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区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2017-01-15 15:44李旷怡张英俭蔡海荣陈景利吴智鑫李莹莹彭嘉健骆志均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风病脉络瘀血

李旷怡 张英俭 蔡海荣 姚 红 陈景利 吴智鑫 李莹莹 邹 鹏 彭嘉健 骆志均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佛山地区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李旷怡 张英俭△蔡海荣 姚 红 陈景利 吴智鑫 李莹莹 邹 鹏 彭嘉健 骆志均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 观察佛山地区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27例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结果 中医证型分布中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最多见,分别为269例(51.04%)和161例(30.55%),脑梗死患者以男性和50~70岁多见。结论 佛山地区脑梗死中医证型以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最多见,临床应注意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和益气行气的应用。

脑梗死 佛山地区 中医证型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1-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证型受体质、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佛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雨水较多,终年潮湿,与北方地区有着明显差异。有关脑梗死证候学研究较多,但是未见针对特定地区或人群的证候学研究。中医治病强调“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因此针对佛山地区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对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脑梗死中医诊治方案,以及运用中医药防治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对佛山地区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2007年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经头颅CT和(或)头颅MR确诊;年龄30~85岁;无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排除标准:影像学提示出血性卒中、脑转移瘤等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者;年龄<30岁或>85岁;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者;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动脉炎等疾病者。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527例,均经临床、头颅CT或MR确诊。

1.3 研究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四诊资料采集,然后根据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由同2名本专业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对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析,结论一致者入选,结论不一致者进行讨论统一后入选,同时加强质量控制。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在参考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 《中风病辨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4]和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的基础上,结合佛山市中医院的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将脑梗死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痰热闭阻清窍证,元神败脱、神明涣散证。

1.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使用双人双次录入法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并对录入结果进行逻辑检查。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 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患者527例,中医证型分布中以风痰瘀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最多见,分别为269例(51.04%)和161例(30.60%),由高到低排序为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51.04%)>气虚血瘀证(30.60%)>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6.4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6.26%)>阴虚风动证(3.98%)>痰热闭阻清窍证(1.71%)>元神败脱、神明涣散证(0%)。组内证型构成比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脑梗死患者年龄和性别分析 研究共纳入脑梗死患者527例,其中男性 334例(63.37%),女性193例(36.62%),男性和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55年龄段126例(23.91%),56~70年龄段 217例(41.18%),71~85年龄段184例(34.91%),不同年龄段脑梗死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2.3 脑梗死患者性别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男性中中医证型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最常见,分别为169例(50.60%)和 105例(31.44%),女性中同样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最常见,分别为100例(51.81%)和56例(29.02%)。男女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据调查2010年我国40岁以上人口脑卒中人数超过1000万,并且呈年轻化趋势,死亡人数高达170万,第1年复发率达17.7%,存活者75%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6-8]。给我国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中医药防治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内外二因,内因是气血阴阳亏虚,外因是风、火、痰、瘀侵袭,内外合因,导致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而产生的,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清、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如明代吴昆《医方考》中的论述“中风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不堪行步,痿痹不仁”。

目前关于中风病中医证候的辨证标准主要有4个,分别是1993年的《中风病证候辨证标准》、1988年艋家眉的《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96年王新志的《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1995年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这些标准各有优缺点和特色,但是也造成了目前国内中风病尚无统一标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辨证论治中风病的推广,减弱了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优势。因此,基于多样本的调查而制定具有统一的、客观的中风病辨证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调查发现,中风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最多见,而神败脱、神明涣散证最少见。由高到低排序为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51.04%)>气虚血瘀证(30.60%)>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6.4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6.26%)>阴虚风动证(3.98%)>痰热闭阻清窍证(1.71%)>元神败脱、神明涣散证(0%)。这与北京、内蒙古两地研究中医证型研究中气虚血瘀证最常见的结果[9]及罗家祺[10]和谌剑飞[11]的调查结果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地域差异有关。地域性差异对证型的影响有关专家进行过研究,如黄燕等[12]研究发现“瘀、痰、内火”以北方医院较多见,“瘀、痰、气虚”以南方医院较多见。地域、环境、饮食习惯等均可以影响证候的分布。《素问·异法方宜论》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佛山地区地处岭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东南或偏南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湿润,故病邪中以“湿邪”为先[13-14]。湿热气候影响脾胃运化,易致脾虚湿盛、痰湿内蕴的体质。朱丹溪云“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孙一奎云“血得热则瘀浊”。佛山地区气候湿热,血得热则瘀浊生,故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最多见。痰湿困脾,脾失健运,脾气亏虚,气虚不能行血,瘀血阻滞脉络,发为中风病[15-16]。故佛山地区脑梗死患者气虚血瘀证也较常见。

本研究还发现脑梗死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6~70年龄段患者最多见。但是中医证型与年龄和性别没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佛山地区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最多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祛风、活血化瘀、化湿祛痰和益气活血法的应用,祛邪和补益并重。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15,48(4):246-257.

[2]Feigin VL.Strok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the epidemic be stopped and outcomes improved[J].Lancet Neurol,2007(6):94-97.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1-285.

[6]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0(13):117.

[7]李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

[8]王文志.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脑卒中的一级预防[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1):1-2.

[9]鲍远程,杨文明,胡翠平,等.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189-192.

[10]罗家祺.275例中风中经络的临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2):155-157.

[11]谌剑飞,关少侠,丁萍,等.中风急症证候研究与问题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69-171.

[12]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460.

[13]朱根福,谭玉群,赵静,等.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197-2199.

[14]朱根福,谭玉群.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7):694-695,698.

[15]林培政,杨开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中医湿热证的关系[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2):147-149.

[16]林培政,杨开清.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J].新中医,2006,38(3):5-6.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Foshan

LI Kuangyi,ZHANG Yingjian,CAI

Hairong,et al. 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Foshan 528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CM Syndrom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Foshan,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by TCM.Methods: 52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analyzed for TCM syndromes.Results:The most comment syndromes was win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269 cases,accounting for 51.0%,followed by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161 cases,accounting for 30.6%.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more common in men and 50~70 years old.Conclusions:The major TCM syndrom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Foshan area were win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and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The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learing damp,reducing phlegm,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and tonifying Qi.

Cerebral infarction;Foshan;TCM syndromes

R743.9

A

1004-745X(2017)09-154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9.013

2017-05-11)

广东省佛山市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建设资助 (Fspy2-2015004);广东省佛山市十三五高水平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FSGSPZD135025);广东省佛山市急性脑卒中一体化综合救治平台的建设(2014AG10002)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18988548332@163.com)

猜你喜欢
中风病脉络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