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探究

2017-01-15 12:40王晶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王晶

摘要:科学的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教师应关注的启蒙重点,科学知识的导入,使得学生从认知的初始阶段,就养成以科学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的能力,正视生活中的科学疑问,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构建科学的核心素养培育计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趣味科学的认知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学生在科学悬念的牵引下,主动的参与科学的辩论,激发潜在的智慧,获得思维的想象与创新延伸,逐渐的形成个性化的科学见解,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引言:科学是国家發展不竭的动力,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科学的发展还在继续,在科技日新月异持续推进的路上,少不了高精尖人才的支撑,同时也应广泛的普及科学知识,使得人们都能够具备科学认知思想,小学生是祖国未来成长起来的一代,教育的过程中,以科学的灌输,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即可为国家的未来储备优秀的科学人才,同时也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科学思维提升做好准备,教师应预留时间允许学生自在的畅想,细致的观察、大胆的表述,创设轻松的氛围使得科学的教学妙趣横生。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构建基础核心素养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学未知的世界还存在广阔的天地,亟待人们利用智慧去解锁更多的科学技能,小学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塑造科学的探究意识后,通过科学的质疑与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丰富的探究活动,使得学生乐此不疲的参与到科学的分析中,结合熟知的内容与生活的经验,提出科学的创新观点,以多视角的思路获得科学的辨析,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对科学的思维之中较为桎梏,教师可联合有关的互动情境,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科学探究环境中,尽情的展示自我,发挥出自我的优势,形成科学自主求知的满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央视有一档热播的节目叫做《奇思妙想闯七关》,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过关的模型,在其中利用众多的科学原理,使得只要模型在第一关开启一个开关,模型就能自动的到达最后一关,达到终点。教师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由学生探索其中的奥妙,展开想象,运用科学原理设计成可行的模型。

二、培养科学观察能力,持续推进核心素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赋予人民教师的责任。观察能力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的。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观察中来到观察中去。教师在布置观察任务时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例如: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运动方式时,可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学生的观察能深入,有观察的焦点。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例:在教学《凤仙花》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在绿化带旁观察各种植物。认识植物的基本器官。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例如:在教授《沉与浮》一课时,教师准备三组材料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第二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第三组,质量相同,体积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走马观花。在布置观察任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量力而行。比如,观察月相的变化,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完成。教师最好与家长及时沟通,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共同鼓励学生培养观察的持久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强化核心素养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养成,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并且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学生对新事物产生认知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提高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教师要以丰富学生想象力为前提来培养创新思维。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进行天体运动的学习时,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营造一个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仿佛就置身于宇宙空间,展开想象,仿佛可以直观地看到天体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中以一个科学模型为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与之相似的多种模型。一旦创新思维得以养成,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再不是难事。

四、学科前沿知识的传递,延伸核心素养

教师要适合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不学习就会落后,更不上别人的步伐,小学生也需要不断接触尖端科学领域发生着的变化,例如三维立体技术,高科技发展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用意念或脑电波控制机器人等。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其思维、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而传统课程设置面较窄,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必须通过个别化、多元化的拓展性课程,来培养学生肯定自我、创新思维、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学生合作、动手、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我们也相信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开启另一扇窗。

五、结束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民族振兴,科技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耐心的、长期的、持久的引导才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汤增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2):257-257.

[2]刘大华. 激发小学生科学兴趣育探究精神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2):156-156.

[3]樊维伦.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 学子理论版, 2017(4):2-3.

[4]胡长明. 用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J]. 科学咨询, 2017(26):65-65.

猜你喜欢
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