歌声中存在语言的因素,而语言有别与练声时所采用的韵母,它是由声母、韵母及音调同时作用产生的,这就造成了声与字之间的不协调的现象。尤其是在民族唱法的教学过程中,因风格、地域的差异性,语言的发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民族唱法教学中要尤其注意声与字、声与腔的结合。

(一)字声结合练习

汉语发音的特点是由声、韵、调三个因素构成的,在民族唱法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单韵母的发声练习,还需要对具有典型汉字发声特征的字进行练习,如:怀来、灰堆、遥条、由求等汉语中复韵母的练习,这种复韵母在口腔中由两个动作完成。通过字与声的结合练习,掌握汉语发音与歌唱发声的关系,达到声音与文字的协调统一。

(二)声与调结合练习

在民族唱法教学中,还应注意汉语发音中声调的因素。练习声音与声调的结合,要做到不论那种声调,对于不同的声母、韵母,都必须在气息的支撑下完成,这样可以保持读字时喉部的形状,保持气息的通畅。只有保持气息的通畅,才能在各种韵母的转换过程中保持连贯的声音。

另外,民族唱法教学涉及到不同地方风格、不同曲种的歌曲,而这些歌曲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因此在声字、声腔结合练习上要配以不同的地域性语言的练习,避免在演唱富有地域色彩风格作品时,出现声音与作品风格不符的情况。

不可否认,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随着西方音乐理论及音乐教学方法传入我国,民族唱法的教学也逐步走向理论化、科学化,这虽然给我国民族唱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性借鉴,但同时也改变了民族唱法传承的模式。为了避免民族唱法教学最终被西洋音乐理论及教学方式所取代,广大从事民族唱法学的工作者应该立足于民族唱法的传承,借鉴西洋先进的音乐理论及教育方法,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情况,完善民族唱法教学理论,在不丢失民族声乐传统的前提下,提升民族唱法教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声区音域气息
自然的气息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春的气息”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午晤念
浅谈交响乐团小号演奏技术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