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程”在校本化实施中的学科规范性浅议

2017-01-15 12:40张芳吴伟胜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张芳 吴伟胜

摘要: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世界各国的课堂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课堂转型”,已经不可逆转了。[1]显而易见课程改革势必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指引学科“好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如何使课程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效益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小学语文韵律操”课程为例从课程性质分析,课程理念指引,课程目标愿景,课程内容方向及实施与评价取向等维度进行浅议,以求对学科“好课程”的规范性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

关键词:好课程;学科规范性;校本化实施

一、“好课程”的学科定义规范

(一)科学性与前瞻性共有

科学性要求“好课程”的建设首先在内容上必须是科学的,没有争议的,符合学科专业逻辑系统且经得起检验的经验性知识;其次科学性要求课程在课型设计与实施上是符合学习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

前瞻性对课程建设者的要求是要有教育是服务于未来社会的意识,要坚信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事业;前瞻性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是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也是符合深圳本土文化及其经济迅猛发展所需求的。

(案例分析:“小语韵律操”课程内容主要节选国家2011版原课标一二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如拼音篇、童谣篇、古诗词篇等,内容是经过科学、具有权威审核性;课程同时渗透音乐常识性知识,如第一单元:认识韵律操,韵律操口令,这些内容配上小曲调适合当今社会孩子们喜欢哼唧唱歌的艺术美的追求,具有未来学科知识的前瞻性)。

(二)人文性与趣味性同在

人文性要求课程在构建上要有人文情怀,要承担起继承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的使命。趣味性要求课程的章节编写要以儿童为核心,要具有趣味性,富有儿童视野的乐趣,要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有快乐的情绪体验。

(案例分析:“小语韵律操”课程兼具小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课程特点,同时又有艺术的歌舞形式,趣味盎然,以此演绎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三)实践性与推广性兼具

实践性是好课程的核心任务。好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潜在的动态的过程,好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补充、完善,需要对课程构成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不断树立和建设。

推广性是好课程的使命与担当。优质的课程应该是适用于一定区域学生发展的,提倡在适宜的市、区、校级推广,建议要求在学校区域内推广。让好课程最大价值受益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案例分析:“小语韵律操”是从同胜学校第二课堂教学中研发出来,并实践运用于同胜“语文韵律操”社团课。孩子们以歌唱,歌舞韵律的方式对加深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创造性地开展语文交流活动,符合儿童健康活泼发展的成长规律,具有在第二课堂推广的价值与意义。)

二、“好课程”的学科理念规范

(一)提高核心素养,鼓励课程创新

好课程提倡围绕核心素养,鼓励课程创新。建议教育工作者从课程结构中进行课程创新。所谓课程结构,可以理解为课程的谱系,描述不同子课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基础型,多指国家课程;拓展型,一般包括拓展类(兴趣或者技能取向)、延伸类(研究或创新取向);特色型课程,饱饱果指国家课程体系之外具有学校独特底蕴的特色课程和国际课程以及学生创生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分为综合实践课、学科实践活动课、社会活动(社团、义工)课和体验课等。[4]我们可以从以上课程的薄弱板块中研发适合本土特色的各项校本化课程。

(二)把握课程特点,关注学科整合

基础型课型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课程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如语文学科特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数学学科特征是“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案例分析:“小语韵律操”课程的开发不仅遵循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同时整合了音乐、体育等艺术课程的专业性知识,研发的教材中一首首独特的经典配乐悠扬回荡,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吟诵诗文,韵律舞动,演绎着中文课堂的别样风采,这是跨学科资源的最完美整合,是孩子们所青睐的创新课程。)

三、“好课程”的专业目标规范

(一)坚守相应学科课程标中明确的目标要求

1、学科总目标。以語文学科为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是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基本技能上的目标是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阶段目标。以语文学科为例: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与写字1600常用字,学会汉语拼音;阅读上背诵诗文50篇;写话上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口语交际上有表达等等自信心,态度大方,有礼貌用学讲普通话;综合性学习上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用口头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其他年段详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二)以一种能力为中心渗透核心素养为指向

以一种能力为中心,指的是某一门学科的的学习能力,例如以国标语文教材为内核研发的课程其能力中心应该是语文学习能力(即语文素养),渗透核心素养是指要打破学科区域界限,将社会核心素养有机渗透在教学中去。

(案例分析:“小语韵律操”以培养语文学习能力为中心,渗透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基本素养,促进学生多元感官的发展。其选取的内容以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及相应拓展内容为主上加上了节律,配上了音乐,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艺术素养。)

总之,目前看来,学校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深入性和系统性不够,课程实施方式与深度学习也有一定距离,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学生学习进阶的研究,从基于核心概念发展进阶的学科或者活动课程开发做起,以保证课程的连贯性,提高课程的时效性,并进而实现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及结构化。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在不断建构和实施中修正课程,以期能够对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学生的学习起到有益的作用。[4]仅以此作为“好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规范化浅议。

此论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学校课程建设的自觉表达方式研究”成果(课题批号zjzz3p010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译,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黄广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9-30