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们的文学旅程

2017-01-14 20:02吴越
齐鲁周刊 2016年46期
关键词:禅诗周云蓬颁奖词

吴越

2016年12月18日,星云大师获两岸诗会颁发的“桂冠诗人特别奖”,表彰他在现代禅诗上的卓越贡献。联系之前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有颁给非作家的传统,比如之前的丘吉尔获奖。在中国,歌手周云蓬的诗名同样很盛。文学的边界不断扩展,并非只有专业作家才能进入这个领域并被认可。

星云大师的现代禅诗

夜晚

我爱天空点点明星

白天

我爱天空飘飘白云;

无论什么夜晚

天空总会出现了星;

无论什么白天

天空总会漂浮着云。

星不怕黑暗

云不怕天阴;

点点的星

能扩大了人生

片片的云

能象征着自由。

2016年12月18日,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大觉堂,2016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典礼上,一群孩子吟唱起这首《星云诗》。这首诗由星云大师1951年创作于台湾新竹青草湖。诗意即是“星云大师”法号的来源,源于大师当年在镇江焦山佛学院看到《王云五先生大辞典》里的一幅星云图。

“桂冠诗人特别奖”的颁奖词称:“星云大师的现代禅诗创作直达心灵,开悟大众,居功至伟,对两岸诗歌和文化做出贡献。”

星云大师何时与诗歌结缘?在他寻找佛陀的历程中,禅诗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大师写出了怎样割不断的两岸情思?

当日,追随大师多年的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介绍星云大师的禅诗路,以及他的第一本诗歌集《诗歌人间》因缘际会出版的故事。

“此前,师父已经出版了350多本著作,加起来有6公尺多高,独独没有一本诗歌集。”如常法师回忆:2013年9月25日,作家莫言受星云大师邀请来台,出席第二届“星云人文世界”论坛。当天,莫言谈着他的佛法因缘,谈兴正炽,星云大师请妙广法师吟诵起他刚完成的一首诗《佛陀,你在哪里?》。在座的台湾著名出版人高希均、王力行突发一想,为何不为星云大师编篡一本诗集?

后来,《诗歌人间》的序中有这样一句:“今日与莫言、与大师同座赏诗,已是千古之响,如以同为千古之功的书籍相映,见证这段因缘,佳话美事。”

“我善于利用零星的时间,总会在奔波的行程片段中,写一些东西来争取生命的延长……古人有云:‘诗能言志,我只是想把所思、所想、所怀写出来呀!”星云大师在书的自序《如是如是》中写道:“年老了,忽然感到对佛陀更有一种难以抑止的情绪,不禁写了《佛陀,你在哪里?》”。

如常法师解读说,这首星云大师2013年在佛光山开山寮写的禅诗,回应了他1953年4月8日写作的《伟大的佛陀——为佛诞献诗》,两诗相隔60年先后呼应,记载了星云大师苦修寻找佛陀的心路历程。

《佛陀,你在哪里?》诗中写道:

终于

我知道了您在哪里

您安住在每个人的心中。

原来

把人完成了

才能和您相应哦。

如今,每位走进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玉佛宫的信众,都会聆听这首星云大师大觉大悟的禅诗,探寻生命的开悟。

星云大师的诗歌,涵盖了他对生命的各种感悟,其中对故乡的怀念无异于常人。2013年1月他写下《星云,和应余光中先生“行路难”》,回忆共同的青春之地南京,其中写道:“春有牛首秋有栖霞,雨花红叶回首难忘。”

周云蓬:用声音重塑文字

绣花绣得累了

牛羊也下山了

——周云蓬《不会说话的爱情》

周云蓬可谓是中国的鲍勃·迪伦。他是歌手,也是诗人。

2011年,周云蓬获得人民文学诗歌奖。这是一个在文学界颇有分量的奖,由《人民文学》杂志颁出,一年一届。

颁奖词称,作为一个盲人,这个世界对周云蓬来说虽然模糊不清,但他却纵意驰骋、行走无疆,他的写作和他的行走是同步的,获奖作品《不会说话的爱情》歌词“融合着人间的烟火与沧桑,又有脱尘出俗的清新与天真,对汉语精髓有着新鲜的理解与把握”。

颁奖典礼上,时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亲自为周云蓬颁奖后,周云蓬还现场演唱了他的获奖诗作《不会说话的爱情》。对于获奖,周云蓬说:“我很庆幸自己的荣誉是那种缓慢亮起来的曙色,就像当初缓慢黑下去的失明。”

《不会说话的爱情》是2003年写的,当时他失恋一年多,云游各地回到北京,写了这首诗,用来沉淀自己的心情。虽然是因爱情而写,也表现了他当时整个生活状态。后来这首诗被谱成曲子录成歌,收到他的音乐专辑《牛羊下山》中。

2010年,周云蓬出版了一本诗集《春天责备》,受到文艺青年的推崇。乐评人邱大立与周云蓬结识多年,他说:“中国民谣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技术化、精品化,但从2007年开始,周云蓬就选择了一条背道而驰的坎坷路。透过他冷暗的墨镜,我们反而看到了锐利的双眼。反抗混沌的现实噩梦,反问虚脱的现代文明——以诗为鞍,以歌为剑。”

周云蓬说:“诗是有声音的,甚至有口音,正如我靠听觉认出说话人是谁一样,能在诗歌里贯穿一种特有的语气或者语感,那一定是一个找到了自己风格的好诗人。”

他指出,本世纪开始,诗与歌这对失散已久的结发夫妻有久别重逢的征兆。在周云蓬的眼中,民谣歌手万晓利唱顾城的诗《墓床》,迟缓幽深,如人入山林脊背发凉,他唱出了顾城诗歌深处的宿命恐惧。诗人廖亦武写的《苍山问》,由歌手欢庆唱出:“一个鬼搂着一个鬼,一个人爱上一个人,苍山问,这是为什么?苍山问,这是为什么……”传承了中国古代悲歌的传统,歌里有苍山风雨声作为音乐背景,单一的人声洞箫声天上地下地呼应,长歌当哭远望当归。

诗与歌在分离了许多年后重新走到了一起,除了唱诗,他还沉浸在读诗的声音中:“我也很想听海子当年在小酒馆里怎么念诗换酒,顾城是怎样读诗的,或者穆旦晚年一生繁华褪尽,重新回到抒情诗的起点,他念着:‘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可叹那时的中国,诗的空气稀薄,诗的声音只能在窒息者的心里隆隆作响。”

从蒙森到丘吉尔: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与文学

从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的颁奖历史来看,瑞典人把奖项颁给非文学圈人士并非没有先例:三次颁给哲学家,一次颁给历史学家,一次颁给政治家。鲍勃·迪伦的获奖只不过再一次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什么人完全取决于委员会对奖项创始人诺贝尔遗言的理解和阐释。毕竟“创作出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是一个足够宽泛的概念。

1902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蒙森获奖主要是因为他的历史巨作《罗马史》。他原本计划将著作写成五卷,最终只完成了四卷。但这丝毫不阻碍瑞典文学院把《罗马史》视为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学杰作。

颁奖词中写道:“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正式颁奖的第二年,一开始就对获奖对象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不很在乎。

蒙森还曾是德国显要的政治家,是自由派领袖,其主要政敌为首相俾斯麦。蒙森在《罗马史》中有意贬抑庞培,对恺撒高度赞扬。这被认为意在抨击俾斯麦的暴政,以恺撒的民主形象来反衬俾斯麦的专制。

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欧肯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继特奥多尔·蒙森之后又一位文学圈外获奖者。这在当时似乎就引起了舆论的一片争议,以至于奥肯不得不在领奖时做出这样一番解释——他说,他曾经潜心研究过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定,认为自己的获奖符合一切必备的条件,而他的作品将在全世界越来越“热门”起来。

1927年,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因《创造进化论》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书1908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时即引起轰动。

柏格森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这一思想深深吸引了文学巨擘普鲁斯特,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发展出的意识流笔法广泛影响了后世文学。

毫无疑问,在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直是该奖项历史上跨界跨度最大的得主——现如今这个头衔似乎要让位给鲍勃·迪伦了。1953年他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在1945年就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那几年他刚在大选中被工党击败,身份仅是一名国会议员、在野党领袖,以及一名不折不扣的职业作家。下野六年中,丘吉尔专注于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其最后一卷于1953年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完成的,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颁奖典礼上,宣读颁奖词的瑞典学会会员席瓦兹不乏溢美之词。他说:“大政治家和大战士难得也是大作家。我们想起恺撒、马库斯甚至拿破仑。……丘吉尔的政治和文学成就太大了,我们忍不住要将他刻画成拥有西塞罗文才的恺撒大帝。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历史领袖人物两样兼备又这么杰出,跟我们如此接近。”

在每年仅有一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丘吉尔被认为占有特殊的地位,瑞典文学院院士齐凡尔茨的颁奖词几乎带了点谄媚的味道:“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丘吉尔的答谢词回应道:“但愿你们没有错。我觉得你我双方都冒着相当的危险。”

猜你喜欢
禅诗周云蓬颁奖词
唐代禅诗研究的可喜成果
中国现代禅诗二十年(1996-2016)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独立民谣的自由姿态
周云蓬:音乐不在空中,在泥土里
在黑暗中探索前行
论“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及蕴含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拟写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