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如何做好精准扶贫

2017-01-15 09:12张兴华云南省大关县畜牧局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新民全村贫困户

文│张兴华(云南省大关县畜牧局)

基层如何做好精准扶贫

文│张兴华(云南省大关县畜牧局)

上高桥乡新民村是云南省大关县的边远高寒山区,也是大关县2017年精准扶贫出列村之一。目前新民村面临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和产业发展单一等诸多困难。笔者自2016年9月到新民村驻村工作以来,深入农户开展走访和调查,现就如何发展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1.自然资源条件。新民村民委员会距上高桥乡政府8千米,距县城30千米。全村有耕地6541.21亩,林地3500亩,荒山4000亩,草地8000亩;村内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800米;年平均日照1680小时,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

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10万元,其中人均纯收入2890元。2016年,全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00亩,粮食产量160万千克,农民人均有粮355千克;大牲畜存栏1560头(其中黄牛存栏1286头),出栏512头。生猪存栏2833头、出栏2251头,羊存栏690只、出栏375只。

二、贫困现状

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2016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0元,低于国家扶贫标准,是全县76个贫困行政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8户1333人,其中因病贫困110户,因学贫困40户。全村现有低保户468户52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2人,五保16人,集中供养的6人,城市低保户24户28人。2016年没有贫困户脱贫。

2.基础设施落后,“瓶颈”制约明显。一是全村现有通组公路24.5千米(其中还有4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其中硬化路面仅有0.68千米,其余97.3%为简易泥巴路,晴通雨阻,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大;二是没有农田灌溉渠系和防灾设施,灾害发生频繁;三是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不通自来水,未实现饮水安全户达320户,饮水困难户250户;四是全村现有危房户576户,其中85%以上的为石混结构的危房,15%左右的为土木结构的危房。

3.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1)教育方面。全村有1所小学,有教师14人,师资力量不足;在校学生共232人,其中贫困学生71人、留守儿童86人。全村378户贫困户均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思想落后,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2)卫生方面。有1个村级卫生室,有村医3名,设备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全村就地就医需要,村庄(社区)没有畜粪、垃圾堆放和处理设施,导致社区环境“脏、乱、差”。

(3)文化科技方面。全村仅有专科以上文化人员18人,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全村有1个图书室,仅有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和村委会附近的5户通了宽带,信息十分闭塞。

4.产业发展基础差,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生产方式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一是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牧草为主,受交通、自然等因素制约;二是畜牧业农户以黄牛、生猪养殖为主,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十分困难;三是2016年10月通过多方努力引进了云南滇纯药业有限公司入驻新民村,开展中药材种植,但农户对市场和产量等了解不够,导致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不多。

5.农村经济组织和致富带头人缺乏,难以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

一是新民村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但运作不规范,社员数量少,没有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新民村现有从事牲畜贩卖经济人32人,但经营范围有限,仅局限在本村、本乡镇进行;三是农村致富带头人少,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人基本都外出务工。全村致富带头人主要依靠村民小组长,现有33个村民小组长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其中初中以上文化仅有10人、小学文化达19人、有4人只达到脱盲标准;有60岁以上的5人,40~59岁的22人,40岁以下的6人。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1.发展目标。按照精准扶贫工作到村到户和“新产业、新发展、新生活”的总体目标,通过2年建设、3年巩固提升,到2020年新民村实现行政村“四通四有”、自然村(村民小组)“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目标。

(1)行政村“四通四有”。到村主干道通硬化公路、通农网电、通卫生自来水、通广播电视及通讯、有卫生室、有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场所、有小超市和有学校。

(2)自然村(村民小组)“五通一有”。33个小组(自然村)进村公路硬化全覆盖,实现通达通畅、通农网电、通饮水、通广电、通互联网宽、有文化活动场所的目标。

(3)贫困户现实“十有一保障”。有一套保障性的安居房、户均有一项以上增收产业、农户孩子有学上、有村委会卫生室、每个劳动力至少学会和掌握一门以上致富的实用技术、农户有安全的卫生饮用水、有饭吃,人均有粮150千克以上、有衣穿、有电用、户均有一亩以上耕地和参加新农保及最低生活保障。

2.发展思路和建议。

(1)“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首先要激发贫困户发展意识。新民村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贫困户发展和渴望脱贫的意识较差,“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如何激发村民们自我觉起,激发“脱贫”的锐志,是扶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是针对贫困户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语言交流差、致富动机和能力弱等问题,要从提高村民素质抓起。可采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社区互助组的方式,开展“小规模、大群体”的培训,逐步提高村民语言交流和参与、维护集体意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社区懂管理、懂技术人员。二是应组织社区懂管理、懂技术的产业发展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培养村民们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发展意识。三是扶智要从教育抓起。各级要在增强教育投入、强化教育管理的同时,实行乡村干部挂钩包片负责制,不让学生因贫而辍学,不能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改善新民村公路、饮水、危房、活动场所的污水污物堆放和处理设施是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的关键。新民村结合实际拟定了《大关县上高桥乡新民村脱贫发展规划》,重点是要增加投入,切实改善新民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

一是硬化和建设村内的6条村组公路22.9千米;二是建设硬化户间作业路21.1千米;三是建设1条10千米的管引工程,覆盖18个村民小组,解决贫困户的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实施371户的危房改造和54户的异地集中安置工程,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五是建设村社活动场16个、垃圾处理池10个、公厕10个。

(3)抓实产业发展,开展庭院经济建设,增加贫困户收入。新民村黄牛养殖和中药材种植是全县和上高桥乡基地建设的核心。要充分利用新民村现有的自然资源,抓好传统种养业,做好中药材种植工作,实施庭院经济建设,让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钱用”。

一是开展黄牛养殖,建设黄牛养殖核心基地,实现年存栏黄牛2000头,出栏1000头,户均出栏1头;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抓好3000亩中药材种植和管理;三是每年指导和抓好3000亩玉米和3000亩马铃薯种植工作,使农户家中有粮;四是每年组织农户外出务工1200人,户均实现有1人在外务工。

(4)抓实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科技意识。这是提升传统产业单位产量的关键。

一是组织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黄牛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技术;二是要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请专家到实地针对新民村实际开展培训,解决村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同时组织村内懂文化、会管理的种养能人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和培训,增强产业发展意识;三是科技人员实行挂钩负责制、蹲点指导等制度,实行理论联系制,确保技能培训出实效。

(5)培养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脱贫的有生力量,通过他们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科技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产品贩卖经纪人的作用,通过培训使其运作规范,扩大经营范围,为新民村农业产业、劳动力就业等提供市场信息;二是帮助、指导、规范现有的3个合作社和云南滇纯药业有限公司,使其扩大经营规模,建立新民村黄牛养殖基地和中药材基地。

(6)强化组织领导,“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新民村将在上级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以“抓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心骨”作用。选好支部书记是关键,应将党性强、办法多、懂政策、善服务、人品正、威信高,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党员作为支部书记进行培养,使其带领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公平公正处事,不搞小集团活动。应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带头走群众路线,结合实际规划好乡村发展。一切崇尚科学,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带领村民真抓实干。

压实责任。一是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结对帮护作用,要关心贫困户,了解透贫困户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要为贫困户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其发展生产;二是实行乡村干部包片联系制度,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及时组织、指导和帮助贫困户开展各项工作,要迎难而上,打赢扶贫攻坚战;三是要认真开展“月检查、季督查、年评比”等活动,检查督促工作开展情况,对在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猜你喜欢
新民全村贫困户
全村唯一收件人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Beams Up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