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讨

2017-01-15 12:40陈志勇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初中语文

陈志勇

摘要: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使人们的核心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优秀人才,为学生们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初中语文教师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视为指导思想,重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和鼓励他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优质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增强主体优势。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以及认可学生,通过学生学习表现的及时评价,让他们真正看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自主学习过后,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以双向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引言:由教师为主导的初中语文教学,不受学生们的欢迎。课上,学生总是走神、搞小动作、探究积极性不高;课下,学生盲目应付作业,不会自我学习与进步。这种教学模式单一固化,极大的限制着初中教育事业长远规划进程的加快。新课程理念落实后,初中语文教师纷纷摒弃了应试的教育观念,放弃了灌输式的指导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笔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下面特意总结出几点初中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希望能为其他教师教学思路的多元化转变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服务于全体学生。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兴趣和启发意识是关键。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不会过多的干扰学生学习知识,而是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广阔的空间、有利的条件,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自主分析,独立思考。还会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探寻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得到了很大满足,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形成自主學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其著作中说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成为语文界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句[1]。这里的“教”指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即“不需要教”的理想状态。这句话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样强调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总结规律,探求学习方法。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借助一定的语文素养探索学习语文的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更加便捷地学习语文,完善语文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寻求适合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学习方法。例如,关于记忆“唐宋八大家”这一常识性文学知识点,可以根据朝代和八大家的姓氏进行联想记忆,编成“韩柳三苏王曾欧”,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 转向“我要学”。如在教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加强感悟

语文教学不应当是封闭式的,应当给学生一个更宽广的学习平台,因此,提出“生活化”教育理念。通过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眼光去审视语文知识,在知识中寻找生活的缩影,这能给学生一种熟悉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如教学《苏州园林》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课题“你最喜欢的旅游圣地?”首先利用一张风景优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跟学生一块说一说旅游中的趣事。谈一谈自己旅游中见到的风景名胜以及当地的物产。随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中,以旅游的方式去审视这篇课文,去自主勾选有关描写苏州园林建筑特色的词语和句子,品味旅游的乐趣。将生活的气息引入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谈论当中,看到生活的影子,也就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结语

语文自主学习是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倡导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赵荣.基于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读与写:上,下旬,2015(23):10.

[2]尹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07):12.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