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2017-01-15 00:21吴青青熊源胤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补法太溪灵枢

吴青青,熊源胤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风湿疼痛科,湖北 武汉 430014)

1 概 述

太溪穴,又称吕细(《针灸大成》),为足少阴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针灸甲乙经》所言“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测也。”《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临床上太溪穴的应用的颇为广泛。

2 太溪穴主治范围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凡此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则脏肾出现疾病皆可考虑用太溪穴。《针灸大成》则进一步指出:“太溪主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疾实口中如腔,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瘴,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历代文献中未见明显禁忌证。

3 临床应用

3.1 牙 痛

《温热论》曰:“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因此治疗牙痛因首先分清是牙龈痛还是牙齿痛,牙龈痛清胃,牙齿痛滋肾,两者皆痛清胃滋肾并举。临床上牙痛可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火牙痛又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虚火牙疼。虚火牙痛主要表现为牙痛隐隐,程度不甚,牙龈多不红肿,常伴齿松、咬物无力,或腰膝酸软、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景岳全书·齿牙》篇云:“肾虚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经而在脏,盖齿为骨之所终,而骨则主于肾也……是当以专补肾为主。”众所周知,“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故取太溪以补肾阴、降虚火。如《通玄指要赋》所说:“牙齿痛,吕细堪治。”针刺时施以补法。

例:张×,男,现已85高龄,一日自觉牙痛,隐隐作痛,夜重昼轻,不甚在意,然3 d后痛仍不止,经服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片等药,疗效不佳,遂来就诊。患者年事已高,牙痛不显,查其牙龈不红不肿,舌红少苔,脉细数,当属于肾之元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遂针刺双侧太溪,并施补法,数分钟后便觉疼痛减轻,嘱其不时指按太溪,第2日疼痛已去十之八九。续针三日,痛止。“齿为骨之余”,而大杼为骨会,同理也可起到抑制牙痛的作用,在此不做赘述。

3.2 高血压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有:“头痛癫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的论述,一般认为高血压病多属肾阴亏于下,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亢于上,其性质即是上实下虚。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患者在太溪穴可见压痛明显。可先以指代针按压该穴数分钟,若头痛有所减轻,再行针刺,多可获得较好疗效。张氏[1]将针刺太溪穴治疗高血压与美托洛尔对照,发现太溪穴的降压作用优于对照组。

例:李×,79岁,因“高血压”入院,时感头部胀痛,右侧尤甚,自觉乏力,纳食尚可,时见便溏,夜寐欠安,舌淡微胖,苔白腻,脉弦滑。长期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维持在130/80 mmHg 左右,中药以平肝潜阳、健脾利湿为法组方。患者年岁已高加之患病日久,久之肾阳虚衰,而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越,故见头痛频发。然又见乏力,大便微溏,舌质淡胖,苔白腻,此为脾阳不振,无力运化水湿所致。眠欠安则为相火扰心,心神失养所致。病涉及脏腑虽多,但肾虚乃其根源。故取肾经之太溪,行补法,2次后本头痛发作频率及疼痛程度大幅下降。

3.3 呃 逆

呃逆,又称之为“哕”,《灵枢·杂病第二十六》记载了3种治疗呃逆的方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然太溪亦可治疗呃逆,善治肾虚冲气上逆动膈之呃逆。《素问·调经论篇》曰:“肾不足则厥”。厥者,逆也。肾经“上贯肝膈”,故肾气上逆动膈,呃逆乃作。

例:张×,58岁,因蠲痹病入院。入院时伴呃逆不止,以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膈腧以降胃气以止呃,然效果不佳,后针刺攒竹,有所缓解,但仍不止。笔者甚为苦恼,考虑该患者痹病日久损及肝肾,姑且取太溪一试,行补法,不料得气后立止。

3.4 足跟痛

足跟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足跟痛多与肾虚、气虚、血瘀有关。本病患者多以中老年居多,因老年肝肾虚损,经脉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因损伤筋骨,导致气血瘀滞,痰瘀内阻,久之内舍于肾,入侵于骨,导致足跟骨关节活动受损而成。《灵枢》云:“邪在肾则病骨痛。”《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故足跟痛与肾经密不可分,遂取肾经原穴太溪,施以捻转补法,使之产生较强的酸胀感,可留针。可再辅以阿是穴,“以痛为腧”,激发局部经气,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有利于局部的新陈代谢,使局部气血调和,脉道通利,从而达到通而不痛的目的。也可在双侧太溪穴行艾灸缓解足跟痛,每穴灸3壮~5壮,致微微发热,更能激发肾阳,温通经脉。

3.5 颈椎病

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病在筋骨。《灵枢·经筋第十三》记载:“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可见足少阴肾经确可治疗项部筋病。又因肾主骨,遂对颈椎病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者最为适用。取太溪,一者可补肾阴以滋养筋骨,二者可温肾阳以柔煦筋骨。

4 讨 论

江氏[2]运用太溪治疗阴虚型咽喉肿痛,姚氏[3]运用太溪穴治疗咳嗽、头痛、头晕等症,王氏[4]运用太溪穴治疗视疲劳。李氏[5]使用太溪及中渚治疗脑梗塞后失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表明,太溪穴能激活大脑听觉语言及认知区域也印证了该疗效的科学性[6]。太溪穴之妙用已如上述,可见其应用之广泛,笔者在临证时体会到使用太溪穴能取得较好疗效的病人虚证居多,阴血亏虚有之,气阳不足亦不少。唯有辨对证后行针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针灸太溪穴及降压点对高血压病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5):40-41.

[2] 江婵娟.太溪穴治疗阴虚型咽喉肿痛之体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2):13.

[3] 姚耿圳,邹 旭.太溪穴临证心得[J].针灸临床杂志,2010(9):49-50.

[4] 王存安,房 毅.针刺太溪穴为主治疗视疲劳综合征[J].河南中医,2001(5):54.

[5] 李秀军,谢炳玓.针刺中渚、太溪穴治疗脑梗后感觉性失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4):428-429.

[6] 于国强,李晓陵,王 丰,等.针刺太溪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3):51-53.

猜你喜欢
补法太溪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补肾的法宝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薛一涛教授运用补法治疗眩晕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