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代料栽培操作技术初探

2017-01-14 11:45汪琦付杰冯汉鸽万鸣黄鹤王克勤
中国现代中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松木菌核菌袋

汪琦,付杰,冯汉鸽,万鸣,黄鹤,王克勤

(湖北省中医院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药事部,湖北 武汉 430061)

·中药农业·

茯苓代料栽培操作技术初探

汪琦,付杰*,冯汉鸽,万鸣,黄鹤,王克勤

(湖北省中医院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药事部,湖北 武汉 430061)

目的指导茯苓代料栽培各个栽培关键环节,规范茯苓产地代料栽培。方法在完成代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各产区代料栽培经验,进行总结、整理。结果通过对茯苓代料栽培进行试验和系统的总结,形成茯苓代料栽培规范化种植技术。结论经产区应用实践检验,该项茯苓代料栽培技术可以规范化种植,保障代料茯苓栽培的产品质量。

茯苓;代料栽培;标准操作技术

茯苓为大宗传统中药,具有渗湿利尿、和胃健脾、宁心安神之功效;作为药食同源品种、其应用广泛。茯苓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茯苓栽培地域广,其道地产区有湖北、安徽的大别山地区,云南、贵州,福建、湖南、四川部分地区。各茯苓产区菌种来源、栽培方法、气候环境、土壤质地各有区别,但都使用马尾松木进行栽培,每年因为栽培而消耗大量的松木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视、出台了限制砍伐森林的法律法规,茯苓无论从单产量、总产量都呈下滑趋势,现在又面临松木的严格管控,茯苓种植生产与森林保护矛盾凸显。而随着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茯苓使用量逐年增加。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利用松木屑、松木枝、松木块粉粹物及农副品余料等,采用代料栽培方法种植茯苓,减少对原木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简化种植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松木利用率。为指导茯苓代料栽培各生产环节,规范产地茯苓代料栽培种植。在完成代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各产区代料栽培经验,进行总结、整理。经产区应用实践检验,该项技术可以规范化代料栽培种植,指导茯苓代料栽培种植,保障茯苓待料栽培生产质量。其主要要点如下:

1 菌种制备

茯苓菌种分为试管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试管一级种由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进行培养,并提供产地茯苓菌种厂用于制作二级种、三级种;二级种、三级种由产区茯苓菌种厂按照湖北省地方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扩制,培育。

2 栽培场地的准备

2.1 代料栽培场地的选址原则

2.1.1 海拔 400~1500 m的山地,最适宜海拔为400~1000 m。

2.1.2 土壤 选用砂性土壤,含有大粒砂砾土及含砂量少、透气性差的土壤不适合栽培代料茯苓。

2.1.3 方向与坡度 代料栽培场地需要向朝南、西南或东南,不适宜朝北;朝北向的场地太阳光照射不足,场地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白蚁容易繁殖,不适合代料茯苓生长;坡度最佳为小于35度的坡地。

2.1.4 土壤适宜偏酸性pH 4~6的土质。

2.1.5 适宜林下栽培 植被覆盖率最好大于50%。

2.1.6 不适宜连作 因选用三年内未栽种过茯苓的生荒地。

2.2 挖场晒场

茯苓栽培场地选择进行人工挖场,翻晒场地。

2.2.1 挖场时间 一般在谷雨时节一个星期前进行挖场。

2.2.2 翻挖深度 挖场不少于于50 cm;用工具使泥砂土块松泡,去除栽培场地的杂草树根及石块杂物。挖后的使栽培场保持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

3 代料栽培材料的准备

3.1 茯苓代料栽培培养料

代料栽培茯苓材料使用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的木屑、松枝、松木块粉碎物,优质无霉变的小麦粒、麦麸、棉秆粉等。

3.2 备料时间

3.2.1 制作代料茯苓菌袋前,备好所需的原料。

3.3 备料方法

3.3.1 松木屑 选取干燥的、无霉变的松木屑,使用前将松木屑阳光暴晒3~4 d,使其水分蒸发,晾晒后过筛,挑选出腐烂变质的松木屑杂质以及大块的松枝、松木。

3.3.2 松枝、松木块粉碎物 采伐松树上的较大松枝,剔除松枝上的小枝及松针。将松枝及收集的松木块锯成合适长度后粉碎。暴晒3~4 d,使水分散发。

3.3.3 小麦粒 选取优质无霉变的小麦粒,挑选后备用。

3.3.4 麦麸 选取优质无霉变的麦麸,晾干备用。

3.3.5 棉秆粉 选取干燥的棉秆粉,晾干备用。

4 制作菌袋

4.1 茯苓代料栽培装袋

将暴晒过的松木屑、松木枝、松木块粉粹物及小麦粒、麦麸、棉秆粉等。按照相应的最佳配方比例混合,调节好水分后装袋。选用聚乙烯一端封口的菌袋,将培养料装入袋后,迅速扎好。装袋速度要快,尽量紧实,避免因长时间发酵而使培养料变酸,失去使用价值。

4.2 茯苓代料菌袋灭菌

将装袋完毕的栽培袋及时地移入常压灭菌室内,进行灭菌。放入灭菌室的菌袋,待温度上升到100 ℃后,保持100 ℃维持16 h,中途不能熄火降温,以保证灭菌的彻底,提高菌袋的成功率。灭菌完毕的菌袋,让其在灭菌锅内自然冷却至常温。

4.3 茯苓代料培养袋的接种

将灭菌后的菌袋冷却后移入接种室,放入二级种和接种工具,对接菌器具及接菌台进行表面的消毒,达到规定的时间后,进行接种。接种时,要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以降低感染率。

4.4 栽培袋的菌丝培养

将接种后的栽培袋移入培养室,将菌袋进行单排堆码排放。堆码高度不宜太高,以免发生“烧菌”。温度调节至25 ℃左右。在菌种培养阶段,要经常检查菌丝的生长情况,发现菌袋感染现象,要及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经常开窗透气,增加培养室氧气,以利茯苓菌丝的快速生长。代料栽培茯苓的菌丝一般40 d左右即可长满菌袋。

5 茯苓的入窖栽培

5.1 入窖栽培时间

一般在农历谷雨节气后进行栽培。谷雨节气后,天气逐渐转暖,地表温度升高,土壤湿度降低,有利于代料茯苓的生长;立夏后由于地表温度太高,容易引起代料茯苓菌袋“烧菌”及染菌。不利于茯苓生长,应该停止栽培。11月份后温度转凉不适宜代料茯苓的栽培。

5.2 挖窖

栽培场地四周挖好排水沟,然后挖窖。茯苓代料栽培窖的大小适合于代料栽培菌袋的大小。每窖间距离10~15 cm。

5.3 茯苓菌袋的入窖

菌袋入窖前,将茯苓菌袋一侧划出一道口,将当年的茯苓鲜菌核放于菌袋划开处,紧贴培养料,将茯苓菌核侧放于窖内,茯苓鲜菌核与菌袋培养料之间尽量紧贴,然后覆盖厚度约为20 cm的土壤,覆盖的土壤隆起,代料茯苓的边缘外的四周可略低,以利排水,避免茯苓窖内积水,造成菌丝的死亡。

6 接种茯苓鲜菌核

6.1 茯苓鲜菌核来源

使用当年栽培的新鲜菌核。

6.2 茯苓鲜菌核的使用标准

使用的茯苓鲜菌核应为幼嫩、新鲜菌核;外皮完整,无虫咬损伤,无腐烂异样;苓皮薄,色淡棕,裂纹明显;菌核内苓肉色白,有较多浆汁渗出,茯苓气味浓郁。

6.3 接种量

每袋接种鲜菌核50~100 g。

6.4 接种方法

将代料茯苓菌袋一侧划出一道口,选用的茯苓鲜菌核,紧贴在培养料上;将茯苓菌核一侧侧放于窖内,然后用土壤覆土,封窖。

7 田间管理

7.1 查窖补窖

7.1.1 下窖后一个星期左右,观察栽培场地,随机扒开代料茯苓菌袋的土壤,进行检查。在正常情况下,茯苓鲜菌核应该与培养料融合。并且有新的茯苓菌丝生长。若代料茯苓湿度过大,可将土壤翻开,晒1~2 d,待水分减少后,再重新补种。若土壤过于干燥,可适当在土壤上洒水,促使菌丝健壮生长。

7.1.2 接菌后20~30 d,代料茯苓生长,茯苓皮形成,茯苓发生开裂,有红褐色茯苓浆出现。代料茯苓培养料菌丝洁白,紧实。

7.1.3 在查窖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现象,应根据经验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种。

7.2 清沟排渍

代料茯苓下窖后应立即在栽培场地周围修挖排水沟,保持沟道疏畅;降雨季节更应注意清沟排渍,防止栽培场地土壤流失和积水;若降雨较多或暴雨时,可在栽培场覆盖塑料薄膜等,减少雨水渗入代料中,造成染菌。

7.3 覆土掩裂

随着代料茯苓的不断生长,菌核的逐渐形成及发育,上层土壤常发生流失,严重时部分代料茯苓菌核及培养料露出土面(俗称“冒峰”)。所以在代料茯苓生长过程中应经常查窖,及时覆土,避免阳光直射。或遭雨淋引起菌核腐烂。

7.4 围栏护场

代料茯苓接鲜菌核初期,若受震动,鲜菌容易与代料茯苓培养料脱离,造成“脱引”,使茯苓菌丝体不能与鲜菌核融合而停止生长。因此,茯苓场内严禁人畜践踏。预防的方法是在茯苓场周围用树枝、竹竿等修建围栏,加以保护。茯苓种植人员在查窖过程中,也应避免在茯苓场内走动,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8 病虫无害化治理

8.1 病害

代料茯苓营养料及新鲜的“诱引菌核”易遭霉菌感染导致菌核软腐病。

8.1.1 病原 经鉴定为真菌木霉Trichodermaspp.、根霉Rhizopusspp.、曲霉Aspergillusspp.、毛霉Mucrospp.、青霉Penicillinmspp.等。

8.1.2 症状 主要污染培养料及新鲜的“诱引菌核”,营养料常见白色、绿色或黑色菌丝;新鲜的“诱引菌核”病害部位皮色变黑,菌核疏松软腐呈棕褐色,严重者渗溢黄棕色粘液。

8.1.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孢子在栽培场土壤及培养料中越冬,翌春通过培养料、土壤或害虫侵噬,潜伏于栽培窖中,在菌核形成或生长发育过程中,侵染菌核;栽培环境过于潮湿或高温病害严重。

8.1.4 综合防治措施 茯苓代料下窖前一星期应再次进行翻晒、整理,清除场内杂草及树根等杂物,引入洁净的水源;采用适合于代料栽培的茯苓菌种,无杂菌污染;选择晴天温度适宜时栽种;菌袋覆盖深度适度,不能过深;挖排水沟并经常清沟排渍;菌核生长期间注意检查,发现较小面积病害,及时处理,防止霉菌传播造成更大损失。

8.2 虫害

8.2.1 害虫种类 主要有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Shiraki,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barneyiLight及茯苓喙扁蝽Mezira(Zemira)poriaicolaLiu。

8.2.2 为害症状 成虫、若虫群集潜栖在茯苓栽培窖内,蛀蚀营养料、鲜茯苓菌核,受害部位出现黄色斑块,影响代料茯苓菌核生长。

8.2.3 发生规律 成虫、若虫群集在茯苓栽培场周边或采收后的使用过的营养料中。每年春分开始潜入栽培窖中活动,多数成虫、若虫从越冬处砂土缝隙中潜入新的栽培窖内,群集为害;一直延续到10月。4~5月可见成虫飞翔,转移寻觅寄主。

8.2.4 综合防治措施 选择阳光充足,土壤湿度适宜的场地;及时覆土,防止害虫潜入窖内;栽培窖排水沟内放置驱虫药物,驱逐白蚁;收集捕杀,减少虫源:菌核成熟后要全部起挖,并将栽培后的菌袋全部搬离栽培场,切忌将使用过的菌袋遗弃在栽培场内。

9 采收

9.1 采收时间

代料茯苓接种新鲜菌核后,经过2~2.5个月生长,菌核便可成熟。

9.2 茯苓菌核成熟标志

9.2.1 菌袋中营养料基本耗尽,颜色由纯白色变为黄褐色至黑色。

9.2.2 菌核没有开裂生长,茯苓皮呈棕色,质地坚实无弹性,白色嫩口呈褐色,就可进行代料茯苓采收。

9.2.3 代料茯苓场不再出现新的龟裂纹。

9.3 采收方法

9.3.1 采收前准备好用于起挖的工具及收集存放工具。

9.3.2 采收时先将补植“茯苓鲜菌核”处的窖面挖开,将定点培育长大的“菌核”轻轻取出,放入箩筐内。

9.3.4 雨天起挖采收的菌核较为潮湿,为保证质量,采收时要选择晴天或阴天,切忌雨天起场采收。

9.3.6 采收后的代料茯苓菌核要及时加工、运输、存储。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40-241.

[2] 李剑,王克勤,苏玮,等.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食用菌学报.2008,(4):40-43.

[3] 王克勤,方红,苏玮,等.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要点[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8):13-14.

[4] 於小波,昝俊峰,王金波,等.我国茯苓药材主要产区资源调查.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714-716.

[5] 傅杰,王克勤,方红,等.茯苓药源及生产栽培现状.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4(2),24-25.

[6] 程磊,侯俊玲,王文全,等.我国茯苓生产技术现状调查分析.中国现代中药,2015,17(3),195-199.

[7] 王克勤,黄鹤,付杰,等.湖北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要点.中药材,2013,36(3),246-249.

[8] 王克勤,尹旭仁,黄鹤,等.湖北茯苓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2),24-27.

ExplorationofStandardCultivationTechniqueofPoriacocos

WANGQi,FUJie*,FENGHange,WANMing,HUANGHe,WANGKeqin

(HubeiProvinci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HospitalHuBei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harmaceuticalAffairsDepartment,WuHan430061,China)

Objective:To guide the cultivation of Poria cocos,and standardize the cultivation.Methods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key substitute cultivation technique forPoriacocosand 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substitute 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areas,the standard cultivation technique were summarized and sorted out.ResultsThrough the experiment and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substitute cultivation ofP.cocos,the standar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P.cocoswas established.Conclusion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inque in production areas,it is demonstated that the standard substitute cultivation technique forP.cocoscan be used for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ofP.cocosand ensure the drug quality.

Poria;substitute cultivation;standard;operation;technique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12.017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BA106B03);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2014AA02200)

*

付杰,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资源;Tel:(027)88324476,E-mail:1215587219@qq.com

2017-06-09)

猜你喜欢
松木菌核菌袋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