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送教”教育模式探讨

2017-01-15 12:40李杏丽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远程教学残疾教育资源

李杏丽

摘要: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覆盖和高利用,近年来“下乡送教”的教育模式得到各地区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在发展融合教育,提升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围绕“下乡送教”这一教育模式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概述了“下乡送教”教育模式的定义,分析了“下乡送教”教育模式的特点,论述了“下乡送教”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及相关建议,旨在不断提升“下乡送教”模式的实施质量和实施效率,缩小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推动我国人口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下乡送教;教育模式

1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城乡二元化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但是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便捷的交通物流技术使得各地区之间的信息链接和资源共享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就为我国解决城乡二元化的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有利途径。为了加快促进我国各地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现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各地区纷纷开展了“下乡送教”的活动,通过这一教育模式来帮助乡村、贫困地区的学生以及智障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能够有效地触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良好的学习和成长,使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福利。

2“下乡送教”教育模式定义

“下乡送教”这一模式最早是出现在农业,考虑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整体不高的状况,通过把城市的一些涉农专业的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基层群众当中,在农民群众的家门口办学,办班,让农民群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新的农业种植和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动农业的发展。随着“下乡送教”教育模式的逐渐推广,良好的效果成了宣传的活广告,其他行业也纷纷效仿这一教育模式。近几年,各地区教育机构纷纷组织和开展了“下乡送教”活动,将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贫穷地区、相对落后的地区、困难弱势的群体当中,使教育资源能够的得到更大效率的发挥,帮助我国的教育事业加快实现区域融合,实现教育改革的全新目标以及国富民强的最终目标。

3“下乡送教”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乡送教”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下乡送教”是送到“难”处。二是“下乡送教”是落到“实”处。“下乡送教”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解决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通过了解贫困儿童的实际困难,解决特殊儿童和贫困家庭的难处,以更加精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切实帮助这些儿童,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4特殊学校“下乡送教”教育模式实践

首先,应对“下乡送教”地区范围内的残疾适龄儿童和少年进行摸底调查,通过深入到基层乡镇进行调研,将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进行登记造册,纳入到特殊学校的学籍管理当中,为后续的特殊学校“下乡送教”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

其次,对于登记在内的各个儿童和少年,特殊学校教師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类,比如根据这些特殊儿童或少年身体残疾的状况进行分类,或根据残疾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分类,然后依据不同的类别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对于经济十分困难的家庭,特殊学校应该争取教育部门的财政支持或争取社会资金的赞助支持,尽量为这些贫困家庭的儿童和少年提供充分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能够使这些贫困家庭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使残疾和贫困儿童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成长。在“下乡送教”活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类别:

(1)巡回教学的方式

由于残疾儿童具有感统失调的问题,往往具有各种学习障碍、交流障碍以及情绪或心理的问题,因此这些儿童的接受教育能力往往十分薄弱,基础水平较差。特殊教育学校的专职教师在结合当地的残疾学生的各项情况后,以巡回教学的形式来对这些特殊的儿童、少年进行定期辅导或专项辅导成了一种十分优良的“下乡送教”教学方式。巡回指导教师的选择通常要具备综合的培训和学习背景,不仅要具有普通义务教育的专业背景,同时还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这样就能够较好得满足残疾儿童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智力和体力都能得到强化和提升,可以更全面地处理这些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指导教师的配备方面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残疾等级情况和类别,一般将教师按照各个等级或类别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教师分别负责5~8名的残疾学生,巡回教学的频率每月2~3次。在每次下行送教前,指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的教育训练计划,精心设计和准备教育服务课程,使这些课程能够对残疾儿童起到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2)远程教学的方式

远程教学方式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是在多媒体设备的硬件基础上将教学课程或资料传送给多处网络终端的教育形式。随着远程教学技术的迅速更迭,目前的远程教学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多种形式课程的传输,比如视频、音频、文字的即时传输以及非即时传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教学方式的成本也已经较低,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不会受到环境地理因素的限制,同时在学习时间上也更加弹性,因此对于行动不方便而智力水平还可以的一些儿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远程教学方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这也是远程教学方式本身的一个局限性。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程来有效避免师生之间的隔阂。比如,将课程设计为传授式课程和协作式课程两个类别,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分别进行两种类别课程的授课。在传授式课程中,教师主要对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概念进行讲解和传授,既可以采用同步传授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异步传授的形式。协作式课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负责的智力基础情况相近,知识学习阶段较为同步的几个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交互和合作,一方面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他们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3)家庭课堂的方式

家庭课堂是在学生家中所开设的临时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针对一些自身身体原因、智力原因以及家庭原因所辍学的儿童们。这种形式是教师上门进行施教,对象可以使一个学生,也可以使邻近的几个学生,在送教服务频率上比巡回教学的方式要高,通常为每周1~2次,每次2~4课时。通过教师为特殊儿童开始的家庭课堂,使这些辍学儿童能够补上落下的学习内容,早日恢复身体的健康,融入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

最后,在实施一定阶段后,通常为年度或季度,由学校组织开展考评和交流活动,针对一些问题进行集中分析,拿出解决方案,更好地优化教学模式,使“下乡送教”活动开展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5结语

经过近几年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摸索,“下乡送教”模式从最初的起步,正在向着越来越成熟的方向迈进。通过“下乡送教”活动的开展,教育工作者深入到这些残疾和贫困儿童家庭中,传递国家教育政策的大爱和教育工作者的小爱,使每一位儿童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科研送教”的价值透视:扎根中小学课堂教育科研的创新实践,肖林元,《教学与管理》,2014(4)

[2]社会大教育——送教下乡,王维龙,《环球人文地理》,2016(12)

[3]“送教下乡”构建和谐教育,曹子建,《四川改革》,2007(3)

[4]“送教下乡”现状与思考,顾启洲,《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12)

猜你喜欢
远程教学残疾教育资源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远程教学督导的思考与启示
“对截止日期更通融些”:教师们从上轮远程教学中学到了什么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2+1”人才培养模式中网络远程教学方式研究——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面向云计算改进的远程教学系统的研究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