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气滞血瘀型丛集性头痛1例

2017-01-15 05:32赵建新宋昱慧通讯作者田元祥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6期
关键词:风池气滞血瘀

赵建新 宋昱慧 通讯作者:田元祥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针药并用治疗气滞血瘀型丛集性头痛1例

赵建新1宋昱慧1通讯作者:田元祥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丛集性头痛;气滞血瘀;针药并用

患者,男,56岁,2013年11月25日初诊。主诉:左侧头胀痛1周。患者左眼胀痛10年,近2个月频繁发作,1周前因生气着急,加之饮用中药酒(具体不详),出现左侧头胀痛,疼痛发作时左眼结膜充血、流泪,眼珠胀甚欲脱,牵及太阳穴、耳后、后头、项部及上牙龈,痛甚则头欲撞墙,每日发作2~3次,无前兆,每次持续40 min左右,口含冰块可稍缓解,饮酒会诱发。经查头颅CT未发现异常,眼压及血压正常。诊断为“丛集性头痛”,服止痛药、谷维素及B族维生素效果不佳。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刻诊:左眼球结膜及睑结膜充血,头部左侧太阳穴、率谷、风池、完骨、风府、颈椎旁均有压痛。平素耳鸣,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暗红,苔厚微黄,脉弦滑。辨证:气滞血瘀夹湿热证。治疗:电针治疗左侧太阳穴、率谷、头窍阴、风池、完骨、风府、颈夹脊、外关、中渚、合谷,连续波5 Hz,治疗25 min,每日1次。

二诊(11月26日):患者诉11月25日针灸后未头痛。二诊时针灸处方同前,汤药处方:柴胡10 g,白芍30 g,枳壳15 g,炙甘草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5 g,生地黄15 g,桃仁10 g,红花10 g,蔓荆子10 g,藁本10 g,白芷10 g,延胡索15 g,葛根10 g,蒲公英15 g,钩藤15 g(后下),生龙骨15 g(先煎),生牡蛎15 g(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12月3日):11月26日头痛2次,但程度减轻。11月27日至今未头痛。针灸及汤药处方同前。

四诊(12月16日):患者诉头痛基本停止,从上次复诊至今仅发作1次,眼胀痛消失,仅留眼部干涩感,二便可,舌淡红,苔白略厚,脉滑稍弦。汤药处方:前方去蔓荆子,加枇杷叶1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其舒畅情志,少饮酒,不适随诊。至今未再复诊。

按语:丛集性头痛是以眼眶、额颞等处剧烈疼痛,并伴有结膜充血、流泪等主要特点,常见还有Horner综合征等自律神经症状[1],属于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的终生患病率约为0.12%[2],男性患病比例较高,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头痛发作的剧烈性、密集性及诱因不详、对止痛药不敏感等因素,都增加了临床的难治性。

西医认为丛集性头痛为神经血管性问题。临床治疗用药主要为曲坦类、麦角碱类、激素类[3]等药物,常规止痛药对丛集性头痛基本无效。由于发病机制不清楚,西药难以针对特定靶点进行治疗,故这些药物效果不稳定。由于副作用、禁忌证多,而且丛集性头痛有丛集性发作的特点,多类药不能长期应用[4],所以丛集性头痛患者也常选择外科神经节阻滞治疗。

丛集性头痛属中医学“头痛”“头风”范畴,实证头痛多以“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中医认为头部多风、多瘀是导致头痛发生的病因,故中药治疗多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由于丛集性头痛的部位多为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所循行,故普遍以循经取穴为主,配以行气化瘀镇痛的穴位。从总体上看,通过针灸、中药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报道较少,但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十分显著。

该患者头痛发作剧烈,每次持续时间近1 h,以“急则治其标”为选穴用药的总则。针灸治疗疼痛多“循经取穴”“以痛为腧”。《儒门事亲·卷四》曰:“夫头痛不止,乃三阳之受病也。”该患者疼痛部位大致为足少阳胆经所循行,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应以足少阳胆经穴为主,恰好腧穴处亦为痛处,故选用率谷、风池、完骨、太阳等穴。此患者“痛甚则头欲撞墙”,应选用强力镇痛的穴位合谷,《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指出:“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纵观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化热。气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均以三焦为通路,外关、中渚属三焦经,亦可主治头痛,针刺此二穴使气机升降有序,气血运行通畅。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够调节交感神经,对局部血液循环有改善作用,对治疗“不通则痛”的病证效果显著。

中药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四逆散治头痛,主要取其疏解气机之郁闭、畅达阳气之义,与桃红四物汤合用,类似针灸三焦经之效。《医林改错》中提出“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应考虑血瘀,用活血祛瘀之方治疗,桃红四物汤即是如此。本病案所用汤药的另一特点为加头痛引经药。《丹溪心法》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根据本医案,太阳穴、耳后属少阳经,后头与项部属太阳经,上牙龈属阳明经,各加相应引经药使药上行,头痛得减。方中加入厥阴经引经药藁本为预治疗,同时藁本也是止痛要药。该患者头痛因生气而发,肝阳上亢,疼痛剧烈影响精神及睡眠,故加龙骨、牡蛎、钩藤等药重镇安神,平肝潜阳。

本案辨证该病基本病因病机与前人大致相同,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治疗经验及具体的辨证论治,采取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方式,在遣方用药和针灸取穴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Fischera M,Marziniak M,Gralow I,et al.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clusterheadache:a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J].Cephalalgia,2008,28(6):614-618.

[3]罗静,吴剑涓.丛集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2,24(5):63-65.

[4]匡培根.丛集性头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8(1):39-41.

“我与《中国民间疗法》”征文启事

欢迎分享您与《中国民间疗法》的故事。本刊在创刊25周年之际,将开展“我与《中国民间疗法》”主题征文活动。本次征文不限体裁,截止日期2017年8月31日,投稿专用邮箱:zgmjlf2017@163.com。详情请登录《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官网(www.zgmjlf.cptcm.com)查询。

2016-07-25)

猜你喜欢
风池气滞血瘀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血瘀证源流考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