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女科秘书》运用风药特点探析*

2017-01-14 13:23宋俏蔚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宋氏风药升阳

宋俏蔚 施 燕

1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2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 浙江 宁波 315200

古籍研读

《宋氏女科秘书》运用风药特点探析*

宋俏蔚1施 燕2

1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2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 浙江 宁波 315200

宋氏女科是浙江女科四大家之一,起源于唐宋时期,源远流长,名誉浙东,至今其传人及弟子仍广泛地分布于宁波、舟山、杭州等地。宋林皋系宋氏女科创始人宋广平第二十七世孙,精于女科,疗效卓著,名闻遐迩。他结合长期行医实践经验和深厚家学,阐发精义,集历代女科之大成,撰写而成《宋氏女科秘书》。风药的运用为此书辨证论治中一大特色。本文对其运用风药的特点及理论依据作一探析,为临床上妇科疾病诊治中风药的应用提供参考。

宋氏女科秘书 风药 中医学术发掘

“风药”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升浮者也。”李氏认为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具有升发阳气、行风胜湿、发散郁热、疏达木郁、行经活血、引药补脾等多种功效[1]。后来风药被广发地运用于各科疾病,如眼科、儿科、外科等。《宋氏女科秘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为明代宋氏后人宋林皋所著,此书记载了其家学所传及平生经验。全书共有医论4篇,临床证治13门,载方226首[2]。书中对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症的诊治作了详细阐述,而风药在各病症中均有广泛运用,尤其是在调经和产后诸病方面。常用药物有白芷、羌活、藁本、升麻、川芎、僵蚕、细辛、桂心等。本文对宋氏女科运用风药的特点及机理作初步探析。

1 风药通肝

1.1 疏达木郁,行经活血:宋氏女科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把调肝治肝放在诊治妇科疾病重要位置。肝体阴而用阳,藏血而主疏泄;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宋氏认为“妇人属阴性,多执滞,有事不发,只内郁而已,所以十病之生九因烦恼而来”“女子多有抑郁,宿血必停”,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调理冲任常用之法。然而,行气之药辛多兼苦,能行能散能泻,而风药以辛胜,专主走散,且“风药通于肝”,享轻灵之性,彰显木气升发之象,能畅达肝气以顺应肝木之曲直[3],故宋氏善于在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方药中少

佐1~2味风药,以增强疏达木郁,行经活血之功效。如《调经门》中主治妇人内郁、血凝气滞成病的“分心气饮”,方中枳壳、香附、乌药、青皮等疏肝理气药中配伍紫苏、羌活加强行气活血之力;又如主治“妇人血脏虚竭,经候不调或断不来,积瘀成块,腰腹刺痛”和“产后初生子腹痛不止”等症中,在当归、川芎、香附、红花、丹皮等养血活血药中,配伍一味白芷,“治血病,止痛”(《本草纲目》)。

1.2 熄风定惊,解痉止搐:怀孕中风不省人事,谓之子痫。妇人素体阴虚者,阴虚内热,灼津为痰,孕后阴血养胎,以致肝阳上亢,生风化火,风火相煽,挟伏痰上扰清窍,发为子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沈氏女科辑要·妊娠似风》认为该病病因“一为阴亏,二为气滞,三为痰饮”。宋氏认为,此为痰痫气机不利之故,方用羚羊角散。《妇人大全良方》认为:“肝属风木而主筋,故瘈疭为肝邪。”《内经·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方中独活、防风、五加皮、川芎等风药味辛,入肝经,可解痉定搐,助君药羚羊角熄风平肝,助杏仁、茯苓理气化痰,另用当归、酸枣仁滋阴养血安神。《生育门》中记载蝉蜕、乌梢蛇可以治疗“横生逆产”,抽搐惊厥者。方中蝉蜕甘寒,归肝经,既祛外风,又可熄内风定惊,有凉肝解痉之效;乌梢蛇甘平,归肝经,《圣济总录》认为有熄风定惊止痉之功效,两者相须为用,救人于须臾。

2 风药升阳

2.1 升阳举陷,止带固崩:脾统血,脾胃为元气之本,为升降之枢纽[4]。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温养五脏六腑。故脾气升则健,虚则易致水湿内停,统摄失司,而致带下崩漏。风药升阳,有助于脾气上升,阴津上承。如主治赤白带下,腹肚疼痛的“收带六合丸”,在四物汤合二陈汤基础上加黄柏、苍术清热燥湿,佐以防风、升麻等风药“和脾胃,燥中宫之湿,提下陷之气”。即在养血健脾、清热止带药中稍佐风药,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带自止也”[5]。脾气升发有赖肝气疏泄,崩漏下血不止者,为阳气不升,阳陷阴中,肝胆春生之气不升,有秋冬而无春夏,故有降无升。此时唯其风药助其阳气,助肝胆行春夏之令,再因病施治,崩漏可止[6]。如治“胃气下陷,经血暴崩”的升阳除湿汤中用独活、蔓荆子、升麻、藁本、羌活、苍术、柴胡等大队风药,升肝胆之气而上提脾胃阳气。正如《济阴纲目》曰:“血属阴,阴不自升,……而风药者,皆所以升诸经之气也,诸经之气升,则阴血不得不随之而起矣。”另外,升麻、柴胡等风药与益气养血药合用,可治疗产后七日内初生子宫悬露,“以提之即止”。

2.2 发散郁火,调畅气机:怀孕惊闷不安,名曰子烦。宋氏认为此乃君相二火为病,热扰胎元所致,所谓“无热不成烦”,宜用竹叶汤,黄芩、麦冬、竹叶清热除烦,方中配伍防风,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火性炎上,喜升发,郁则不得升发而火病转盛,故必须发之,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经漏血崩门》中用升阳除湿汤治疗胃气下陷,心火乘脾所致的女子漏下不止,或暴崩不止,亦有火郁发之之意。

3 风药辛散

3.1 行风胜湿,化痰利气:脾不制水,与血水并,浮胀肌肉,谓之虚肿。水湿为病,湿胜则阳微,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郁遏气机。风药味辛升散,多具宣通之性,能升发阳气,振奋气化,舒畅气机,故风能胜湿[7]。宋氏治疗“妊娠身体浮肿心腹胀满,小便不通”所用的木通散和天仙藤散,方中均配伍一味紫苏。《本草正义》中记录苏叶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长沙药解》认为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行滞散结[8],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双解中外之药也。

3.2 散寒祛邪,通络开窍:风药疏风发散,其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9]。宋氏用加味五积散治疗“经行身体麻痹,寒热头痛者”,方中羌活、独活、麻黄、白芷配伍当归、川芎、肉桂、干姜、枳壳等温经活血药,发散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之风寒邪气,开泄腠理。宋氏认为产后不语者,为气血虚弱,停积败血闭其心窍,心虚闭寒舌强,用细辛、防风、僵蚕、荆芥、羌活等大量风药,辛散走窜,开通舌窍,配伍人参益气,川芎活血,菖蒲化痰。产后瘀血流入经络而成痈肿;产后乳汁不行,乳痈发痛;产后手足风痛者,均配伍应用白芷,起到消肿排脓,通利血脉,祛风止痛之功效。

3.3 温通滋养,调气和血:东垣谓:“参、术补脾,非以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产后手足风痛者,产后风也,气血两虚,于补药内加风药少许,以行药力,能使全方补而不滞,组方灵动。所用方中以人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大补元气,当归、红花、桑寄生、川断补肾活血,配伍秦艽、白芷、独活、川芎通络祛风止痛。宋氏认为妊娠小便涩少而频者,谓之子淋。《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予方药人参、麦冬益气滋阴,当归养血活血,滑石、通草、灯芯草利尿通淋,再佐以一味细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再如《产育门》中的“催生神应黑散”,善治难产时“儿转未逮或已破水,其血必干,如舟在滩”,宋氏指出加用白芷可“再固其血,服之如鱼得水,决自转生,兼治月水不调崩中”。正如《本草经百种录》谓:“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可见,宋氏在风药的运用中对药性特点掌握亦极为娴熟。

《宋氏女科秘书》中风药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风药祛风散邪的功效,而是根据风药通肝、风药升阳、风药辛散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妇科经、带、胎、产、杂等诸多病症中,为后世风药在妇科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广泛的基础。探析宋氏风药运用的特点及机理,对于更好地传承宋氏女科学术思想,开创治疗妇科疑难杂病临床新思路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1]张晓阳.浅论风药[J].中医杂志,2003,44(3):227-229.

[2]王英.《宋氏女科撮要》版本及学术思想探要[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2):50-53.

[3]杨力强.风药在不同病证中的配伍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26-1027.

[4]韩晶晶,王晖.防风妙用之药理阐发[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2):128-129.

[5]傅山.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

[6]辛军.论东垣风药升阳[J].中医杂志,1998,39(3):136-138.

[7]杨力强.风药在不同病证中的配伍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26-1027.

[8]张珺珺.《长沙药解》苏叶的学术思想浅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2367.

[9]张书信.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1501-1502.

2017-03-05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地区四位中医名家妇科热、血、痛证医案整理与研究,编号:2016ZA174

猜你喜欢
宋氏风药升阳
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探析及临证体会
宋氏扁针点穴拔罐验案举隅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疏风升阳治失眠
《宋氏女科撮要》版本及学术思想探要
风药之功用辨析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
《世纪》独家披露宋氏老宅百年风云广受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