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缺 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

2017-01-15 04:44刘远立
中国卫生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敬老医养老龄

文/刘远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提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所以,人民对健康老龄化和老年医养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龄人口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的1/5。截至2015年,老龄化人口(65岁以上)已超过人口比重的10.5%。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发布的《世界人口预测(2015年修订版)》,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预计超过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8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老龄化问题将面临最为严峻的时期。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病残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医养结合,这是促进老年健康服务的关键所在。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无论是养老机构纳入医疗服务内容甚至办医院,还是医院办(托管)养老机构,对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群,医养结合工作正在取得重要的进展。接下来,更值得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是,如何将医养结合有效覆盖占老年人口约97%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人群。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拾遗补缺,构建新的、老龄友好型的“政策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包括两个含义:我们应当直面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并且未雨绸缪,充分预见到未来更复杂和更大的挑战,想法设法让事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调动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老人“老而康”,不仅避免成为社会的负担,还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贡献者。目前,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从事土地劳作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这就对传统的以年龄划分“劳动力人口”提出了挑战。此外,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的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这就给老龄人口参与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打造老龄友好型社会,光依靠政府显然力薄,全社会都要为之付出努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只有将老龄友好型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打造好,才能有效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敬老医养老龄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医养当兴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