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名词作状语现象辨析

2017-01-14 05:16周义红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状语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词类活用是普遍现象,本文从高中文言文中选取一些有代表的例句,分析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判断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普通名词 状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85-02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名词除了活用为动词外,还有就是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的作用,充当句子的状语。在名词作状语的句子里,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与充当状语的名词构成偏正关系。作状语的名词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处所、情态、工具、方式等。一般而言位于谓语前的名词更多的时候是作主语,因而与位于谓语前的名词作状语现象就很容易产生混淆,那么如何分辨谓语前的名词是状语还是主语呢?我们可以通过该名词在句中的意义来分析,有的名词从意义上来看就不可能充当它后面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的主语,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名词充当状语。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中的名词“手巾”,从意义上来看,它本身不可能发出“掩”这样一个动作,而仅仅是“掩”这个动作行为所要使用到的工具,起到修饰动词“掩”的作用充当句子的状语。除此之外,有些名词从意义上来看既可作主语也可以作状语,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该名词在句中的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名词“兄”如果孤立地看,可以作谓语动词“事(对待)”的主语,发出“事”这样一个动作,然而,从整个句子的语言环境来看发出“事(对待)之”这个动作行为的应该是“吾”而不是“兄”,“兄”只是“吾”这个主语对待宾语“之”应有的态度,理解成“像兄弟一样”,因而只能充当状语。下面从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几种常见形式来分析高中文言文选文里的名词作状语现象。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但古代汉语的一些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比较复杂。它们在修饰或限制谓语充当状语时可表示时间、频率、渐进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频率,可译为“每+时间名词”。例如: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时间名词“朝”“夜”作动词“歌”“弦”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持久性:从早到晚(即整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时间名词“日”修饰谓语动词 “参省”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每天。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时间名词“岁”“月”修饰谓语动词“更”,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每年,每月。

(4)“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时间名词“昼夜”修饰动词谓语 “作息”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连续性:日日夜夜。

2.表示渐进,可译为“一+时间名词”。例如:

(1)“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时间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胜贵”的状语,表示一种渐进:日益,一天天地。

(2)“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时间名词“日”修饰形容词“笃”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性:一天天地。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时间名词“日”修饰谓语动词 “离”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性:一天天地。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时间名词“日”“月”作动词谓语“削”“割”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性: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3.表示在某个具体时间,可译为“在+时间名词”。例如:

(1)“其一人夜亡”(《苏武传》)。时间名词“夜”作动词谓语“亡”的状语,表示在一个具体时间:在夜里。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时间名词“夜”修饰谓语动词 “驰”的状语,表示在一个具体时间:在夜里(即连夜)。

(3)“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时间名词“朝”“夕”修饰其后的动词,表示在一个具体时间:在早上,在傍晚。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也用,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在方位词前加介词“在”“到”或者“往”“向”等构成介宾短语结构充当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可译为“在+方位名词或对+方位名词”。例如:

(1)“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方位名词“东”作动词 “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东面。

(2)“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方位名词“内”“外”作动词“立”“连横”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对内,对外。

(3)“前辟四窗”(《项脊轩志》)。方位名词“前”修饰动词“辟”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在前面。

2.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方位名词或往+方位名词”。例如:

(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句中的方位名词“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取”“举”“割”“收”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2)“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方位名词“上”作动词“冲”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指向:向上。

(3)“负而前驱”(《伶官传序》)。方位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前。

三、普通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直接修饰或限制谓语动词作状语的的现象则比较少见,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修饰或限制谓语动词作状语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1.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可译为“像……一样”。例如:

(1)“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名词“箕”作动词“踞”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像撮箕一样。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名词“云”“响(回声)”“景(通‘影)”分别作修饰动词“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形态: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名词“剑”作动词“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形态:像剑一样。

2.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处所,可译为“在+名词或从+名词”。例如:

(1)“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名词“黄泉下”作动词“相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黄泉下 。

(2)“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名词“间”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道 。

(3)“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廷”作动词“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朝廷 。

3.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名词”。例如:

(1)“如宝装屏风”(《过小孤山大孤山》)。名词“宝”作动词“装”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用宝石。

(2)“函封之”(《荆轲刺秦王》)。名词“函”作动词“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用匣子。

(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名词“辇”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用辇车(即乘辇车)。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状态。此类型的状语翻译比较灵活,不拘形式。例如: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名词“手”作动词“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亲手。

(2)“勤心养公老“《孔雀东南飞》。名词“心”作动词“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用心。

(3)“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行》)。名词“梦”作动词“啼”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在梦中。

由以上分析得知,名词作状语有三个条件:第一,这个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第二,这个名词后面必须有相关的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第三,这个名词是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的。满足这三个条件,文言文句中的名词作状语就不难判断了。

【参考文献】

[1]薛艳群.高中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例句分析[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

[2]廖新汉.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例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8)

[3]钟传模.中学文言文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J].黔东南名族师专学校学报,1994(1)

[4]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史存直.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简介】周义红,男,广西全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状语
中考状语从句考点聚焦跟踪练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状语从句
一般现在时及常用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