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理解

2017-01-14 23:17于冷
中国果业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价值链劳动力现代化

视点

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理解

(一)农业的作用。农业既是一个产业,更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技术进步扩大了农业的供给能力,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消费者享受到了低的产品价格,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购买其他产业产品,闲置下来的农民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农产品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价廉量多的原料,从而使得非农行业,特别是工业化不断壮大和发展,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下降。这既是产业结构转变的正常逻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中国没有顺利完成上述产业结构的转变。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下降到2016年的8.56%,工业也随之迅速崛起,但农业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农民。当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利用其他行业的科技和装备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无处释放,又加上信息化、互联网和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这应该是中国农业的特色之一,也是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农业现代化道路。面对上述困难,并非是说中国农业不能现代化了,而是要选择走什么样的特色道路问题。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市场化,手段是科技化,而且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也应该是市场化的结果。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农业技术分为两大类:“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和“土地节约型”的生物化学技术。基于国情,中国农业科技的道路应该是土地、水资源替代的技术取向,而非劳动替代的技术发展方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也应该立足国情。一方面规模经营应该是利益导向的,即规模经营如果能够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就会被农民所选择。这个选择是自愿的,而不应该是强迫的外在的行政命令。另一方面“适度”很难把握,只有农民自己摸索实践才知道,因为规模经营涉及到不同的作物、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规模经济的来源就是固定资本被分摊、要素之间可替代,这必然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的退出。只有解决好退出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让这部分农民融入到城镇化中来,才能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我们一直在追求农业现代化,但是可能还不清楚现代化之后到底怎样?农民的收入会提高多少?其实,农业现代化只是说明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效率提升,并不一定能保障农民的收入。这是由农业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市场结构决定的,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大,产量经常波动;又因为农民数量多,产品同质,进入的又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每个生产者仅仅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其收入难以得到保障。农业现代化仅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率,但是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化仍是无能为力,不能保证农业生产者获得稳定的或较好的收入。

(四)食品价值链中的农业。参考2014年美国1美元食品的增值过程,农业生产仅有10.4美分的增加值,而加工(含包装)、流通(含运输)和餐饮服务分别占据了17.8美分、25.2美分和32.7美分。食品价值链中农业生产的增值作用很小,如果再去除农业生产的投入,农民的盈利很少。据此可能会引出减少中间环节的“产销对接”思路,实际上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观念。食品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不能缺少的,能够改变的只是由谁去完成不同环节的工作。不是农民参与的环节多就赚钱多,而是取决于谁做的专业和高效。此外,“依靠价格提升支持农业生产”的思路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似乎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增值在食品价值链中的比重,但是会使得终端产品失去竞争力。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率,会使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还转移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不能够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依旧逃不开市场规律的束缚。

(摘自《农民日报》2017年07月22日03版,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于冷)

猜你喜欢
价值链劳动力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