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2017-01-15 12:40蒲远理郑麒麟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渗透

蒲远理 郑麒麟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和品德飞速成长的启蒙阶段,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以及对实际社会的认知和感悟,都是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发挥其全部的教育价值,不仅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使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自我升华。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生活为核心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活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去认识社会。便于小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渗透

引言:

品德与社会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科,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站在合适的角度,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去面对真实的社会,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深层次认知。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品德素质,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学生自身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学生个人长远发展的基础时期。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情感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观念都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并且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进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从而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渗透教育的內涵

教育规律指出: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内因才是最主要的。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外在的因素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情感教学中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提升,让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意识性等情感领域都能得到充分提高,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良好思想意志的优秀学生。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处处蕴含着真善美,教师应善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这些素材巧妙运用于情感教育中,激发学生内在的真善美因素,使其对小学思品产生浓烈的兴趣,如此,情感教育便水到渠成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品类繁多的内容、多姿多彩的插画、生动感人的故事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时刻牵引着学生的情感。因此,尽可能多的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发展学生个体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涵,以导入为例。例如,在《走进美丽的家乡》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音乐或视频的方式强势导入,音乐和视频的情感熏陶和教师声情并茂的家乡描述,既挖掘了教材内涵,同时也感染了学生情感。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愉悦生活的体验,是学生情感活跃的状态。就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来说,其本身的理论性就比较强,如果在教学中机械地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地背诵知识,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而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提问来创设情景,通过引入和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教学场景,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快速、正确、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情感活动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个体,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情感的激发和渗透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先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一些常识。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日常生活中有毁坏人民币的行为以及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有效的使学生懂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常识。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思想认识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项内容。家长是小学生情感上的依靠,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对于一些问题和事物的看法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即民主宽容型、权威独断型、放纵溺爱型。可以说不同的态度类型决定了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儿童成长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过于权威或者过于溺爱,都将对儿童的思想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小学生对于在学校学习的良好思想品行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会改变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改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小学思想品德中,我们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促进与相互提高。

结语:

积善成德,在情感上认同,就能在道德上接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育,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社会的奥秘,为其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教育,2017(15):4-4

[2]赵燕燕.谈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234-234

[3]陈月蓉.浅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65-65

[4]周海琳.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初探[J].文理导航(中旬),2014(09):92-9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渗透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